温铁军一语惊人:“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走上西方的那条老路呢?把农民们都赶进城,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我不知道这个温铁军是不是真的了解农民、农村,还是借题发挥!
我们什么时候赶农民进城了,而且还是在城市搞低收入群体的居民社区。
按照这位三农专家的意思,农民就应该强制留在农村,凭什么?
现在不是六七十年代,可以靠户口,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农民可以凭身份证、凭能力在任何地方生活。
对于赶农民进城的说法,有人提出反驳:“选择权在他们自己手上,他们不去城市买房不就可以了吗?难道有人拿刀架他脖子上逼他们买吗?”
温铁军给出解释:“城市教育和医疗都比农村好,就业机会比农村多,收入也比农村高。而且农村很多学校因为生源少了而关闭,或者学校条件落后,孩子上学成了问题。父母为了孩子,只能咬牙去县城买房。这样恶性循环,城市的房价越来越高,农村的医疗和教育资源越来越少,而老百姓为了一套房,6 个人的钱包都被掏空……”
所以,温铁军的建议是:想让农村更好,就要支持农村,不能把农民需要的资源都搬到城市,导致农村没有一点资源……
温铁军的解释看着似乎有道理,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颠倒了因果。
农村很多的小学关闭的主要是因为基础条件太差,试想一个村能有多少学生,以前很多的村小学都是复试班,一至五年级都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我们小学六七十年代一直是在李姓家族的家庙里,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位民办老师,公办老师也来过两位,都没有呆多长时间,那个时候每个村都办小学是无奈之举,因为那时交通不方便,连自行车都没有普及。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多数村小学撤销,每个管理区有一处中心小学,无论师资或是教室环境都大大改善。
农村居住分散要保证每个村都有小学既不现实,也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按照现在我们这里农村小学的分布,远的村也就是2-3公里,并不算远,而且现在农村家家都有电动三轮和电动车,对小一点孩子也很方便。
现在农村有的买房让孩子在城里上学,或者把孩子送到城里私立学校,是因为家庭条件允许。
现在农村片区有小学,乡镇驻地有中心小学和初中,并非像温铁军说的有意关闭学校,逼农民为了孩子上学进城买房。
至于医疗资源,有的人津津乐道于以前的赤脚医生和公社卫生院,但是,要知道那是在当时没有电话,没有交通工具时的无奈之举,那时别说没钱,即使有钱,得个急病,要急救车也没处打电话,大村有台拖拉机就不错了,只能就近去公社卫生院。
现在,农民大多数有年轻人的家庭都有小汽车,没有汽车的农村出租车也很多,都会选择去县城医院,有的甚至选择去大城市医院。
医院医疗设备一般投资很大,把优质资源搬到农村,小地方养不起优秀专家和昂贵医疗设备。
另外,现在进城的农民并不是居住在所谓的低收入居民区,别的地方咱不清楚,就我们的小县城来说,进城的农民除了有一技之长的打工者,再就是做生意、或创业成功的农民,他们比一般城市居民收入并不低,我们县城最高档的小区,业主一多半是做生意挣了钱的农民。
我国农村的现状是人多地少,农民人均耕地才1.5亩左右,人均资源缺乏,年轻人不走出去,都留在农村有什么出路。
按照这位专家的设想,让农民回农村就地创业,创什么业?
如果办企业、做生意,农村一个村子多的几千人,少的几百人,能办什么像样的企业,再说,办企业要在交通便利、水电暖各方面配套较好的地方才能节省成本,增加竞争优势,除了根据当地资源所办的特色产业,有多少适合在农村发展。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凭什么要人为的干预,要为农民安排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