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触就是战争这东西,从来就没有什么万全之策。很多时候,战争就是一步步走错又碰对的过程。即便事先有再多的预判,最后往往还是靠各种意想不到的巧合和机遇来决定胜负。新保安战役就是这类情况的一个典型例子。一、三支队伍都犯了错新保安那一仗是在1948年12月7日左右打的,算是平津战役里头一场虽然规模不算大,但影响特别深远的战斗。这座小城到底藏在哪个角落呢?
新保安这个地方,就在现在怀来县的西北角,它正处在以前北平到张家口、绥远那些地方的公路上。说起新保安战役,当时的主角之一,华北第二兵团三纵的司令员郑维山,他后来回忆道:新保安是平张公路上的一座堡垒,它就坐落在下花园和沙城的中间地带,紧挨着公路的南边。……这地方北边靠着大山,南边挨着洋河,你站到北山上往下一看,城里的情况全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城墙是用砖砌的,大概有九米高,特别结实。整个城有三个城门,分别在东边、西边和南边。城里西南那块儿有个湖,西门那还有个瓮城,也挺牢固的。……郑维山将军晚年特别喜欢文艺,他回忆起往事时说,这座城市有个故事,就是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那会儿,慈禧太后逃出京城,在这儿歇了一宿,然后给这地儿赐了个名儿,叫新保安。说起来,这座城虽然不大,但特别结实,算是北平西北那边挺重要的一个据点。这座小城原本挺不起眼的,国共两边都没在这儿放兵。可到了1948年11月到12月那会儿,咱们华北的两支大军和地方部队一块儿动手,打起了国民党军。就这么着,一直冷冷清清的新保安城,突然间就成了两边都盯着的地方。1948年12月6号,傅作义手下的三十五军,就是军长叫郭景云的那支部队,他们前几天刚从新保安经过,没想到没几天又拐回头来了,还在新保安附近跟解放军打了起来。因为晚上路不好走,郭景云就让部队进了城里。结果这一进,小小的新保安就成了焦点,解放军三路大军大概二十多万人,国民党军也差不多这个数,都朝着这座小城扑了过来。三十五军打哪儿冒出来的,又要往哪儿去呢?他们咋就成了华北战役里的焦点呢?简单来说,1948年11月的时候,毛主席让华北第三兵团,也就是杨成武当司令的那个部队,去攻打张家口,想引北平城里的傅作义出兵来救。傅作义呢,他不想让自己的退路,就是到绥远的大路被切断,所以在张家口留下了好几万大军,让手下大将孙兰峰来带。杨成武选择攻打张家口,这一招是直击敌人的要害,让他们不得不来救援。傅作义赶紧让三十五军这些部队赶去张家口帮忙,可他们一到那儿,傅作义就听说东野大军要进关了,吓得他立马让郭景云带着三十五军撤回北平。这支三十五军可不是一般的部队,它是傅作义在绥远费了好大劲才建立起来的,可以说是他的老底子了。这军队的士兵素质、武器装备,还有机械化水平,那在绥远部队里绝对是顶尖的,就算跟华北“剿总”的国民党中央军比起来,也毫不逊色。毛主席一看钓到大鱼了,赶紧下令,让华北的第二兵团,就是杨得志司令员带的那支,还有第三兵团,再加上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程子华领导的,这三路人马一起上,得在平张线把郭景云的三十五军给包围歼灭掉,绝对不能让他们跑回北平去。说实话,按照毛主席原来的计划,郭景云是没法从张家口溜走的。就算他侥幸冲出了张家口,也绝对到不了怀来县的新保安。为啥呢?因为新保安离北平太近了,傅作义要想帮忙接应,简直易如反掌。为啥毛主席最初的计划没实现呢?说起来真挺让人吃惊的。原来打算用三个兵团一起围住郭景云,可没想到这三个兵团都出了问题,都没能按时到指定地点,结果就让郭景云给溜之大吉了。二、毛主席早早就开始筹划布局了首先,说说杨成武兵团吧,毛主席原本是让他们把张家口的国军给围住的,但结果呢,没围住。这是咋回事呢?说白了,就是两个兵团之间配合得不够好。毛主席原本的计划是这样的:等杨得志兵团到了怀来,把张家口和东边的联系给切断,然后杨成武兵团再把大部分兵力调到张家口的西边,防止国军往西逃到绥远去。咋样了?杨得志的兵团愣是没在预定时间赶到怀来,反倒是杨成武兵团提前动了手脚,把两个纵队摆到了西边,一个纵队放到了东边。这一来,张家口东边的防线可就出了岔子,空子大得很。到了12月1号,傅作义察觉到了不对劲,连忙让郭景云赶紧带着人马往北平撤。郭景云一马当先,杨成武那边根本挡不住。
另外,杨得志兵团到怀来那边拖了点时间,没能按计划及时把张家口、宣化和北平之间的路给截断。这里面有不少原因,得说说。从实际情况来看,杨得志兵团在石家庄战斗结束后,就一直在冀中地区活动。这次他们是从曲阳出发,一路往北机动,离宣化、怀来还有张家口这些地儿,确实有些远。说起来也怪,杨得志兵团一开始好像并没把自己看作主要力量。在平张线上,瞧瞧西边,那是杨成武的部队;再看看东边,刚冲进来的程子华兵团正虎视眈眈呢。因此,行进的速度慢了下来。毛主席责备道,记得去年你们从北边到南边走这条路线,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了,这次特意给你们安排了四到五天的时间,却还是没走完。结果郭景云心急火燎地直接冲到了新保安。第三,程子华兵团本该从蓟县迅速往东推进,目标直指怀来和郭景云。但没想到,他们在路过密云时,竟然分出兵力去攻打这座小城。毛主席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说,就算要打,也应该让后面的部队去打,而不是让前锋部队去。这样一来,耽误了宝贵的时间,二来也让傅作义变得非常警觉,误以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已经全部到了。
问题复杂,三个错误搅在一起,让局势一下子变了,所有的矛盾都指向了新保安城。这时候,咱们军队的攻打重点,从原先的张家口,变成了张家口和新保安两个地方。这下子可犯了难,到底是先打哪个、后打哪个呢?三支大军都眼巴巴地等着毛主席的新命令。但奇怪的是,一连等了好几天,中央军委的来电里,并没有给出新的战斗计划,就是让各个兵团照着原来的打法继续干。哎,你看,本来计划好的,敌人那边已经突破了防线,现在决战的地方也改了,这事儿还行得通不?我想,那时候的指挥员们,还有现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们,估计都有这个疑惑。可奇怪的是,毛主席他就是没有再制定新的计划。那最后怎么样了呢?杨得志的部队真是厉害,就算时间晚了点,部队还没到齐,他们还是把郭景云给牢牢堵在了新保安城里。另一边,程子华兵团也挺能耐,明明已经惊动了敌人,但他们还是轻松地把104军给解决了,给杨得志的部队包围三十五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可杨成武的兵团就有点难办了,他们只能顾着围张家口,没力气去追三十五军。杨成武赶紧给毛主席发电报,说希望能派两个纵队去追。毛主席回电说,看着办吧,你们自己决定。结果呢,杨成武那边实在是抽不出人来追击了。最后,三十五军全体战士都牺牲了,郭景云也选择了自我了断。那么,咱们得琢磨琢磨,毛主席为啥没搞新招数呢?是不是歪打正着也能赢,真有这好事?三支队伍虽然都在比赛中出了差错,现场表现有点失常,但总的来说,问题没那么严重。说起这场战斗,咱们不能光盯着追、堵、灭三十五军这事儿,得往前看,瞧瞧更早时候的战略安排。你瞧,毛主席一个月前就开始谋划布局了。几个关键点要注意一下:首先,杨成武的部队把张家口给围了起来。第二,杨得志兵团朝北挺进,直接冲向平张线,把它给拦腰截断,东边挡一挡,西边阻一阻。第三,程子华对北平东边形成了威胁,这让傅作义心里头有了顾忌。除了这三支主要队伍,另外还有两个帮手在外围支援。首先,三兵团政委李井泉带着绥蒙军区的队伍,把绥远给拖住了,这样绥远和张家口就联系不上了。另外,东野部队正迅速向关内挺进,萧劲光带领的东野一兵团已经快要到达唐山附近了。这两支军队在不同的战线上配合起来,一起向北平发动攻击,形成了夹击之势。攻打张家口、包围郭景云时,虽然战斗细节上有失误,但这些小错没耽误大局。傅作义守着的唐山、天津、北平、宣化、张家口、绥远这些重要地方,都被我军盯着呢。总的来说,还是我们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咱们的部队都朝着原计划的进攻路线前进呢,就是稍微慢了点儿。里面的包围圈虽然有点儿松,但还算完整,没散架。因此,在郭景云还没赶回北平那会儿,毛主席觉得没必要改动大的作战计划,还是照着原来的路子走。只不过,这次的主战场从张家口移到了新保安,原先打算挑大梁的杨成武三兵团也换成了杨得志二兵团。这话到底想表达啥?《孙子兵法》里头讲了,就是说啊,还没开打就在心里盘算好能赢的,那肯定是心里头有数。就是说,打仗前得好好琢磨琢磨,做个周全的计划,把兵力都安排到合适的地儿,这样一来,赢面儿不就大多了嘛。一个出色的战略和战役规划,能够大幅度减少战术执行上的差错,让战场上的容错空间变得更大。当然啦,我军之所以能够打赢,可不是光靠战术布局厉害,咱们在实战中的应变能力也是一流的。就像杨得志的二兵团,他们在平张线那儿留了个十二旅。这个旅真是拼了命地阻击敌人,把郭景云给拖住了,给后面的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个十二旅啊,那绝对是功不可没的。话说回来,要是傅作义瞅准了我军战术上的小失误,他有没有可能把战局给翻过来呢?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含糊的,答案并不明确。三、傅郭俩人接连出错比如说吧。几个月前,华野在豫东那场大战,真是让人见识到了粟裕大将的指挥水平。在两边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他愣是把区寿年兵团给打残了大半。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们有策略上的优势,但区寿年兵团的整七十二师还是没能全歼。这是咋回事呢?
国民党那边的援军动得挺快,特别是邱清泉和黄百韬的两个兵团,冲得特别猛。这样一来,咱们兵力不够的问题就在战场上暴露无遗了。到了要收拾七十二师的关键时候,实在是打不动了,只能先撤回来。就是说,战术上的一点小错,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变成战场上的大问题,被敌人逮住机会,反过来改变整个战局。别小看这些小错误,它们有时能惹出大麻烦。傅作义那边,能不能有这样的好机会呢?当然可以。第一个时机,就是郭景云被四纵十二旅挡住的时候,如果他能够赶紧弄清楚敌人的情况,只让一小部分队伍跟十二旅周旋,然后带着大部分人马赶紧跑,那三十五军虽然还是会丢掉一些兵力,但大体上还是能够安全撤回北平的。但郭景云究竟是怎么应对解放军的呢?一发现解放军在阻击,他起初根本没放心上,只是随便派了个前卫连去清扫障碍,哪知道根本打不动。接着,他又加派了一个营上去,结果还是被解放军给打退了。这下他急了,干脆派了整个前卫团去攻击,结果还是被十二旅给顶了回来。郭景云一开始那是相当自信,觉得共军根本挡不住他。可这时候,他又突然变得特别紧张,觉得共军主力全来了,吓得他赶紧让大军撤回了新保安城里。按国军104军的军长安春山(后来被抓了)的说法,那时候新保安往南还有条路能到怀来,跟104军能连上。但郭景云一下子就没了斗志,大军刚一进新保安,他就赶紧给华北“剿总”打电话,说被共军主力给围了,让赶紧派人来救。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没了。第二个时机,是在12月8号晚上,杨得志的兵团刚赶到新保安,但主力部队还没全到,只有五个旅在那儿,所以包围得不是特别紧。结果,国军从怀来开出去给新保安送弹药的二十辆大卡车,竟然毫发无损地又开回怀去了。安春山赶紧跟郭景云说了这事儿,让他想尽办法,一定要从这条路冲出去。要是这个细节被揪出来放大,那可就是个没法补救的大错儿了。可郭景云偏偏又没听进去。到底是为啥呢?因为被四纵十二旅打怕了,心里没底,不知道共军到底有多少人,所以不敢随便行动。这种担心不只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很多国军的主力部队都是在行动中被打败的。另外,安春山和郭景云之间产生了冲突。当郭景云被敌军包围时,傅作义心里开始有点着急,他赶紧让安春山来统一带领104军和十六军去救援三十五军。不仅如此,傅作义还额外给安春山下了一道命令,让他同时也负责指挥三十五军进行突围。郭景云这下可不高兴了,毕竟三十五军一直是傅系里的领头羊,他傲气得很,哪肯听安春山的指挥。到了12月8号和9号这两天,局势乱得跟一锅粥似的,到处都是漏洞,本来这是郭景云逃跑的最后好机会。但可惜啊,这两天他光顾着跟安春山置气了,俩人拿着无线电话互相怼个不停。安春山急着喊郭景云赶紧撤,郭景云却反过来让安春山派一个师来换班。安春山回说新保安这地儿根本守不住,还换个啥。郭景云一听,干脆直接把无线电给关了……解放军在奋力冲刺、全力改正错误,而国军呢,却陷入了没原则、没底线的内部争斗,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一来,不输给他们还能输给谁呢?啥是错进错出?看看这个例子就知道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战场上情况多变,每个人心里都有小九九,同一个命令,不同的人执行起来花样百出。战场上犯错是常有的事,关键就看两点:一方面是谁在制定战略时,能留的余地更大,不那么容易出错;另一方面是谁在战场上发现问题后,能更快地纠正过来。这场战斗很好地展示了这两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