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安徽某城区街头,55岁的李女士骑着电动车拐过街角时,头顶传来一阵令人心悸的断裂声。她甚至来不及抬头,一棵直径超过半米的梧桐树轰然倒下,树干直接砸中她的头部。目击者回忆,树根带起的泥土在空中扬起一片灰雾,车身被压得完全变形,鲜血瞬间从李女士头部涌出,浸透了柏油路面的裂缝。
消防队员和路人试图徒手抬起树干,但树木过于粗壮,直到专业器械到场才将人救出。急救人员当场摇头:“颅骨完全变形,没有抢救机会了。”现场照片里,散落的电动车零件、翻倒的共享单车和半截断枝上的嫩芽,构成一幅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这段30秒的现场视频在社交平台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大阵营:有网友贴出树木养护规范,指出“胸径40厘米以上的乔木必须配备加固支架”;也有人翻出当地气象台发布的红色大风预警截图,质问“明知有极端天气为何还要外出”。
争议焦点集中在那棵倒伏的老树上。附近居民老张告诉记者,这棵梧桐是去年旧城改造时移植的,“移栽后树干一直歪着,平时风大点就晃得厉害”。记者实地测量发现,树干基部土壤明显松软,根系周围未见加固痕迹。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含糊回应:“日常巡查未发现异常。”
事件发酵后,北京某小区业主群炸开了锅——就在同一天,朝阳区某写字楼外墙广告架被风吹落,砸伤三名行人。网友“城市观察者”整理出近五年数据:全国因树木倒伏导致的伤亡事故中,70%发生在移植未满三年的树木身上。
法律界人士指出关键矛盾点:《城市绿化管理条例》规定,养护单位需对树木安全负责,但极端天气属于不可抗力。某律所合伙人举例:“如果树木本身存在养护不当,比如虫蛀未处理、加固不到位,即便遇到大风,管理部门仍需承担部分责任。”
记者走访事发路段时,正在修剪树枝的园林工人老陈扯了扯身上反光背心:“我们队二十个人要管三个街道的树,哪顾得上每棵都检查?”他指着路边新栽的银杏树,支架铁丝已深深勒进树皮,“这些支架三年没换过了,上面拨的养护费根本不够”。
而在城市另一端的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向居民发放防灾手册。“预警发了,但送外卖的、赶工的、接送孩子的,谁能真不出门?”抱着孙子的王阿姨叹气。她的手机里存着事发时的视频,“看着心里揪得慌,可日子总得过啊”。
城市安全网的裂缝事件发生48小时后,当地应急管理局通报称已启动灾害评估程序。通报中未提及责任认定,仅强调“极端天气不可预测”。李女士家属至今未对外发声,邻居透露其女儿刚考上重点高中,“听说妈妈是为赶去给她送复习资料才出的门”。
城市规划专家在采访中提出尖锐问题:“我们在制定抗风标准时,是否考虑到了气候变化的加速?二十年前设计的行道树抗风等级,还适应当今的极端天气频率吗?”某高校土木工程系教授展示的模拟数据显示,同规格树木在同等风力下,新移栽树木的倒伏概率是原生树木的4.6倍。
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细节在事发地三百米外的五金店里,老板老周翻出积灰的树木加固带。“这东西五年没卖出去过一条。”他说附近的商铺都习惯把拖把、广告牌靠在行道树上,“树晃起来,谁想过它会真倒呢?”
傍晚时分,记者看到几名中学生蹲在倒树留下的土坑前拍照。坑底残留的树根断面参差不齐,隐约能看到几处发黑的蛀洞。晚风掠过空荡荡的树穴,卷起几片梧桐新叶,打着旋儿飘向暮色中的城市天际线。
信息来源:
大风刮倒树木,致55岁骑车女子被砸身亡,安徽六安通报红网2025-04-13
安徽六安通报:大风刮倒路边树木,骑电动车女子被砸中身亡大象新闻2025-04-13
安徽六安金安区通报:受大风影响,树木倒伏致1人被砸中受伤,经医院救治无效死亡
环球网2025-04-13
大风刮倒树木,女子被砸中身亡,安徽六安通报环球时报2025-04-1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