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少读一点中国历史,多看一些世界文明

深度财鹏 2024-08-02 21:52:59

读书的时候,看鲁迅先生的书,他说“翻开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吃人的历史”。那时候很不舒服,觉得中华民族的历史有这么不堪吗!

这些年随着读到的真实的中国历史越来越多,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历史的了解的增加。尤其是近现代历史,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历史一直在一个专制取代另一个专制的轨道上循环,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做学问的,还是老百姓,鲜有异议者。

翻开中国历史,一个朝代代替另一个朝代,都是一部老百姓的血泪史,一部亡国灭种的危机史。

以下为网络原文转发,稍有改动。

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

秦朝:约2000万,战国时期,秦、齐、楚三国大约1500万人口,赵、魏两国大约有700—800万人上下,燕、韩两国也有400—500万人口,再加上其余小国,秦初统一六国之际最起码也应该有2000万人口,但应该不会超过3000万。

西汉末:约6000万,《史记》中记载,经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战争后,西汉建国之初,其户口相比于秦仅余“十之二三”,算下来顶多也就是600万人上下。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到公元2年,西汉人口达到6000万,创下历史之最。王莽篡汉时,人口一度降至3500万左右,东汉建国后经济发展,人口再度恢复到5500万。

三国:800万,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由于大规模战乱的影响,人口急剧下降,保守估计不到800万,甚至不如春秋战国时期。曹操曾在《蒿里行》中描写了当时民间的惨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西晋:4000万,公元280年西晋统一后,全国人口恢复到1600万上下。至4世纪初,西晋进入全盛时期,人口恢复至4000万人左右。但随后八王之乱的爆发又使得人口锐减,最低时不过1200万左右。

南北朝:1500万,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迅速锐减,至北魏时期亦不过1000万人口而已。大规模的北人南迁使得东晋南朝的人口有所增长,但受困于经济发展程度,南朝的人口数在刘宋年间也不过是500万上下,梁朝侯景之乱后又锐减至200万。总结一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恐怕很难超过1500万。

隋朝:6000万,隋朝一统天下后,进行了一次十分细致的人口调查及统计。结果显示,当时中国人口约为4600万上下。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人口恢复到6000万左右。

盛唐:9000万,隋末战乱导致人口再度锐减,降幅甚至超过50%。至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人口为1200万上下。经100余年发展,大唐进入盛世,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末:4600万,北宋时期揠武修文,天下无事,商业推动经济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至大观四年(1110年)宋徽宗在位时期,北宋人口为4600万上下。同期,辽国为900万,西夏为300万。

南宋:8000万,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宋经济突飞猛进,人口也迅速增长至8000万上下。同期的金国人口为5000万,西夏人口为300万,再加上周边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中国的人口突破了1.4亿。

元朝:8500万,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人口锐减,北方人口一度损失高达80%。元朝统一时,中国实际人口大约为7000万,至14世纪的元中后期增长至8500万。

明中后期:2亿,由于战乱,明初人口同样锐减,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清中后期:4亿,清初官方人口数据仅为1000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至乾隆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达到2亿,而至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导致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的巨大损失,人口下降超过1亿,直到1912年人口仍未恢复到1850年的水平。

民国刚建立的时候,中国人口大约为4亿,到1949年中国人口大约是4到5亿(民国时期没有进行过全国人口调查,只有大概数据)。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口增长了大约1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国人口快速增长。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当时中国人口为5.8亿(不含台湾、港澳)。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一直占有很高的百分比。除了东汉末年处于人口低谷、所占比例可能略低于10%以外,其余历史阶段占世界人口比例基本都在20%以上,一般在30%左右。

二、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公元2年到1850年,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2、人口的变化大起大落:持续增长和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强大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

4、人口增长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三、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中国中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中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东南人口密度高于西北人口密度,这充分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品种和提高亩产量,都是增加粮食的重要途径。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农业发展和粮食丰收肯定有利于人口增殖。每个朝代前期社会安定,农业发展,粮食丰收,都伴随着人口的兴盛。北宋人口剧增,与南方农业发展,水稻品种增加不无关系。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也与高产作物甘薯、玉米的广泛种植有密切关系。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直接造成人口死亡和人口总量的减少。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直接造成人口生存环境的破坏。长期战乱,造成大量人口迁徙。反之,社会安定有利于人民休养生息,增殖人口。

4、政策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只要政府将农民与土地结合,轻徭薄赋,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就有利于人口增殖。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

转载网址: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IxODMzNw==&mid=2651852417&idx=8&sn=c7aaf046d9ad75d3e81c7e1098792886&chksm=85b0a6b2ff0daf32704d1719a5a93f4fbe582143af2b73c5e975d1ae08a8f55a33046bc6c41b&scene=27

0 阅读:0

深度财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