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犯罪史上,1968年发生的一起银行抢劫案,堪称最为震撼且神秘的事件。一人在未动用任何暴力的情况下,成功劫走3亿日元巨款,随后如人间蒸发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案至今仍扑朔迷离。
1968年12月6日,日本信托银行国分寺分行的经理收到一封诡异的恐吓信。信的内容颇为奇特,一半是手写,另一半则是从电影杂志上精心拼凑的印刷字。
信中蛮横要求经理,务必在7日下午5点前,派遣一名女职员携带300万日元前往指定地点,否则便要炸毁他的住宅。
经理大惊失色,立刻向警方报案。警方迅速响应,秘密在指定地点部署了50名警员,严阵以待。然而约定时间已过,嫌疑人却始终未现身。鉴于当时日本此类恐吓案件频发,警方逐渐放松警惕,认为不过是一场恶作剧,不会真的付诸行动,于是撤离现场。
运钞车离奇遇劫4天后,也就是12月10日上午9点半,一辆满载3亿日元的日产公爵运钞车,从国分寺支行缓缓驶出,朝着东芝电器公司进发。这些钱是东芝4523名工人翘首以盼的年终奖金,分别被妥善放置在三个保险提箱中。车上,4名运钞人员神情专注,守护着这笔巨额款项。
运钞车刚离开银行不久,便被一名骑着摩托车的 “警察” 拦住。“警察” 神色严肃,告知车上人员,行长家已被炸,且这辆运钞车也存在安全隐患。
运钞车司机疑惑地摇下车窗,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警察” 一脸凝重地回应:“你们银行行长的家被人安放了炸弹,我刚接到通知,你们这辆车可能也被做了手脚,必须马上检查。” 车上众人皆知晓四天前行长收到恐吓信之事,听闻此言,丝毫不敢懈怠,纷纷下车,积极配合检查。
就在这时,意外突生。车底陡然冒出滚滚浓烟,“警察” 见状,大声呼喊:“不好,要爆炸了,大家快跑!” 一时间,现场乱作一团,4名运钞人员惊恐万分,四散奔逃。
而 “警察” 却表现得异常 “英勇”,非但没有逃离,反而迅速跳上运钞车,猛踩油门,驾车疾驰而去。运钞人员起初还对这位 “警察” 的勇敢之举赞叹不已,感慨其不愧是人民的守护神。
可没过多久,他们便察觉到不对劲。因为运钞车已然远去,烟雾却依旧在原地弥漫。他们小心翼翼地凑近查看,这才发现,所谓的 “炸弹” 不过是一个自制的发烟筒。
现场,还停放着一辆白色的警用摩托车。熟悉日本警情的人都知道,当时日本警察配备的皆是白色本田摩托车,而这辆却是雅马哈。众人心中一惊,立刻打电话给银行,得知行长的家安然无恙。至此,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 “警察” 竟是劫匪伪装的,而那3亿日元巨款,就这样在他们眼皮底下不翼而飞。
警方全力侦查警方接到报案后,迅速展开行动。仅用20分钟,便将整个东京城封锁,在各个路口设下重重关卡,布下天罗地网。然而,一番搜寻后,却毫无所获。警方在现场仔细勘查,发现各类证据120余件,本以为胜券在握,可案件的发展却与他们的预期背道而驰。
警方发现,遗留在现场的雅马哈摩托车原本是蓝色的,被精心漆成了白色。一顶嫌疑犯的鸭舌帽也被找到,可惜在取证过程中,被多名警察轮流试戴,致使帽子上混合了数人的汗液,失去了作为关键证据的价值。
在案发现场不远处的小树林里,警方找到了失踪的运钞车,这才意识到,嫌犯很可能早已换乘其他车辆,这也正是他们之前一无所获的原因。
附近居民回忆,前两天在运钞车停放的位置,曾有一辆蓝色的丰田卡罗拉轿车。警方根据这一线索,在附近小区找到了那辆蓝色卡罗拉,车上果然有三个用于存放现金的保险箱,然而,箱中空空如也,3亿日元现金早已不知去向。
警方还发现,恐吓信上的邮票是用唾液粘上去的,通过科学分析,推断出罪犯的血型为B型。同时,根据4名运钞员的记忆,警方绘制出了劫匪的画像。
案件成无头公案,闹剧不断综合诸多线索,一名19岁的小混混进入了警方的视线。此人是个街头小混混,对汽车和摩托车驾驶技术极为娴熟,而他的父亲恰好是一名摩托车巡警。
这一背景,使得他有能力对摩托车外观进行改造,符合作案条件。然而经过进一步核查,他的血型为A型,笔迹也与恐吓信上的不符。更为关键的是,案发当天,他有在少管所的不在场证明,警方无奈之下,只能逐渐排除对他的嫌疑。令人惋惜的是,5天后,这个小混混竟服毒自杀。
此后,又有一名司机进入警方视野。他的长相与画像中的人极为相似,血型、字迹也都与嫌疑人高度吻合。警方自信满满,对外宣布,此人便是他们苦苦追寻的罪犯。
然而打脸来得猝不及防。一家公司出具证明,称该嫌疑人案发当天正在公司参加面试,有着确凿的不在场证明。警方无奈,只能将其释放。但这名嫌疑人的生活却因此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他从此求职无门,家庭破碎,最终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自杀。
自那以后,警方在面对嫌疑人时变得慎之又慎。由于日本的刑事追溯期为20年,到了1988年12月10日,警方在历经多年无果的侦查后,无奈宣布彻底放弃此案的调查。这起案件,就此成为日本犯罪史上的一桩无头公案。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追溯期过后,不少人纷纷跳出来,宣称自己便是当年那起抢劫案的实施者。经过警方的仔细甄别,这些人无一例外都不是真正的罪犯。
他们主动揽罪的目的五花八门,有的是妄图借此出名,有的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书籍,还有的则是心怀不轨,企图实施诈骗。不得不感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而那3亿日元究竟落入了谁手,真正的劫匪又身在何处,或许将永远成为一个未解之谜,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与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