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知道求中国了?4年前还挑衅中国,如今负债470亿面临国家破产

何仪阅览趣事 2025-03-06 04:08:22

13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崛起。在明多格大公的统领下,立陶宛人开始了他们的扩张之路,向东征服了基辅罗斯的部分领地,向南延伸至黑海沿岸。

然而,野心勃勃的扩张也为立陶宛大公国埋下了祸根。

他们的势力范围逐渐触及金帐汗国的势力范围附近,面对令欧洲闻风丧胆的蒙古铁骑,立陶宛大公国也只能退避三舍,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18世纪末,在俄普奥三国的瓜分中,立陶宛-波兰联邦走向了灭亡,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的版图。从此,立陶宛开始了被统治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帝国进入立陶宛,立陶宛又一次成为了大国博弈的棋子。虽然战后短暂获得了独立,但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0年,立陶宛被强行并入苏联,成为了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之一。立陶宛人民不得不适应苏联的体制,学习俄语,接受计划经济。

1991年,苏联解体,立陶宛重获独立。

然而,半个世纪的苏联统治在这个国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独立后的立陶宛,对俄罗斯还带有些恐惧,这也促使他们在2004年急切地投入了北约的怀抱。

债台渐重

2024年初,立陶宛的国债已经攀升至470亿美元,几乎压垮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

要知道,立陶宛2021年的GDP总量仅有550亿欧元,而如今的债务已经占据了年度GDP的八成。这个比例,让人不由得想起了2010年前后欧债危机时期的希腊。

细究立陶宛的经济结构,问题的根源便一目了然。

立陶宛缺乏显著的资源优势,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自苏联解体后,立陶宛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和轻工业制造。虽然加入欧盟为其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

在中国实施经济制裁之前,中国一直是立陶宛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数据显示,2020年中立双边贸易额曾达到十几亿美元的规模。

随着双边关系的恶化,这一贸易渠道几乎完全中断。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立陶宛在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因地缘政治冲突也停止了与立陶宛的经贸往来。

在失去两个主要贸易伙伴的情况下,立陶宛的外汇收入大幅下降。政府不得不通过举债来维持国家运转,这导致债务规模迅速膨胀。

国际评级机构下调立陶宛的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加剧了其在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难度。

欧盟自身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成员国普遍持续性通胀,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即便是德国这样的经济强国,也在为经济问题焦头烂额。

欧盟难以拿出充足的资金来援助立陶宛;而美国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自身的经济问题上。

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立陶宛的经济困境仿佛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债务上升导致信用评级下调,评级下调又造成融资成本增加,而高额的债务利息又进一步加重了财政负担。

如果立陶宛无法在短期内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该国可能将面临自独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立陶宛需要重新审视其经济政策和外交战略,寻求突破困境的新出路。

连锁反应

2024年,国际局势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俄乌冲突带来的影响对立陶宛这样的小国,引发了一连串难以承受的经济冲击。

欧盟决定对俄罗斯实施能源禁运后,曾经源源不断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戛然而止,整个欧洲的能源被切断。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趁机填补了这一空缺,但价格却远超往常。

每艘运往欧洲的美国LNG货轮都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这无疑加重了欧洲国家的经济负担。

德国作为欧洲工业强国,多年来依赖廉价的俄罗斯能源维持其强大的工业体系。

能源价格的飙升迫使许多德国工厂降低产能,有些甚至面临停产的风险。这种“去工业化”趋势对整个欧洲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欧盟成员国的立陶宛自然难以独善其身。

为了应对持续攀升的通货膨胀,美联储采取了激进的加息政策。这一决策虽然有助于稳定美国国内物价,却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国际资本加速回流美国,这使得像立陶宛这样的小型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举步维艰。

欧佩克与俄罗斯的联手减产决定,直接推高了国际油价。高企的能源价格不仅推高了生产成本,还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压力。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美联储可能不得不在未来继续保持高利率政策。

立陶宛的处境越发艰难,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外贸的小型经济体,它既要承受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又要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带来的融资困境。

更糟糕的是,传统的援助渠道似乎都已关闭:欧盟忙于应对自身的经济困境,美国的注意力则集中在通胀治理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正面临着多重风险的叠加效应,立陶宛经济复苏的道路充满不确定性。

寻求转机

2021年,立陶宛政府宣布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在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并邀请台湾官员访问。中国政府随即发表声明,强调此举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并警告立陶宛将承担相应后果。

立陶宛方面并未改变立场,反而以“主权决策”作为回应。表面上,立陶宛希望借此增强与西方的联系,获得更多经济与政治支持,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中国随后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立陶宛商品被限制进入中国市场。

立陶宛的出口锐减,特别是农业、激光技术等依赖中国市场的行业受创严重。政府财政赤字激增,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加大。而此时,立陶宛国内的政治矛盾也在加剧。

眼看事态愈发严峻,立陶宛总统立马表示,批准设立“台湾代表处”是一个“错误的决定”,甚至在之后辩解称,这项决策“未经过他的批准”。

立陶宛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也因地缘政治局势恶化,导致其经济更加脆弱。短短一年间,立陶宛陷入财政危机,国内投资大幅减少,债务问题愈发突出。

中国早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制造业的崛起,也在于其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完整的产业链。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下,许多国家虽在政治上对华态度强硬,甚至呼吁减少对华依赖,但在经济层面,却无人敢真正与中国脱钩。

因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性高度依赖中国,许多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制造环节以及终端市场,都无法绕开中国这一环节。

尽管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反全球化”浪潮,但想要短时间内完全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无疑是难以实现的。

正因如此,当中国针对立陶宛采取经济反制措施后,立陶宛的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债务已突破470亿美元,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企业倒闭潮愈演愈烈,失业率已超过6万人。

立陶宛的克莱佩达港作为立陶宛最大的海港,也是波罗的海地区为数不多的不会结冰的深水港之一,它每年处理着数千万吨的货物吞吐量。

对中国而言,这个港口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重要支点,为中国商品进入北欧市场提供便利。

于是,立陶宛方面向中国递出了一个提案——希望中国租借克莱佩达港,以换取200亿人民币的贷款支持。然而,这个租借提议在立陶宛国内引发了激烈争论。

这一消息一经传出,立陶宛国内立刻引发激烈讨论。

一些政客坚决反对,认为这是“出卖国家利益”,但更多经济学者则指出,若无法获得资金援助,立陶宛的财政状况将难以支撑下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表示,立陶宛的做法“极为可悲”。从高调反华到如今寻求经济援助,立陶宛政府的态度转变令人深思。

立陶宛国内的经济状况仍在恶化,已有1300多家企业倒闭,失业潮持续蔓延。即便当局希望借助中国市场挽救危局,但这一切真的还能如他们所愿吗?

参考资料:

1、立陶宛在与中国的关系上面临艰难平衡 美国之音 2024年12月21日

2、立陶宛议会选举会导致对华关系改善吗? 美国之音 2024年10月25日

3 阅读:1337
评论列表
  • 2025-04-04 21:22

    对中国来说,世界上有两条蛆,一条搅屎棍:立陶宛、韩国、印度。

  • 2025-04-11 10:49

    立陶宛应该找台湾人和美国人帮助

何仪阅览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