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91年,在纽约,张学良的老朋友吕正操,这位他曾经的得力部下,终于和多年未见的老上级张学良重逢了。从年轻时的并肩作战,到如今的头发斑白,这两位老朋友终于再次相见。他们紧紧握手,相互拥抱,激动得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这次吕正操过来,其实还有个事儿,就是想请张学良回国。他拿出了邓颖超给张学良的亲笔信,还顺便带了中央的问候给张学良。张学良接过信,一字一句地认真看了起来,看完后眼眶红红的,把信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他说道:“替我谢谢邓女士,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回国的。不过,我们得提前讲好三条规矩!”真遗憾啊,张学良到最后也没能回到大陆,这到底是为啥呢?【三日之约竟变成半个世纪】吕正操上将和张学良是同一个地方的人,他既是张学良的手下,也是张学良特别要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工作了十多年,关系好得就像亲兄弟一样。吕正操的老家在辽宁海城的唐王山后村,那村子里有条南满铁路穿村而过。要是想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非得跨过铁路不可。而且啊,那时候的村民们还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欺压。
一听到张学良是个思想前卫、管理军队挺开明的年轻人,吕正操立马就动了参军的念头。他二话不说,靠着远房亲戚的帮忙,就加入了东北军,心里头满是对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张学良的手下当兵,准备大展拳脚。在招考文书的时候,吕正操的字写得特别好,在一群不识字的人里面显得格外亮眼。他的字不仅整齐美观,而且他做事也非常稳重,这让张学良特别看重他。于是,吕正操就被调到了旅部副官处,专门负责文书工作。张学良瞧吕正操是个人中龙凤,就劝他去考讲武堂。吕正操特别给力,没多久就从讲武堂出来了,在那儿他学了数学、几何、化学,还有英语这些科目。不过,吕正操在讲武堂学完毕业后,就决定回家不干了,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奉军里面派系斗争太厉害,让他特别失望。既然军队跟他想的不一样,那也就没有再留下的理由了。
吕正操离开后,张学良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舍不得他走,于是专门派人去请他回来。原本打算让吕正操当个师长,但有人因为嫉妒他,从中作梗。没办法,张学良就让吕正操先做了少校副官,留在自己身边帮忙。相处久了,他们俩从原来的上下级关系,慢慢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们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抗日,而且感情好得跟亲兄弟似的。后来,吕正操被安排去南京陆军大学的高级班里深造。有次,有人侮辱东北军的学生,说他们像“亡了国的奴隶”。吕正操一听,火冒三丈,直接动手教训了那人一顿。可这事被国民党逮着了,他们大肆宣扬,想借此抹黑吕正操。张学良怕这事给吕正操惹麻烦,就赶紧把他调回了部队里。1936年的时候,张学良被迫扛下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这个罪名是蒋介石的,但他却遭了殃,被东北的老百姓骂得狗血淋头,心里头那叫一个苦啊。他其实做梦都想抄起枪跟小日本干一架,可这事儿的苦楚,也就他和吕正操心里清楚。有一次,张学良眼里含着泪跟吕正操说:“我肯定会对得起大家的信任,跟日军死磕到底,等到胜利那天,风风光光地回老家!”
这个强烈的抗日念头没等多长时间,机会就来了。1936年10月22号那天,蒋介石亲自跑到西安,让张学良去“剿匪”。张学良就跟蒋介石说:“现在日本鬼子正欺负咱们中国呢,咱们不去打他们,反倒要自己人打自己人,这事儿我做不来,东北军的兄弟们也做不来。我求您了,咱能不能别打内战了,全国一起联手抗日多好啊!”好话难入耳,蒋介石根本听不进张学良的劝,反而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两人闹得很不愉快,各走各路了。张学良心里清楚,蒋介石是不会采纳他的意见了,他暗自打定主意,既然软的手段不行,那就得来点硬的。过了俩月,蒋介石又跑到西安临潼去安排军事上的事情。张学良心想着再试试,就跟蒋介石提议一起抗日,可蒋介石还是没搭理他。没办法,张学良只好找杨虎城来一起劝,但蒋介石还是不给面子,拒绝了他们。
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吕正操终于踏上了抗日之路,心里头对这位老友的敬意和钦佩又多了几分。但好景不长,没多久,他和张学良就各奔东西了。西安事变过后差不多两个星期,蒋介石让张学良陪他一起去南京。张学良因为心里愧疚,就答应了。他心里可能也明白,这一去可能不太妙,但他还是选择相信蒋介石。要走的时候,张学良把吕正操这些副官和卫士都叫到一起,跟他们道别:“我决定了,要送蒋介石回南京去。”这话一说,大家都纷纷劝他别去了,可张学良却坚定地说:“我得去!三天之内我肯定回来,到时候你们可得好好给我庆祝一下。”虽然张学良说得挺风趣,但大家脸上还是挂满了担忧,笑不出来。吕正操心里清楚,张学良是个重情重义的人,这次去肯定是心里对蒋介石有愧疚,所以也没再拦他,只是说了句:“少帅,要是你三天内没回来,我就直接回部队了。”说白了就是,蒋介石真的不讲信用,把张学良给关了起来。到了1937年,吕正操悄悄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带着东北军去打日本鬼子了。
张学良在牢里偶然知道了这事儿,就拿起笔给吕正操写了封信,里头写着:必之啊,你挑的这条路,真没错。吕正操和张学良原本约好了3天后见面,但没想到这一别就是五十多年。等他们再次相见,时间早已超过了当初约定的那个短短3天。【当踏上故土,必须约法三章】张学良把蒋介石安全送回南京后,自己就被关了起来,跟外面世界彻底断了联系。而他的老部下兼好朋友吕正操呢,在西安事变后,就加入了共产党。他在冀中平原的敌人后方带着队伍打游击,成了让日军听到名字就害怕的抗日大英雄。新中国一建立,蒋介石就带着家人和手下士兵跑到台湾去了,走之前还硬把被关在牢里的张学良也给带到了台湾。从那以后,吕正操和张学良就被隔在了海峡两岸,想再见上一面,那真是比登天还难。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蒋介石离世后,蒋经国对张学良的管制才松了些。虽然他还没完全重获自由,但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吕正操趁着两岸关系好转,这才慢慢打听到张学良的情况。听说张学良身体还挺硬朗,吕正操这才安了心。张学良心里一直惦记着大陆的老家,还有那边的亲朋好友。到了1984年,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从香港跑到北京来谈生意,还抽空去见了见吕正操。她跟吕正操说:“我大爷在台湾过得挺不错的,让您别牵挂。他还说,他特别想念大陆的两个人,一个是您吕正操,另一个就是万毅,让我有机会一定要来看看你们。”吕正操心里头一暖,知道张学良还惦记着他,但他强忍着没立马给张学良写信。等张闾蘅要走的时候,吕正操就随手拿了两罐刚得的新茶,让她带给张学良,虽说礼物不重,但心意到了就行。两个老朋友已经很多年没见面了,他们只能靠张闾蘅来互相表达思念。
1991年,李登辉掌权后,决定不再把张学良关起来,答应让他重获自由。张学良这才得以离开台湾,去美国看望家人。张学良坐上飞机那会儿,吕正操正躺在北京医院的床上休息呢。到了下午,张闾蘅过来探望他,跟他说起张学良已经去了美国的事儿,还问他:“您接下来打算怎么办?”吕正操这时候对张学良去美国的具体情况还不清楚,所以不敢随便做决定,就没给出啥回应。没过几天,吕正操远在美国的女儿给他打了个电话,说她已经见到了张学良,还直接问了张学良一个问题:“要是我爸也来美国看您,您愿意见见他吗?”张学良爽快地回答:“那肯定愿意啊。”但他也说了,在美国见见老朋友没问题,只是现在暂时不打算回大陆。一听到消息,中央就立马决定让吕正操去美国看看张学良。但吕正操到了旧金山才发现,张学良已经跑到纽约去了。于是,吕正操打算先在旧金山歇歇脚,去见见张学良的老婆赵一荻,还赶上参加了她80岁的生日派对。
第二天早上,吕正操和他的团队抵达了纽约,直接去见了张学良。他们到的时候,张学良已经起来了,一身西装打扮,站在门口,就等着吕正操他们呢。在人群里,吕正操和张学良就像有心灵感应似的,一眼就瞅见了对方。五十年没见了,从当年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现在的老人,模样大变样了。不过,他俩的眼神还跟以前一样有神,透着当年的那股子精神头。他们一见面就紧紧相拥,手也紧紧相握,眼里泛着泪光,好像在用这泪水讲述着多年来对彼此的想念。张学良热情地把大家迎进屋里,赶紧泡上热腾腾的茶,随后就满心激动地和吕正操聊开了。中午吃饭时,张学良和吕正操又聊上了。听吕正操一说,张学良才知道,他当年去南京三天后没音讯,吕正操心里就有数了。吕正操二话不说,立马回了部队。可那时候东北军没了头儿,乱成一锅粥。有的东北军跟着蒋介石走了,剩下的就跟着吕正操,一起投了共产党。
跟着蒋介石走的战士们,大多都已经牺牲了。但那些跟着吕正操的士兵,都投身到了抗日战斗中,这也算是没辜负张学良当年的期望。张学良听了这事后,心里既感慨又有点宽慰。这次碰头,吕正操没提中央的啥指示,就是跟张学良商量好了下次啥时候再见面。1991年5月30号,张学良和吕正操约好了在银行的一个办公室碰头聊聊。这回,吕正操把邓颖超的信亲手交给了张学良,还顺便带去了中央对他的关心和问好。张学良颤巍巍地拆开信,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太好使,读信时简直要把鼻子凑到纸上了,一字一句地琢磨完,又轻轻地把信折好收起。他眼眶泛红,对着身边的人说:“必之啊,你帮我向邓女士问个好,只要有机会,我肯定会回老家的。但咱们得先说好了,得有几个规矩!”
吕正操一听,心里头那个高兴啊,马上就接话说:“你回大陆瞅瞅眼病呗,我这儿认识个大陆上的神医,手艺可好了。再说,你也能回家抱抱亲人,我们完全尊重你的想法,还会帮你把各种事儿都安排妥当。”张学良摆摆手笑道:“大陆上有我魂牵梦绕的老家,特权啥的我不需要。我就三个小要求。第一,别给我整那些隆重的欢迎;第二,别让记者围着我采访;第三,千万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恭维。咱们常来常往,见见面就挺好。”说完,他还心血来潮吟了首诗,字里行间都是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盼望回大陆的急切心情。这天夜里,吕正操他们一伙人也去参加了张学良九十岁的大寿庆典,吕正操替大陆那边送上了真挚的祝贺。【答应回国,但天不遂人愿】吕正操去美国跟张学良聊得很投机,张学良拍着胸脯说,他肯定会回大陆看看。中央一听张学良要回大陆,特别上心,立马就开始准备迎接他了。
张学良想回大陆,可路上的绊脚石真不少。头一个挡道的就是“台湾当局”。李登辉虽然答应让他去美国探亲,但附加了个条件:去美国的时候,绝对不能偷偷溜回大陆。这个条件,张学良根本没法绕过。再一个,他的身体也拖了他的后腿,病得越来越重。跟吕正操聊完天后过了仨月,张学良从探亲的地方回到了台湾。刚下飞机,他就被记者围住了。他说啊,自己想回大陆就是心里那点私事,想去给已经过世的亲人上个坟,其他的事儿一概不掺和。张学良特别盼着能回老家看看亲人,可最后这愿望还是没能实现。从1946年到1990年,在台湾那段漫长且寂寞的被困日子里,张学良身体不太好,接连遭遇了好几次大病,被疾病折磨得不轻。
1954年的时候,张学良突然咯血,情况非常危急,好在有宋美龄的关心帮忙,他才捡回了一条命。但从那以后,他的身体就一直不太好,老出问题。1993年某天夜里很晚的时候,张学良突然感觉头疼得厉害,一下子就晕过去了。家里人赶紧把他送到医院急救。经过一番抢救,医生告诉家人,张学良是急性脑血肿,情况非常危急。医生当时就很严肃地通知赵一荻,让她有个心理准备。张学良那时候已经90多岁了,而且这次生病的地方还是特别关键的脑部,医生给出的诊断其实也挺合情理的。不过呢,经过医生们几天的全力抢救,张学良居然神奇地恢复了,甚至还能出门走走逛逛。不过,张学良的身体问题可不止那些。又一次做了体检后,大夫瞧见他右脚的小趾骨那儿,竟然冒出了俩小骨刺。骨刺这东西虽然不至于要命,但要是长大了,走路肯定会受影响。
病魔一点点侵蚀着张学良的身体,但他想回老家的念头却异常坚定。由于好多事情挡着路,张学良心里清楚,可能再也踏不上大陆的土地了。于是,他把这份遗憾交给了儿子张闾琳。张闾琳在洛杉矶接到了赵一荻的电话,赵一荻说想让张闾琳帮忙实现张学良的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大陆瞅瞅老家。张闾琳心里明白老爸那份思乡情,所以他打算替老爸去完成这个长久以来的愿望。其实,赵一荻给张闾琳打电话前,张闾琳就已经收到了大陆那边的邀请了。这事得从1991年说起,那时候他碰巧认识了一位从北京跑到美国来做友好交流的祖国大陆航天部技术团的牛人专家。听说张闾琳不仅是张学良的儿子,还当过美国太空署的航天工程师,专家跟他聊得特别投机,技术啊学术啊都聊了个遍。到了要走的时候,专家特别盼着张闾琳能抽时间回祖国大陆看看,把他在美国学的航天那一套带回来给咱国内的科研人员用用。
张学良刚好也有意让张闾琳回国,张闾琳便想着,既能帮父亲达成心愿,又能为祖国出一份力,于是就决定回来了。1994年,张闾琳又一次接到了祖国大陆寄来的请柬,邀请他5月份回去,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一个关于航天科技的重要大会。接到请柬的那一刻,张闾琳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大陆人民的热情,心里暖洋洋的。他立马就把这好消息跟张学良说了。张学良乐呵呵地说:“你能去,我真是开心得很。别忘了帮我瞅瞅咱们在沈阳的老房子,还有抚顺城外你祖父那座孤零零的坟。”1994年5月,张闾琳和夫人飞到香港歇了歇脚,接着就匆匆赶往北京。在北京,他参加了两次座谈会,会上他谈了对祖国卫星地面控制的看法,还对我国火箭和卫星的测试工作表示了大力肯定。
会议结束后,张闾琳和妻子搭上了返回沈阳的列车。一到沈阳,就有专人早早地在那儿候着他们,还细心地给安排好了住的地方。张闾琳心里头那个激动啊,恨不得立马就去瞅瞅自己出生的那片地方。没过几天,张闾琳和他爱人就打算回台湾了。走的时候,他们专门跑到老家那个“大帅府酒家”,要了一张菜单。张闾琳笑着说:“我得把这个带回家给老爸,他看见肯定乐坏了。”张学良虽然没能回到大陆,但他的心始终跟大陆连着。因为好多原因,他一直到去世都没能再踏上大陆的土地,这成了他心里的一个大遗憾。好在,他的儿子替他圆了这个梦,这也算是让人心里稍微舒服点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