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天(12月17日)从“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2025年,本市将在中心城区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在平原新城打造3处城镇花园场景。
在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的带动下,首都绿色版图不断拓展。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晋文表示,广阔的林海不但是森林资源的宝库,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更是承载着首都市民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
林晋文说,据统计,全市林地面积已超97万公顷,占市域空间将近六成。通过分级分类管理,落实98万公顷林地保护红线,全市生态脆弱、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得到有力保护,同时也为首都绿色发展留出必要的空间,实现人城产绿协同推进,服务保障首都功能。
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北京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明确,本市将围绕新版城市总规,统筹落实“三区三线”,筑牢“一屏、三环、五河、九楔”市域绿色空间结构,优化林地布局,支撑城市功能可持续发展。
林晋文说,在中心城区,着力建设以绿为体的绿色景观系统,完善绿道系统建设,联通现有森林绿地斑块,构建稳定的廊道生境,提升人居森林景观品质。2025年,计划新建公园绿地200公顷、绿道1000公里,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增强市民绿色获得感。
在平原新城,完善生态网络,推动森林健康经营,提升郊野公园生态、景观和游憩服务功能,统筹新城、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修复,2025年将打造城镇花园场景3处,促进人、产业、居住与绿色空间的均衡布局。
在生态涵养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持续实施封山育林,促进自然恢复,提升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安全功能。2025年将完成森林健康经营70万亩,在提升森林碳汇能力的同时,挖掘森林康养、游憩等多元功能,推进产绿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党组成员总规划师新闻发言人石晓东指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面向全域全要素,高度重视对生态空间的规划保障。
石晓东说,一是在总量上,统筹建设空间的“减”和生态空间的“增”。减量提质是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总规实施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建设空间“减量瘦身”与非建设空间“增量提质”,通过环境整治和腾退集中建设区外的低效集体建设用地,为生态要素空间增加,特别是大尺度绿化空间建设提供空间资源支撑。
二是在布局上,整体优化生态空间格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强化“两线三区”的全域空间管控,以及三条控制线的底线约束,巩固安全发展的空间格局。市级层面推进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同步编制、同步实施,区级层面推动“多规合一”的非建设空间规划编制,系统加强田、林、水等生态要素协调。
三是在关键节点上,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聚焦重点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分区域分类型,编制二绿地区减量提质规划,温榆河公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浅山区、密云水库上游保护规划等实施型综合规划,以点带面推动生态空间系统规划、综合实施。
此外,全市各级林长总数目前已达1.08万人,划分了2.4万余个管护网格,配备了7千余名林管员和4.6万余名护林员,实现了“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北京林业大学国家林草发展研究院院长温亚利说,北京市通过林长制有力促进森林防火、林木有害生物防治、自然保护地和林地绿地资源保护,织牢织密生态资源安全网,为维护城市良好生态空间格局,拱卫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贡献了北京力量。
记者 朱艳婷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