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岁老人凌晨追戏:千年南戏发源地的温州竟仍保留古戏台500多座

温州故事大叔 2025-04-20 16:48:40

四伯父已经96岁了,最近几天,在凌晨三四点醒来时,四伯父会叫醒旁人,说自己听到祠堂里响起了戏班敲锣打鼓声音,要起床去看戏。

四伯父喜欢看戏在家族里是出了名的,只要祠堂里有锣鼓声,他一定会出现在祠堂里。

小时候,唱戏就像现在的明星开演唱会,不管多远都会赶过去看。当抓到邻村的人偷盗本村农作物时,就罚对方请戏班来村里唱戏。村里有人做寿,也会请戏班来唱戏。有戏班来唱戏时,村里就像过节一样,戏台早早地就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团团围住了。

我一直不知道如何欣赏戏剧,不仅分不清京剧和越剧,更听不懂咿咿呀呀的唱腔。因此,我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大家会那么喜欢看戏,直到2023年的戏曲春晚在温州松台山的净光塔下录制时,才知道温州原来是南戏的发祥地。

这也就不难解释,温州竟然会有那么多的戏台了。在温州几乎每座村庄都有宗祠和数座庙宇,每座庙宇中都设有戏台。温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中显示,全市的古戏台有541处。永嘉县就有236处,比获得“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的宁波宁海县多出了一倍。

温州的古戏台不仅数量多,而且做工十分讲究。我曾经见过一个戏台,四米多高的柱子是由整根青石打造的,四根柱子上盘绕的龙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只是这座庙宇拆除之后,四根石柱就不见了踪影。我希望有人把它收藏起来了,而不是任由挖掘机把它推倒在地,摔成两截。

在温州的蒲州老街要有一处戏台很独特。戏台就建在玄坛殿的对面,蒲州老街从玄坛殿和戏台之间穿过。据说,这样的布局,在江南一带绝无仅有。原来,玄坛殿因场地狭小,不得已将戏台设在古街的另一侧。据说,这也是玄坛殿被评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因。

在温州不仅戏台数量多,在文成泰顺山区还有一种独特的木偶戏。记得小时候,第一次看到泰顺的木偶戏,我就被那些雕刻得栩栩如生的木偶人深深地吸引。

在木偶戏中,唱戏的人就是木偶人的控制人,他们隐在后台,一边唱戏,一边通过数十根细线控制的木偶,作出各种与戏文内容相符的表情和动作。这些木偶人穿上戏服,在数十根线的牵扯下,一颦一笑,甩水袖,翻跟斗,活灵活现。

2023年后,温州重新挖掘南戏文化。启动了声势浩大的“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为此,我特意参观了由朱自清故居改造的南戏博物馆。

原来,在南宋时期,温州聚集了大量的中原人士,成了全国的“一线城市”。温州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了杭州以外最富裕的商业大都市。

大量北方士绅和平民的到来,也带来了中原文化,同时城市的繁荣也让各种民间艺伎也云集温州。全国各地的文化和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温州相互交流,互相融合,最终在温州诞生了南戏。因此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据说早期的南戏剧本都是以批判、嘲讽为主。那些因科举中地而抛弃糟糠之妻的书生,在戏文中,不是遭雷劈就是被厉鬼活捉。这类故事惩恶扬善,在民间颇有“流量”。

这样难怪,温州民间有句调侃的俚语:“把你的事情写进戏文里”。一个人的故事被写进戏文,是要被人传唱千年。因此,把恶人的事迹写成戏文,便遗臭万年;把善人的故事写成戏文,便世代敬仰。

前些天,我路过一处庙宇,恰好有戏班在唱戏,台下坐着寥寥无几的老人。在台上的演员色彩斑斓的戏服映衬下,台下清一色的银发显得分外苍凉。

戏班的锣鼓声在庙宇回荡,与祠堂梁柱上的雕花相依在一起。温州诞生的南戏,在同宋元的风韵在世间流转千年,依然存于各剧种的声腔之中,存于各个庙宇的青石柱的纹理之间,在各村老街穿梭的行人之间,在白发苍苍村民的梦魇之间。

0 阅读:3

温州故事大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