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3日上午,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内举行了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镜头捕捉到了刘思齐同志安详地躺在鲜花与松柏之间,身上庄严地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这张照片记录下了追悼会的肃穆时刻。
灵堂中央挂着刘思齐的遗照,周围摆满花圈。可能很多人不熟悉她,但她的身份很特殊——既是毛主席的儿媳妇,也是烈士毛岸英的遗孀。2022年1月7日凌晨,这位老人因病在北京离世,终年92岁。
刘思齐去世的消息一出,迅速登上各大新闻平台热搜。她的讣告发布后,公众再次热议她的人生经历。在追悼会现场,毛泽东的亲属们依次向刘思齐遗体致哀,毛新宇和妻子、孔冬梅、王效芝等人都到场鞠躬悼念。
毛主席的两个女儿李敏和李讷这次没能亲自到场,主要是因为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两人身体状况也不太理想,不过她们的儿女都来了,替母亲送别刘思齐。
熟悉刘思齐经历的人都知道,她在毛岸英去世后重新组建了家庭,与后来的丈夫生育了四个子女。晚年的刘思齐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以至于外界一度误以为她已经离世。直到最近她的葬礼照片曝光,人们才首次见到她的四个孩子——他们整齐地站在母亲灵柩旁的身影,让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
可以确定的是,如果刘思齐没有去世,她的子女们可能至今仍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自从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的人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故事要从毛岸英的牺牲说起。1950年11月25日,年仅28岁的毛岸英在朝鲜战场上英勇捐躯。
毛岸英不幸遇难的当天,彭德怀将军立即向中央军委汇报了情况。这份机密电报被严格保密,直到2020年才对外公布。根据解密的档案显示,这份电报内容简短,不足200字,但彭德怀反复斟酌修改,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最终定稿。电报具体内容如下:
致军委及高岗、贺晋年同志:今晨7点我们已转移至防空洞,毛岸英与三名参谋当时留在营房。11点左右4架敌机飞过时,他们4人已撤离。待敌机离开后,4人返回营房,不料又有4架敌机突袭,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击中营房。两名参谋成功逃生,毛岸英和高瑞欣同志不幸遇难,其余无伤亡。志愿军司令部 5日16时
那时周恩来总理主管中央军委的日常事务,他最先收到彭德怀发来的机密电报,马上联系朱德等人商量对策。这么做是因为毛泽东主席当时正全神贯注处理朝鲜战场发来的电报,还患上了严重的感冒。
经过讨论,周恩来等领导决定暂缓向毛泽东主席通报情况。这意味着主席未能及时获知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噩耗。当时刘思齐完全不清楚丈夫去了前线作战。据她回忆,毛岸英临行前只说要去远方"出差",通信可能不太便利,让她别为收不到信而担心。
毛岸英刚到朝鲜没多久,就托人给妻子刘思齐捎了封信。信里说自己一切安好,但想到结婚后聚少离多,心里很过意不去。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封信。直到1951年1月2日,毛岸英牺牲已经一个多月,毛主席才看到彭德怀发来的电报。
听到噩耗时,毛主席强忍悲痛,但始终没掉泪,并嘱咐身边人别让刘思齐知道实情。1952年,摄影组负责人侯波从朝鲜带回一张毛岸英的相片交给刘思齐。看到照片里丈夫戴着朝鲜军帽的瞬间,刘思齐整个人都呆住了。
刘思齐执意赶到中南海,当毛泽东见到毛岸英的相片时,明白必须向她坦白实情。在丈夫离世一年多后,刘思齐才得知这个悲痛消息,她在主席面前痛哭失声。此后,毛泽东像对待亲闺女般照料她的生活和学业,经常写信关怀她。
思齐儿:来信已阅。感冒严重,安心静养,养足精神准备出国。若今天好转,可过来一趟;若未愈则不必勉强。关键要发奋图强,学成报效祖国。保重。父字 1955年8月6日
毛主席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刘思齐能早日找到新的归宿。1961年秋天,31岁的刘思齐从北大毕业,被安排到解放军某科研单位工作。
毛岸英离世已有11年,刘思齐始终独自生活,丝毫没有再婚的打算。毛泽东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再次致信刘思齐,鼓励她开始新生活。他还特意请亲家母张文秋帮忙开导劝说。
毛主席在信里说:"怎么总是不听劝呢?该成家了,别再犹豫。摇摆不定只会错过机会。你们这些姑娘总爱挑三拣四,高不成低不就,我说得对不对?"这次刘思齐想通了,她明白不能再拖下去,决定按主席说的办。
1962年初春,刘思齐与杨茂之在北京举行了婚礼。杨茂之来自河北唐山,比妻子年轻两岁。作为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的优秀教员,他工作勤奋上进,深受空军副司令兼学院院长刘震的器重。
刘思齐和杨茂之最初是在莫斯科一场中国留学生聚会上认识的。后来他们结婚,生了四个孩子:杨小英、杨东梅、杨密和杨钧。大儿子出生时,夫妻俩特意给他起名"杨小英",以此缅怀牺牲的毛岸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