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新上任的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首次出访巴拿马,却吃了个“闭门羹”。他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出访巴拿马,其实是想给我们上上“压力”,却没想到鲁比奥的此番计划并没有如他所愿。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无疑让鲁比奥的“反华外交”显得有些尴尬。究竟为什么巴拿马拒绝了鲁比奥的挑拨?
马尔科·鲁比奥作为美国参议院中的“反华急先锋”,一向主张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这次他的出访目标是巴拿马,意图通过施加压力,试图削弱中国与巴拿马之间的合作关系。
鲁比奥这次出访巴拿马,就是想着从薄弱的地方下手,以为自己能轻松拿捏住巴拿马这个小国家,更是对巴拿马运河的主权虎视眈眈。
在美国看来巴拿马与中国的合作,无疑是对美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的一种挑战。因此鲁比奥企图通过外交施压,迫使巴拿马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合作。
然而结果却是出乎鲁比奥意料的——巴拿马政府并没有屈服于美国这个大国的威压之下,明确表示巴拿马运河,美国想都不要再去想。
那么对于美国的这些小伎俩,我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以不变应万变鲁比奥这回出访,正是为了强调美国在各个方面对中国的压力,想借此迫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出让步。美国的这一套套路,为什么在中国这里总是“软柿子”摸不着?原因就在于中国在应对美国的压力时,从来不走急功近利的路。
我国深知面对外部压力时最重要的是保持战略耐性,不做轻举妄动的冲动决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让美国的很多制裁手段都没有发挥出预想中的效果,多数情况是美国“偷鸡不成蚀把米”
就拿近几年中美贸易战来说,美国原本以为可以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中国在贸易上让步。但结果呢?我国在应对关税方面采取了有效反击的同时反而加速了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最终美国反而面临着经济上的更大压力。
为什么我国这么有耐性,始终没有迫于压力做出急功近利的反应呢?
在面对外部压力时,我国并不会急于一时的胜负,而是注重每一步的稳扎稳打。无论是外交、经济还是军事,所有战略都在为未来的长远发展布局。
美国几次三番地试图通过“封锁”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前段时间我国的芯片反制反而让美国的芯片行业举步维艰,价格更是一落千丈,原材料供给也成了大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对抗,往往陷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而我国却始终保持着沉稳的态度,耐心等待时机。这种战略耐性,正是让美国在与中国的博弈中,总是显得有些“嫩”的关键。
鲁比奥的此次访问忽略了中巴的深厚的友谊基础,巴拿马也是个有自主思想的国家,美国的“挑拨”注定是徒劳无功,想和我国过招,他还是太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