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第N种回顾方式
1953年的一天,在北京西四牌楼颁赏胡同,名流汇集,高朋满座。共和国第一任文物局长郑振铎正在举办一场家宴。
正当大家都在举杯换盏、轻声交谈之时,一位身材瘦小,身着干练套装的女子,用手指着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激动的说;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这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让整个房间都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位女子身上,她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
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位传奇女子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对副市长如此大发雷霆,说出这般惊人之语?

1946年,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的邀请下,林徽因和其丈夫梁思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了清华园,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梁思成作为建筑系的主任,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而林徽因则从事教学工作,为学生授课,为国家培养着建筑专业人才。
林徽因一家在清华园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光。
1948年12月,北平和平解放前夕,解放军已经入驻了清华园,将北平城团团包围,并在为攻打北平城做着积极准备。

这一天,两名解放军军官,在清华大学政治系主任张奚若的陪同下,来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居住的新林院8号,进行拜访。
原来,他们是来请梁、林夫妇在军事地图上标注出北平城区及周边的重要文物建筑,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攻城的话,炮火可以避开这些区域,对北平的古建筑加以保护。
这使梁、林夫妇十分感动,两人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提笔完成了标注。
多年后,梁思成谈起这段经历时,还感慨良多:“童年读《孟子》,‘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两句话,那天在我脑子里具体化了。过去,我对共产党完全没有认识。从那时候起,我就‘一见倾心’了。”

北平和平解放后,党中央为了在解放战争中保护好各地文化遗产,又二次特地派人请梁思成编写相关资料,希望在战争中避免或减少对珍贵古建筑的破坏。
这也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直魂牵梦绕、又不敢奢求的大事。
随即了两人积极组织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朱畅中、汪国瑜、罗哲文、胡允敬等教授学者,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编纂成一本《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并在前言中庄重的写下了,“以供人民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而梁思成也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与林徽因一起投身到北京城的建设之中。
在苏联专家的影响下,中央决定要将北京城打造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对城内的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拆除。
梁思成和林徽因看到一座座古老建筑物被铲除,一处处富有民族特色的王府和充满北京风味的四合院被拆平,痛心疾首,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对北京城古建筑的保护。
在1953年8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林徽因曾激动的指出:“你们把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

由于双方的严重分歧,也许是为了缓和气氛,郑振铎便在自己的家中,邀请各方人士举办了一场家宴。
据传,当时副市长吴晗认为,林徽因出生于旧家庭所以思想守旧,而林徽因则指着吴晗说:我林氏满门忠烈,你又是个什么东西?
那林徽因又因何说,林氏一家是满门忠烈呢?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县(今福州市区)。
其祖父林孝恂,为光绪十五年进士,与康有为同科,曾任浙江海宁知州,在任期间创办了养正书塾,蚕桑职业学堂等机构,是清末创办新学先驱之一。
林徽因自幼陪伴在祖父之侧,他是林徽因幼年的直接抚养者,有意识地培养了她的才能、见识和胸襟;
此外,林孝恂送子侄们出国留学,开办中西兼济的家学,对于整个林氏家族影响深远,林氏子孙人才济济、满门英烈,也正是由此而来。

其父林长民,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和法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林长民参与制定了《临时约法》,后担任司法总长、外交事务长等职,期间与梁启超成为挚友。
1919年,巴黎和会谈判失败,梁启超立即电报林长民,林长民率先在国内披露了日本妄图侵占山东的企图。并携棺上街演讲,疾呼 “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引发了全民激愤,直接推动了 “五四” 爱国运动的爆发。
1925年,在爱国军人郭松龄的感召下,林长民投笔从戎,但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流弹击中身亡,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堂叔林觉民,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1907年,东渡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1911年,跟随黄兴参加广州起义,攻入总督府,后受伤被俘,在广州天字码头从容就义,年仅24岁。
堂叔林尹民与林觉民同年,就读于日本陆军士官生学校,在林觉民的感召下,一同回国参加广州起义,在攻入总督府时,不幸中弹牺牲,同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三弟林恒,抗战期间放弃清华学业,报考中央航空学校,毕业后为中国空军第五大队十七中队少尉三级飞行员。

1941年,日军空袭成都,林恒冒死登机迎战,在英勇击落一架日机后,被敌机击中,壮烈殉国,年仅25岁。
而更令人感动的是,抗战时期,林徽因与梁思成在逃难期间,结识了八位笕桥航校的预备飞行员,并作为他们的“荣誉家长”,出席了八个飞行勇士的毕业典礼,林徽因又有了八位新“弟弟”。
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这八个弟弟全部血洒长空。
据林徽因之子梁从诫回忆,“母亲的三弟林恒和八位弟弟的牺牲,在母亲心上留下的创伤是深重的。
她怀着难言的悲哀,在病床上写了长诗《哭三弟恒》。这时离开三舅的牺牲已经3年,母亲所悼念的,显然并不只是他一人。”

林徽因所在的林氏家族不仅是满门忠烈,林徽因本人和其丈夫梁思成也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新中国的建设呕心沥血。
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系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于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与林徽因一起赴美国留学;归国时,他在东北大学创办建筑学系并执教;
1931年秋,他回到北平(今北京),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此潜心于建筑史研究,后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林徽因是他的得力助手,在其艰辛的古建筑考察漫漫征途上,常可见她陪伴左右。
从1932年到1942年,这是中国生死危亡的10年,也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古建考察的漫长10年。
10年间,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中国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了2700余处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
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长年累月在野外考察,并不是一件诗意的事。
他们坐过拥挤的长途汽车,也搭过硬板的骡车,遇到过拦路的劫匪和流窜的军阀。

这些都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可即使跋山涉水,栉风沐雨,梁思成却说这是“奢侈的幸福”。
新中国成立后,国旗、国歌和国徽的确定便自然而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国歌、国旗的确定上,梁思成以专家身份参与了评审和完善工作,而在国徽的设计上,林徽因则担负了负责人和领导者的重任。
1950年,在外地的女儿梁再冰回家,发现客厅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徽“作坊”,父母正全神贯注埋头工作,家中沙发上、桌子上、椅子上摆满了红、金两色的国徽图案草稿。

有时候,身体实在虚弱,林徽因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坚持工作。
在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中,梁思成和林徽因带领清华师生吸收古今中外设计经验,在碑身的尺度、比例、曲线上做了许多工作。
林徽因负责了纪念碑的部分美术设计工作,为碑座、碑身设计了全套纹饰,并对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结构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意见。

他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最终让纪念碑的造型以尽可能完善的状态呈现给世人。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病逝于北京,终年51岁。
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将林徽因自己设计的纪念碑基座花环浮雕的刻样移作她的墓碑,以铭记她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巨大贡献,她的墓碑只有七个大字——“建筑师林徽因墓”。

参考资料:
《文史月刊》.2024第十期.中国文史出版社
《建筑史学刊》.2024第五期.机械工业出版社
《新文学史料》.2024第三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国妇女报》.2024年6月25日
《走向世界》.2024年第十二期.岳麓书社古籍出版社
点击,看更多深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