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那会儿起,咱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真的是突飞猛进,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这背后,肯定少不了咱们国家一茬接一茬的领导人的辛苦付出。就拿陈云来说吧,他对咱们国家的经济那可是出了不少力,提出了好多特别管用的想法,这些想法到现在都还挺有借鉴意义的。
陈云小时候过得挺苦的,他家里穷,是农民出身。两岁的时候,他爸就没了,到了四岁,连他妈也走了。这么小的孩子,只能跟着舅舅一起过活,从没享过什么福。
我舅舅是个手艺不错的裁缝,但家里条件一般般,没法给他太好的生活,一家子过得紧巴巴的。舅舅硬着头皮供他上学,一直到高小读完,后来实在是没能力再负担了。
小时候,陈云没办法,只能挑起家里的重担,跑到商务印书馆去做了学徒,帮家里赚点钱。陈云这人吧,说他不幸也确实不幸,但说他幸运也挺幸运的。因为在商务印书馆打工那会儿,他居然有机会接触到了工会。
1925年5月份,上海那些在日本纱厂干活的工人们,因为受不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榨,就决定不干了,发起罢工。结果,他们遭到了反动政府的残酷打压。到了5月30号,学生们看不下去了,站出来为工人们说话。他们在租界这些地方到处演讲、宣传。这次行动,其实是中国共产党直接带着大家搞的反帝运动,其中,陈云也出力不少。
经历过这次运动之后,陈云在指挥工人运动方面有了显著的长进。
过了三个月,他挑起大梁,带头搞起了商务印书馆的工人抗议活动。没过多久,陈云就踏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大门,开始在上海领头搞革命。到了1930年,他还被选为了中央候补委员。
1937年11月份,陈云回到了延安,那时候他是从新疆过来的。那会儿,抗日战争才刚刚开始没多久。王明呢,他也回国了,这人之前在反围剿战斗里搞过左倾那一套。这回他又开始死搬硬套共产国际的命令,说咱们得“啥都得听统一战线的”。
在那个时期,毛主席发起了名为“延安整风”的活动,主要目的是纠正党内一些人把共产国际看得太过高大的想法。陈云呢,他很早就去了苏联那边,也跟共产国际有不少打交道的机会。
他心里明白国内情况挺特别,就说了句话:“别看上面怎么说,也别光信书上写的,得看实际情况。”这话让好多同志的想法都变了。延安那次整风之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子就更贴近国内的真实需求了。
陈云不仅在加强党风方面干出了成绩,而且他建国后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更是让人竖大拇指。建国那会儿,陈云就当上了政务院副总理,挑起了全国经济工作的大梁,那时候他才44岁,正值壮年。
那时候,经济发展碰到了两个大问题:头一个是物价飞涨得厉害,另一个就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再加上抗美援朝战争一打响,后方的经济保障压力也跟着大了起来。
面对一堆难题,陈云给出了好多特别管用的点子。在控制物价这事儿上,他带头搞了“银元风波”和“米棉大战”,好好收拾了那些想趁机捣乱、抬高价格的坏蛋。
与此同时,政府推出了公债和其他一系列政策措施,让国家经济慢慢走上了正轨。特别要提的是,国家刚成立那会儿,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也在财经委员会工作了阵子,后来从1961年开始,她还成了陈云的秘书,两口子真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改革开放以后,陈云又一次挑起了经济建设的大梁。身为“中共八大元老”中的一员,他对经济发展非常上心,就连做了结肠癌手术,在康复期间都还在忙活着工作的事儿。
1995年,陈云离开了我们,他前半辈子都在为革命事业打拼,后半辈子则全心投入国家经济建设。他的孩子们也走上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大儿子陈元在第十二届政协里当上了副主席,女儿陈伟兰在2008年3月份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他们都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