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量子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显著进展,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量子通信

- 首次实现上万公里星地量子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彭承志、廖胜凯等科研人员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合作,利用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量子微纳卫星与小型化、可移动地面站之间的实时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并在中国和南非之间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离上建立了量子密钥,完成对图像数据“一次一密”加密和传输,为实用化卫星量子通信组网铺平了道路。

- 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不断拓展:我国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已建成超12000公里,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东北等区域的17个省市约80座城市,成为全球领先的运营级量子骨干网络,在政务、金融、能源、电信等高等级信息安全领域有标志性应用。
量子计算

- “九章”量子计算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处理该任务的速度比目前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快一百万亿倍。

- 量子芯片与计算机突破:2025年2月20日,《自然》杂志封面文章宣布中国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实现“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上的量子纠缠簇态制备,为拓扑量子计算、量子纠错编码等前沿方向提供硬件支撑。4月,合肥量子信息实验室宣布全球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设备技术全部国产化,良率高达83%,成本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搭载的“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仅用47秒就完成了传统超算36天的任务。2025年4月7日,“本源悟空”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次在真机上成功运行十亿参数AI大模型微调任务。
量子精密测量

2025年2月,我国科学家基于高硬度的单晶碳化硅薄膜材料,成功研制出多模态长寿命的光声量子存储器,以4035秒的信息存储时长刷新世界纪录,在量子信息处理、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量子雷达

2025年4月17日消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量子雷达系统在西北某试验基地完成实战化测试,采用单光子探测和量子纠缠技术,可在强干扰环境下识别隐身战机,探测距离较传统雷达提升3倍以上,该雷达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
信息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