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某一天,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排队等候进场的人群里头,有个人把工作人员的目光给吸引过去了。
这个人,头发绑成马尾,穿着非常简单,在人群里头,慢慢地往前走。
经过仔细核对,工作人员这才搞清楚,眼前的这位竟是毛主席的小女儿,名叫李讷。
看到这个情况,工作人员赶紧走过来,用很低的声音说,
李讷同志,按照规矩啊,您其实不用在这儿排队等着的。您就跟我们一起,走后门直接进去吧,这样方便些。
李讷把大衣紧了紧,摆手轻声说,
老爸在世的时候,总是跟我们说,别搞啥特殊待遇,我就按规矩排队就好。你们忙你们的,不用顾着我。我就是来瞅瞅老人家,没啥事。
在纪念堂那样安静庄严的场所,工作人员也不好意思再强求,只能就此放弃,但心里头对李讷却是默默的佩服。
这对父女俩之间,到底有啥样的经历呢?
【父亲虽慈爱,要求也更严格】
李讷在1940年来到这个世界。毛主席一空下来,就会给李讷上课,教她认字,还有朗读。而且,他还会专门腾出时间,带着李讷外出走走,玩玩小游戏,好让她能更好地成长。
李讷陪在身边,让平时忙于革命工作的毛主席,难得有了些轻松愉快的时刻。他常常会亲热地叫李讷“小讷儿”,父女俩在一起,特别开心,相处得非常融洽。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毛主席心里满满的都是爱,但他对待孩子们,包括李讷,那可是从不娇惯。说实在的,他对孩子们的要求相当严格。
1947年那会儿,胡宗南把延安给围了,延安的粮食问题立马就严峻了起来。
这天,毛主席直接跟工作人员讲了:“李讷不应该用我的伙食标准,以后你们就带她去大食堂吃饭吧。”
听到这番话后,工作人员反复跟毛主席讲道理,说李讷年纪还小,跟着您也吃不了多少东西。
可毛主席却直接回绝了,“凭啥她能搞区别对待,就因为是我毛主席的闺女啊?”
李讷那年才7岁,天天拿着个搪瓷杯子,跟着警卫员去食堂排队拿吃的。每次吃饭,她就只能拿一份黑豆。
【成绩优异入京师 生活艰苦求知识】
平时对李讷要求挺严,但在学习上,毛主席教她时特别有耐性。
1949年,李讷随着毛主席的脚步,一块儿到了北京城。
在毛主席的直接指导下,李讷学业出众,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她顺利进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的女中就读。
开学注册那天,毛主席吩咐他的助手王鹤滨,协助李讷去学校完成注册手续。
李讷作为新生,得提前弄好那份学生资料。可王鹤滨现在头疼的是,李讷的家长信息该填谁呢?这可真让他为难了。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笑着跟王鹤滨说道:“这还用琢磨吗,肯定是哪个老师带的学生,作业上就写谁的名字呗。”
从那以后,王鹤滨就变成了李讷在中学时候称呼的“王爸爸”。
在整个中学阶段,大家伙儿都误以为,咱们班的李讷同学,她老爸是王鹤滨。
那时候的李讷,因为得自己负责上下学,所以就拥有了一辆自行车,不过是挺常见的国产货。她穿衣服也挺简单,不讲究啥花哨。
李讷上高中那会儿,她的自行车早就老掉牙了,可毛主席愣是没给李讷换新的。
李讷也曾琢磨过,为啥自个儿的东西总比不上别人的。
毛主席得知李讷的心思后,就对李讷说:“别老跟同学比衣服,要比就比学习,比知识。”
他还亲自动手,给李讷挑选并标注了不少古诗词,让她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没事就多读读,多看看。
这样一来,李讷比别的同龄小朋友能背出更多的古诗,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丰富得多。
后来,李讷靠着自己出色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就读历史专业。
李讷很快意识到,以前那套学习方法在大学里行不通了。特别是她选的历史专业,面对着那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一堆又一堆的,别说要背下来了,光是看着就让人头疼不已。
李讷碰到学习难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于是就给爸爸写了封信,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毛主席那会儿正在杭州呢,离北京可远了,他收到了一封信。那时候,他正在那儿专心读书学习,打算过上整整两个月的静心日子。
毛主席接到闺女的来信,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回了封信,信里写道:
学东西得从简单开始,然后一点点往深了去,这得靠时间,得慢慢攒经验。书再厚也别急,一次看不完就看少点。一年看不完,那就两年,两年还不行,那就准备个十年八年来啃,肯定能看明白。
【毕业工作结婚 生活坎坷艰辛】
李讷完成北京大学学业时,年仅26岁,接着就被安排去了《解放军报》工作。为了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她在报社上班期间,用了个假名,叫肖力。
可没过多久,大家伙儿还是琢磨出来了,肖力其实就是用了假名的李讷。
尽管如此,李讷在工作上仍然表现得十分真诚且低调。
在报社的一次大会上,李衲开口讲道:
老爸跟我说,让我多瞧瞧叔叔阿姨们怎么做,学学他们的样。在学校待了这些年,其实学到的东西还不多,毕竟我还年轻,想法也挺天真,有时候还挺傻的。他还让我转告大家,以后希望大家能多给我提提意见,多教教我,这样我才能更快地长进。
在报社工作的这几年里,李讷还是坚持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单位之间,外出办事也同样选择骑车。
那天下了场大雪,天气冷得要命。在往家走的路上,我碰巧遇到了报社的头儿。他担心路上太滑不安全,就提出开车捎我一程。
李讷连忙摆手说,“我爸特别叮嘱过,不让我坐小轿车。要是他知道了,肯定会训斥我一顿的!”
工作了好几年后,李讷迈入了30岁的门槛。这时候的她,身材得体,气质稳重,皮肤白白的,脸型有点毛主席的影子,透着一股子英挺。而她的眼睛和眉毛呢,则更像她的妈妈,带着几分温婉的秀气。
老话常说,到了年纪,男的该娶妻,女的该嫁人。
大学毕业后,毛主席心里老惦记着李讷的婚事。他虽说赞同恋爱、婚姻都由自己做主,但李讷是他的闺女,他还是忍不住要说说自己的看法。
要深入到老百姓当中去,寻找真正能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伙伴,别被权势和地位迷惑,去追求那些高官富商的子女。
李讷同样觉得这话很对。
那时候,国家呼吁有文化的年轻人去农村和山区锻炼,李讷也下了决心,不再干报社主编的活儿,直接奔向了江西的井冈山。
就在那段时间,30岁的李讷碰见了自己生命中的初恋,他叫徐宁。
徐宁在北戴河管理处的宾馆干活,是个服务员,这回也跟着大家伙儿一块儿到了井冈山。
徐宁来自一个普通的工农家庭,模样长得俊俏,性格还特别开朗,对人总是热情洋溢。他老爱找李讷聊天,一有空就拉着她一块儿打球、做运动。
徐宁一来,李讷整个人都变得乐观开朗了。没多久,她就对徐宁有了好感,这事儿她也没藏着掖着,直接就跟毛主席和自己妈妈说了。
李讷谈恋爱了,这事儿她妈妈自然得关心一下,问东问西的。在知道了具体情况后,她妈妈持反对意见,不过毛主席倒是挺看好李讷选的这个人。
特别给出了许可,点头应允了这段婚姻。
得到毛主席的点头,李讷和徐宁很快就举办了婚礼,成了家。
可结了婚以后,俩人的问题就冒出来了。学历高低倒没啥,关键是学问上的差异,导致他俩看待好多事儿,那观念简直是天差地别。
关系逐渐疏远,最后到了没法挽回的地步,到了1972年,尽管李讷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她还是决定要离婚。
婚姻路上遭遇坎坷,对李讷来说已是沉重一击。离婚后,她得独自抚养孩子,同时还要兼顾工作。
结果是这样的,李讷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不光是身体上,就连精神上也出了很大的状况。
毛主席在北京得知李讷的情况后,心里头特别不是滋味,也挺自责的。他老提起这事儿,说是自己没把好关,想得不够周全,害得李讷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那时候,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和繁忙的工作都不容许他亲自去探望女儿李讷。所以,他决定让身边的贴身秘书张耀祠,代替自己去关心看望她。
为了帮女儿减轻生活上的压力,毛主席特地从自己管控得很紧的稿酬里面,抽出了8000块钱,交给了张耀祠,让他拿去给李讷。
毛主席吩咐张耀祠,让李讷知道,有啥难题就直接找他,不用客气。
李讷因为这事儿心里头特别过意不去,觉得自己挑错人了,害得老爸也跟着自己烦心,挺对不起他的。
结果,接下来的两年,李讷都待在江西,既没回北京也没见到毛主席。
【父女都自责 病重又相见】
1974年的时候,李讷一听闻毛主席住进了医院,啥也没多想,立马就从江西动身,赶回毛主席那儿去了。
那会儿,毛主席一听见李讷的声音,立马就兴奋了起来,他连忙说:
大宝贝啊,这么久的时间了,你咋就不回来瞅瞅老爸呢。是不是心里头还对老爸有啥怨气啊……话一说完,眼泪又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
李讷边哭边摆着手拒绝道:
老爸,就算没有你在身边,大娃娃心里从没怨过你。我就是觉得自己没脸回来见你……”,说着,眼泪就更止不住地往下掉。
毛主席心里明白,李讷经历了结婚又离婚,还带着娃,这事儿对她打击真的很大。他轻轻捧起李讷的脸,一直安慰着她,心里头太激动了,以至于话都说不出来。
打那以后,李讷就在北京安顿下来了。她跟小时候似的,天天陪在老爸身旁。
【老来终于得以安定 依然朴素不忘本心】
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李讷自个儿张罗着搬家,她选了个地儿,在北京西郊,住进了一个挺普通的、稍显老旧的小院子。
有好一阵子,李讷的生活过得挺不容易,她得一个人上班还得照顾孩子。她身体本来就弱,可像蹬三轮运煤这样的重活,也只能硬着头皮自己上。
瞧瞧李讷现在过的日子,真是挺不容易的,孤零零的一个人。李银桥夫妇俩,那可是从小把李讷拉扯大的,看到她现在这样,心里头别提多难受了。他俩琢磨着,得给李讷找个合适的人伴儿。
到了1983年那会儿,李银桥两口子给李讷牵了条线,介绍了当时云南省军区怒江军分区当参谋长的王景清给她认识。
经过一年的相处,两个人最终牵手成功。成婚后,因为王景清比李讷大了13岁,所以他几乎不让李讷插手家里的活计,全都由他自己来照顾李讷。
王景清每次去菜市场,李讷以前的街坊邻居总会念叨,“李讷现在有你,日子真是好过多了。想想以前,李讷买肉那会儿,手头紧得只能挑一毛两毛的,少得连肉摊老板都发愁咋切。”
不过,他们俩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诲,那就是要勤俭节约,不能搞特殊。就连带着李讷去医院看病,两人也是手挽手,一块儿去挤公交车。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李讷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坐公交车对她来说变得越来越吃力。王景清见状,干脆买了一辆三轮车,用这辆三轮车载着李讷,一趟趟地往返医院。
岁月匆匆,白发悄然爬上头,青春时光也一步步紧逼,转眼间又要过年。李讷夫妻俩并肩走过快30年,一直相互帮助。这么多年下来,他们早就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平平淡淡成了习惯。
在李讷家书房隔壁的客厅正中间,以前挂着一句话,那是毛主席特地给李讷写的:“把世事都弄明白了就是学问,把人情世故都摸透了也是文章。”
这不仅是毛主席对李讷的深切盼望,也是在告诫我们这些后来人。
在毛主席的亲自教导和榜样作用下,他的孩子们也都像他那样,实实在在做事,不声不响地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