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的郑庄公,一位精明强干的谋略家,为啥被称为千古奸雄?

文化寻宝中 2024-03-19 02:22:23

据传郑庄公是他妈妈武姜在梦中把他生下来时,吓了一大跳,给他起名寤生。是亲儿子,但是他妈妈不喜欢他,一直喜欢小儿子共叔段。武姜多次跟国君说能不能让小儿子当太子,国君说不行。寤生后来就当了郑国的国君,即郑庄公,在武姜请求下把他弟弟封到了京城这个地方。弟弟共叔段企图篡位,郑庄公利用共叔段的野心来削弱他的势力,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又追到鄢地去征讨他。鲁国史书上有记载“郑伯克段于鄢”。

古人评价《春秋》,说一字之褒,胜于爵禄,一字之贬,严于斧钺。根据樊登讲书《国史春秋》(顾颉刚)所述,孔夫子所校注的那本《春秋》,开篇第一篇(故事)就叫作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直称庄公为“郑伯”,有讽刺意味,讥讽他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这里边用了“克”这个字,是对郑伯非常严厉地批评,为什么用克这个字,就是严厉的批评呢?因为克是对敌人来说的,而共叔段是郑伯的亲弟弟,你对你的亲弟弟竟然用上了对敌人的这种智谋,这种甚至可以叫作阴谋,欲擒故纵的这种计谋。所以从孔子那个角度讲,对郑庄公是有点批评的意思。

曾经有人给郑伯讲,共叔段肯定有问题。为什么,他那个城墙盖得太高了。郑伯说这我管不了他,那是母后让他这么做的,我也没办法。后来有人又跟他讲,他那边征兵,现在兵越来越多,他肯定有二心。郑伯说没办法,这我也管不了,这是太后的旨意,所以没办法,他始终不去管他。等到最后,共叔段真的造反了以后,郑伯这时候露出他狰狞的面貌,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然后就在鄢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把共叔段彻底打败了,叫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的《左传》一书,这句话是郑庄公对弟弟共叔段谋反行为的一种回应,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做了很多不义之事,最终会自取灭亡。“欲擒故纵”虽然说是后来的成语,但是郑庄公在春秋时期就用上了,堪称兵法谋略的开山鼻祖,可惜用的地方不是太合适。

郑庄公是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任君主,公元前743年至公元前701年在位。是春秋初期一个具有政治智慧、外交手腕和军事才能的君主。郑庄公在处理政治事务时,显示出了较强的权谋手段,在外交上也展现出了灵活的策略,他根据形势的变化,时而与强国结盟,时而对抗,以保护郑国的利益。郑庄公在军事上也有显著成就。他曾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又在后来的战争中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关于春秋时期的郑庄公,历史上有不少争议和不同看法。一些历史学者和文献认为他是一位精明强干、有权谋略的政治家。然而,他的一些行为也受到了后世历史评价的争议,批评他狡猾多端,被一些人称为“千古奸雄”。那些批评他的声音,可能更加突出了他作为“奸雄”的一面。

1.政治手腕:郑庄公在位期间,采取了多种手段巩固权力和扩大领土,包括利用亲族关系、政治联姻和军事行动。这些手段虽然在当时是常见的政治策略,但从某些角度看,它们可能被认为是狡猾和权谋的表现。

2.对待亲族:关于郑庄公对待他的母亲和弟弟共叔段的态度,也有不少争议。尽管他最终平定了共叔段的叛乱,但他对母亲和弟弟的态度可能被认为是缺乏亲情和仁慈的。《春秋谷梁传》通过对“郑伯克段于”六个字的逐字阐释,谴责段的不义,更谴责郑伯处心积虑,姑息养奸,歼灭弟弟的行为的不仁。

3.与周天子的冲突:郑庄公与当时的周天子产生了多次冲突,包括在繻葛之战中击败了周天子领导的联军。这种公然挑战中央权威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可能被视为不忠和叛逆。

总之,郑庄公使郑国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强国之一,开创的“小霸”局面也拉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序幕,是有为之主。被称为千古奸雄,可能是由于他在政治策略、对待亲族、与周天子的关系等方面的行为和做法,被某些历史学者或文献视为狡猾、缺乏道德和仁慈的表现。然而,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资料和观点,才能做出更全面和公正的判断。

0 阅读:0

文化寻宝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