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返回家乡,在亲戚家中,一个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向我提出疑问:“老师布置作业,要我们查找‘六亲不认’中的六亲具体指哪些人,但我上网查找时发现各种说法不一,不知道该相信哪个版本。”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家人一时都答不上来。
三舅认为必然是父母与兄弟姐妹无疑,而二婶则扳着手指细细盘算:“姑姑、舅舅、叔叔、伯伯、姨妈这些亲戚都应包含在内吧?”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明了的常识问题,竟让大人们意见不一,争论不止。今日,我们就来探讨一番,古代人所说的“六亲”究竟指的是哪六种亲属关系。
关于“六亲”所涵盖的具体对象,历史上的人们争论已久,历经千年未有定论。各类古籍与学派对此各抒己见,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有三种观点:
1.《左传》记录: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网
在春秋时期的文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里,“六亲”被阐述为以下关系:父亲与子女、兄弟手足、姑母与侄女、外甥与舅舅、通过婚姻结成的两家人,以及通过婚姻关系扩展的亲戚。
姑母:指我父亲的亲生姐妹,亦可称作姑姑。姑母与父亲是同一父母的子女,他们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姑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常常给予我们关爱与指导。与姑姑这一称呼相比,姑母显得更加正式,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仍习惯以姑姑相称,显得亲切自然。简而言之,当我们提到姑母时,指的就是父亲的姐妹。
舅甥关系指的是舅舅与外甥,用以表示母亲这边的家族成员。
联姻亲属:配偶的娘家成员。
配偶亲属:指妻子或丈夫的家族成员,诸如公婆、以及丈夫的兄弟媳妇等。
此类分类几乎覆盖了基于父亲、母亲及婚姻联结的主要亲戚,是古代极为繁复的一种“亲属关系体系”。在其中,来自父亲这边的亲属(例如姑姑、联姻家族)占据主导地位,这与周朝时期盛行的“父权至上”的宗族规矩紧密相连。
2.《道德经》中的“基本单位”:家的微缩《道德经》作为一部蕴含深邃智慧的古籍,其思想渗透到了社会与个人生活的多个层面。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有一个概念如同其思想体系的基石,那便是“小家庭”的核心理念,在此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家的微缩”。老子通过这一理念,阐述了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他并非直接讨论庞大的家族或复杂的社群结构,而是聚焦于最基本的生活单元——家,来传达其哲学思考。在这个“微缩”的家庭模型中,老子提倡的是回归自然、顺应天道的生活态度,认为在家庭的温馨与和睦中,人们能更好地体悟生命的真谛。“家的微缩”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小巧,更是心灵层面的纯净与简约。老子鼓励人们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学会知足、谦卑与包容,以此来净化心灵,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通过这样的生活方式,个人不仅能够实现自我提升,还能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综上所述,《道德经》中的“家的微缩”理念,是对简单、质朴生活的深刻洞察与高度赞扬。老子借此提醒世人,真正的幸福与智慧,往往就藏在我们最熟悉、最日常的家庭生活之中。
战国时期,《老子》一书中出现了对“六亲”的一种新诠释:“若直系不和,方显孝慈之重要。”此处所提的“六亲”,具体涵盖的是父亲、儿子、兄弟以及夫妻。道家思想倡导“简约至极”的原则,这种阐释方式排除了旁系亲属,而是着重于直系血缘关系及婚姻关系,使之与现代人对于“最亲近的人”的认知更为吻合。
3.《汉书》中记载的“六亲”定义概述在《汉书》这部历史典籍中,关于“六亲”的界定被广泛认为是最为权威的。书中提及的“六亲名单”,并非随意罗列,而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观念。按照《汉书》所述,“六亲”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亲属关系。首先是父母,他们是生命的给予者,承载着养育之恩;其次是兄弟,作为同辈中的至亲,彼此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纽带;再者是妻室,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伴侣,共同经历生活的风风雨雨;此外,还包括子女,他们是血脉的延续,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与未来;另外,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叔伯等旁系亲属也被纳入“六亲”之列,他们虽非直系,但在家族结构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还包括了姑舅等母系亲属,他们在传统的亲属关系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综上所述,《汉书》中关于“六亲”的界定,不仅涵盖了直系血亲,还扩展到了旁系及母系亲属,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亲属关系网络。这一界定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族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古代亲属关系的宝贵资料。
东汉时期的学者应劭,在为《汉书》作注解时,界定了“六亲”的含义,包括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和子女。这个定义因其直白明了,后来被广泛接纳为最通用的说法。特别是在当代法律体系中,“父母、配偶、子女”被视为直系亲属,与应劭的分类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自汉代往后,小型家庭逐渐成为主流趋势,《汉书》中提到的“六亲”名单,实际上反映了这一社会变化。
【古人为何为“六亲”吵翻天?】
阅读《左传》中的详尽记载可知,周代的宗法制度使得个人自出生至离世,都被庞大的家族网络紧紧束缚。女子出嫁被称作是“联结两家族情谊”,解决法律纠纷则需依靠族中长辈来裁决,就连分配家产也要严格遵循“五服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所谓的“不顾六亲”,近乎于主动与社会隔绝。
商鞅推行变革时引入了连坐法规,要求法律清晰界定“哪些亲属犯罪会波及自身”。因此,《汉书》中记载的六亲范畴广泛传播,这或许是因为它极大便利了官府执行逮捕。依据这份名单,官府只需查阅户籍资料,便能迅速锁定涉案者的父母、兄弟、配偶及子女,实施抓捕行动。
当下,多数家庭仅有一个孩子,加之年轻人对走亲访友、参加宴席的热情减退,导致不少人面对亲戚称呼时感到困惑,时常因此产生尴尬。尽管社会发展迅速,但维护亲情依然重要,毕竟,日常生活中的温情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