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美丽的西湖,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在湖光山色之间,有着众多的名人墓冢,宛如一部部无言的史书,刻画着时代的印记。
而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第一个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女英雄——秋瑾,就静静的长眠于此。
汉白玉雕铸的秋瑾立像,依山面湖,松柏环绕,浩然正气一如她的上前。
但在1965年一个寒冷的冬夜,秋瑾墓却在一声爆炸巨响中轰然倒塌,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1955年,为开展好防治血吸虫病工作,毛主席在杭州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毛主席同当时的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一道凭栏远眺,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名人坟冢,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让死人也过集体生活不好吗?”
江华闻言,表示一定会立即招办。
由于西湖边有着众多的名人墓冢,尤其是晚清、民国之际,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一干辛亥英烈都归葬于此,这便引起了部分民主党派人士的担忧。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随即委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致电浙江方面:“你们想把西湖风景区搞整齐些的原意是好的,但这些古迹是西湖景色的一角,有些人对它还有一定的感情。这次拆迁不要你们作检查,费用全部由国务院负担。”
随后,国务院还批转了“内务部关于烈士纪念建筑物修建和管理工作的报告”,明令禁止拆迁烈士墓。
到了1964年,“拆墓运动”再次掀起。

1964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一束探照灯的强光射向西泠桥头,一场突击拆墓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从桥头的苏小小墓开始,西湖边孤山和西泠桥附近的三十多座名人墓冢,都面临着被迁移的命运。
而秋瑾墓作为其中备受瞩目的一座,也未能幸免。
当时的杭州园林局技术员陈而扬等人接到命令,对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秋瑾墓展开拆除行动。

在那个暗淡的夜晚,当混凝土浇筑的秋瑾墓被炸开后,一幅令人唏嘘的画面展现在众人眼前。
秋瑾仰躺在已经腐烂崩塌、仅靠几根筋柱支撑的棺木中,虽然骨架完整、发髻完好,发后还插着一枚玉簪,但她的衣着早已腐烂不堪,仅脚跟处留着两块皮鞋后跟,骸骨旁静静躺着一柄短剑。
随后,人们将秋瑾的遗骨一块块小心拾起,放进一只高约两尺的陶瓷罐内。

凌晨时分,装有秋瑾遗骨的瓷罐被一辆卡车运往孤山3.5公里外的鸡笼山马坡岭,安放在一个土坑中。
为了日后能够找到秋瑾的葬处,陈而扬在陶罐上放置了几捆稻草,再盖上一块石板,还特意在旁边种了一棵小柏树作为标记。
其实,这也是秋瑾墓的第九次迁葬了,这又是怎么回事,秋瑾的身后到底经历了什么?

1907年,秋瑾因筹备反抗清政府的浙皖起义,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
面对敌人的审讯,秋瑾坚贞不屈,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以表心志。
在绍兴轩亭口英勇就义,为民族独立和妇女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秋瑾就义后,她的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

最终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又通过同善堂把烈土遗骸,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
随后秋瑾的大哥秋誉章,找到了露天停放的秋瑾灵柩,以重金雇夫役数人,把秋瑾的灵柩偷偷移到常禧门(即偏门)外严家潭丙舍,想先在那里暂时存放一段时间。
不料这丙舍舍主闻说是被砍了头的革命党人棺木,无论如何不肯收留。
秋誉章无奈只得在大校场近旁的乱坟堆中,择地暂放秋瑾的灵柩。

在秋瑾遇难3个月后,她的两位挚友吴芝瑛与徐自华,为了实现秋瑾生前“埋骨西泠”的夙愿。
和秋誉章一起护送秋瑾的灵柩回到杭州,悄悄地把灵柩安葬在西泠桥西侧的临湖。
但秋瑾墓建成不久,不想一下又起了风波。原来御史常徽来杭州,巡游西湖时发现了秋瑾墓,回京后立即呈上《奏请平秋墓片》。
清廷立即下旨,命浙江巡抚增韫严行查办。

为避免再生是非,秋誉章匆匆赶回杭州,又将秋瑾迁至绍兴埋葬。待秋瑾灵柩一迁走,浙江巡抚督便将秋墓全部毁平。
徐自华和吴芝瑛辛辛苦苦冒险犯难建起的秋墓,不足一年就这样被平毁了,所幸秋瑾灵柩却完好无损保存了下来。
迫于舆论压力,清政府未敢整治吴芝瑛和徐自华。
就在秋瑾墓被平的次年,秋瑾丈夫王廷钧病故。
王氏家族就以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了两个佣人来到绍兴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廷钧合葬。

恰逢当时秋誉章又刚刚病故于天津,秋家人也无话可说。就这样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昭山。
至此,秋女侠遇难还未满3年,其灵柩从蒿葬卧龙山算起,二迁严家潭,三迁杭州西湖,四迁回绍兴,运到湘潭昭山已历经五迁。
辛亥革命胜利后,同盟会会员徐自华,上书浙江省议会,提议“迎还秋瑾遗骸,还葬西湖”。此提议得到省议会赞成。
浙江省议会议决:在原墓址建造风雨亭,亭西边重建秋墓,没收建在附近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湘军将领刘典的祠堂,祠产拨归秋社,改建为鉴湖女侠祠。

但浙江的提议遭到王氏家族和部分湖南籍同盟会员的反对的反对,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遗像还浙建衣冠冢。
自此,浙、湘两省电文交驰,争论不休,双方相持不下,一时陷入僵局。
在湘、浙两省的激烈争论中,秋瑾灵柩从湘潭昭山迁移到了湖南长沙岳麓山。
徐自华闻讯忙召秋社社员赶去湖南,再行交涉。
最后,王沅德终于同意将其母遗骸归葬西湖。

秋瑾的尸骨从湖南运回后,归葬西泠桥畔原址,并在墓地临湖处兴建了秋社和风雨亭。
1912年,孙中山先生亲临秋瑾墓主持祭典。
他亲笔写下了“巾帼英雄”的挽幛和一副挽联,最终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才有了一席安灵之所。

秋瑾自1907年殉难后,灵柩辗转大半个南中国,忽而杭州,忽而绍兴,后来又远迁湘潭、长沙,直到1913年再次迁回杭州。
至到1964年,生前活了33岁的秋瑾,要在身后的第58个年头第九次迁葬,并且没有墓碑,身葬何处也似乎无人知晓。
1980年,也就是在秋瑾墓被毁坏15年后,秋瑾的外孙女王焱华给邓颖超写信,希望能够帮助寻找秋瑾遗骸的下落。
至此,在邓颖超的支持下,浙江省有关部门成立工作组,开始了寻找烈士遗骸的工作。

在原杭州园林局技术员陈而扬的带领下,工作组来到了鸡笼山的马坡岭,由于时过境迁,原来从西湖边迁移的墓地都已种上了庄稼、树木,陈而扬当初留下的标记也无从辨认。
正当工作人员苦苦寻找之时,恰巧有一位附近的村民路过,当得知工作组是在寻找秋瑾遗骨后,激动地说“秋瑾的遗骨埋在山下边。”
而这位村民之所以能够知道,也仅仅是因为当初“拆墓运动”时,他认为秋瑾是个好人,也就时常来看看。
根据村民的介绍,工作组在一块棕榈树丛中的一株柏树旁边,挖出一陶罐,将遗骨拼接,确系女性。

因秋瑾是清政府在绍兴用刀杀害的,颈部骨骼与常人死亡不同。
为慎重起见,工作组将遗骸送到北京,经有关部门的严密鉴定,该遗骨属秋瑾确凿无疑。
就这样,秋瑾再次葬在西湖之畔,终于实现了她生前“埋骨西泠”的夙愿。
如今的秋瑾墓,静静地屹立在西湖之畔,已然成为了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是对秋瑾烈士的纪念,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是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是人们对秋瑾烈士深深的牵挂与敬意。
参考资料:
《秋瑾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秋瑾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点击,看更多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