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还一事无成,不要急,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人生,也是从30岁才开始的。
从曾国藩的成功过程来看,30岁后如果还一事无成,一定是没有改变这两个生活习惯。
一是不喜欢立志。曾国藩的改变,就是从立志开始的。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30岁的曾国藩,得以进入翰林院工作,成为一名从七品检讨。
曾国藩获得的这个职位,主要负责编写国史,以及起草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件,其官职虽然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领导,但手中没有丝毫权力,在大员云集的京城,其实就是一个基层工作人员。
清朝时期的官场腐朽、黑暗,曾国藩到了翰林院后,看到的场景,是龌龊,是自保,是尔诈我虞。
官场黑暗,小人就会横行,一些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银子铺路的普通官员,就难以获得升迁。
曾国藩出身湖南湘乡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没有任何背景。家里虽然有一些田产,但家里人丁众多,加上供曾国藩读书,已经负债累累了。
看到同僚们或尸位素餐,或醉生梦死的工作、生活方式后,曾国藩也曾经迷茫过,他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了,甚至无聊到与底层老百姓常常去菜市口看处罚犯人,或者去看别人下棋。
翰林院工作清闲,曾国藩每天的生活,就在这种无聊中度过。
直到有一天,曾国藩无意中接触到阳明心学,读了阳明心学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后,彻底醒悟:原来,自己生活随波逐流,没有任何目标,是没有改变立志的原因。
曾国藩曾经也有立志的习惯,在没有考取进士前,曾国藩的志向,就是能金榜题名,进入官场,成为大清王朝的一名官员。
当他的这个志向完成后,就突然失去方向,变得迷茫了。
这是没有及时修正自己的立志方向。
受阳明心学影响,曾国藩也效仿王阳明,立下一个让他受益一生的志向,那就是成为一个“内圣外王”的人。
曾国藩告诉弟弟们,一个人不能成功,一定是没有远大的志向。在曾国藩看来,在成圣的路上,金钱、财富、地位、名声等志向,也仅仅是顺带的事情。
事实也证明,曾国藩的志向,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是做事没有恒心。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在给弟弟们传授成功方法时,常常说到的一个字,就是“恒”。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也有恒为主。”
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如果做事只有三分钟的热度,是断不能成功的。
曾国藩的很多为官方法,以及为人处世智慧,都来源于历史书籍。
曾国藩读历史书籍,就很有恒心。立志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后,曾国藩每日给自己立下很多功课,读史是其中之一。
无论是在朝中为官,还是成为湘军统帅、两江总督,曾国藩每日都会至少读10页历史书籍。
此等恒心,让曾国藩不仅学识得以提高,也从历史书籍中获得大量智慧,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卓越。
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30岁后,如果能改变一些生活习惯,让自己心中有志向,行动有恒心,就一定能干出一番成就。
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左宗棠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