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位诗人,每当创作完一首诗,便会走到街上,随意找些不识字的妇女或小商贩来品读。若这些人表示无法理解,他就会把诗拿回去再次修改。这个过程会一直重复,直到所有人都表示能够明白诗中的意思,他才会满意为止。
因此,他的诗作通常无需翻译,一读之下便能理解其意。你知晓这位诗人的身份吗?
白居易,被誉为“诗魔”,广为人知。他的作品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春日钱塘湖行》《江南忆》以及《长恨歌》《浔阳江头夜送客》等,遍布小学至高中的教材之中。无论是哪一篇,都让人印象深刻。
许多人童年时期首次接触的诗歌之一是《草》,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诗实际上并非仅有四句,它的全名叫做《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个信息或许会令人感到意外。那么,为何我们的教科书中只收录了它的前四句?
草,这一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植物,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片区域。它们生长在各种环境中,从繁华的城市边缘到偏远的乡村田野,从湿润的热带雨林到干旱的沙漠地带,无处不在。草的生命力极为顽强,即便是在土壤贫瘠、水源稀缺的地方,也能见到它们坚韧的身影。它们通过根系牢牢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对维护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的生活中,草也扮演着多重角色。在农田里,它们是农作物的重要伴侣,能够保持土壤肥力,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在牧场中,它们是牲畜的主要食物来源,支撑着畜牧业的发展。此外,在公园、草坪和庭院中,草还被广泛用作绿化植物,美化环境,提供休闲场所。不仅如此,草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一些草种因其独特的药用价值而被广泛采集,用于制作药物或保健品。同时,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草坪养护和草种培育也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然而,草也并非总是受到欢迎。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过度生长,成为杂草,对农作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此时,人们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如使用除草剂或进行机械清除,以保持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的安全。综上所述,草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既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也是人类经济和生活的重要支撑。尽管有时会带来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和管理,草将继续为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做出贡献。
草原上的草,每年都会经历枯萎与茂盛。春风吹过,绿意盎然;秋风起时,渐趋枯黄。
野地里的火无法烧光所有草木,春风拂过,它们便再次生长起来。
广袤的田地里覆盖着茂盛的青草,进入秋冬季节,这些草便会逐渐干瘪,颜色转为枯黄。地面的杂草难以被野火完全烧毁,而当春天临近,温暖的春风再次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鲜绿。
诗歌开篇即描绘草木葱郁之景,次句进而阐述了植物由盛转衰的自然循环。末两句用词精炼,意蕴深远,展现了“草”生命力的顽强。
人生道路上布满重重困难与挑战,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坚韧,转机终将到来。这两句话长久以来被广为流传,为众多身处逆境的人带来了鼓舞与力量。
此段内容属于教材挑选的部分,可以观察到它独立成章,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与情境,属于咏物之作,传达了坚持不懈的坚韧意志。然而,若将其置于全诗背景之下考量,前四句则扮演着引入的角色。
古草原上的离别情在那片古老的草原上,草儿经历着四季的更迭,生生不息。春天,它们破土而出,绿意盎然,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鲜亮的衣裳。夏日里,阳光炽热,草儿却愈发茂盛,仿佛要与天公试比高。秋风起时,它们逐渐泛黄,但仍坚韧地挺立在风中。直至冬日,白雪覆盖了草原,草儿才暂时隐去了身影,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在这片充满生命力的草原上,曾有过一场深情的离别。那日,友人即将远行,我们相约来到这片古草原,想要将这份离愁别绪,寄托于这片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的土地。草原上的草儿,仿佛也感知到了我们的心情,它们在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不舍与祝福。我们静静地坐在草地上,望着天边渐渐西沉的太阳,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友人的深深挂念。友人终于起身,踏上了离别的路途。我目送他远去,直到他的身影在草原的尽头消失。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草儿在低声哭泣,它们也在为这段友谊的结束而难过。然而,我深知,离别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就像草原上的草儿,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枯萎与重生,但它们始终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于是,我收起心中的离愁,默默地祝福友人。愿他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像草原上的草儿一样,无论遭遇何种风雨,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而我,也会在这片古草原上,等待着他的归来,再次共赏这片见证了我们友谊的草原风光。
草原上的草,每年经历一次生长与凋零。春来茂盛绿满地,冬至枯黄待新生。
野地的火焰无法彻底消灭草木,春风拂过,它们便再次萌发新绿。
野草蔓延至旧路,阳光照耀下的绿意与废弃城池相接。
再别王孙君,离愁漫心怀。
远方的野草蔓延覆盖了旧路,日光之下,翠绿的草地延展至荒芜的城池边缘。再度踏足此地,与友人道别,四周草木茂盛,弥漫着离别的情感。
“贵族子弟”与“茂盛”两词源自《楚辞》中的句子:“贵族远行未归返,春日里草长茂盛间。”
从这一视角观察,诗歌的前四句借助景物描绘,展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存能力,并且阐明了自然界中的循环法则。具体而言,它反映了岁月的流转,意味着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与茂盛的交替。
在前面的四句诗做了充分铺垫之后,接下来的四句直接揭示了诗歌的核心,表达了诗人情感的突变,由赞美野草坚韧的生存意志,转为对友人离别的深切悲伤。
但他心里明白,短暂的别离终将迎来再次相聚的日子,正如同野外的草木,待到春风拂过,便会重新焕发生机。
白居易在十六岁时创作了《草》这首诗,作为科举考试的作品。当时科举制度规定,对于指定的题目,需在标题前加上“赋得”二字,类似于现代的命题作文形式。
此篇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自我审视之作,古称“自检诗”。在古代科举时期,考生们常常会将自己创作的诗作呈递给文坛上备受尊敬的前辈,以求得他们的指导与提携,同时也期望这些前辈能在主考官面前为自己的才华说好话。白居易选择求教的对象,乃是顾况。
当顾况瞥见白居易的名字,他半开玩笑地评论道:“长安城物价高昂,想要居住下来可不容易。”然而,在细细阅读了白居易的诗篇之后,他立刻改口称赞:“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在这里生活也就不难了。”凭借这样的文学才华,白居易要在长安站稳脚跟其实并非难事。事实也证明,白居易确实没有浪费顾况对他的看好。
白居易在29岁那年成功考取进士,随后获得皇帝的青睐,陆续出任翰林学士及左拾遗等职务,可谓一帆风顺。
白居易致力于国家兴亡,创作了许多批判社会弊病的诗作。这一行为使他招致了一些人的不满,随后他被指控超越职权发表言论,因此被贬为江州司马。最终,他在洛阳度过了人生的晚年。
总体而言,这首诗经过删减后,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一种是关于自然界循环不息的规律。
另一种情感体现在离别的依依不舍上。尽管有人质疑这样的删减有“片面解读”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处理更贴近学生的心境。毕竟,有些情感,若非达到一定年龄,往往只能浅尝辄止,难以深刻理解。
《静谧记事》书中记载诸多逸闻趣事,有别于常规史籍。《幽闲鼓吹》之名,换作此书则为《静谧记事》。其内所述,皆为往昔不为人知的琐碎故事,远离了正史的庄重与严谨。书中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与文人墨客的口述。它们如同被时光遗忘的珍珠,被细心地拾起,串连成一串串闪耀的记忆。不同于《幽闲鼓吹》的闲适雅致,此书更侧重于记录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流淌的细节。每一则故事,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人物。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与鲜活的人物形象。在《静谧记事》中,历史的宏大叙事被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贴近生活的片段。这些故事,如同一幅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感受着那份古朴与纯真。尽管书中的故事多为道听途说,但它们却以另一种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它们或许不够准确,也不够全面,但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丰富了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与想象。总而言之,《静谧记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与平实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历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故事都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那段被遗忘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