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崇祯帝子在前柳村明种寺的踪迹

夏天文化 2025-04-02 03:12:39

莆田城厢区华亭镇的前柳村,巍然矗立着一座历史源远流长、声名远播的古刹——明种寺。近年来,这座承载着无比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刹,在乡贤童文尧先生以满腔炽热的热忱、不遗余力地大力倡导之下,村民们及社会各界满怀爱心、善念的人士纷纷积极踊跃且热情主动地予以积极响应。他们怀揣着如出一辙的坚定信念,心往一处凝聚,力往一处汇聚,齐心协力,通过各种各样、丰富多样且多元化的方式,募集资金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对明种寺展开了全面、系统重建修缮工作。

明种寺像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熠熠生辉的佛教明珠,镶嵌于作为二十四景之一的“三紫凌云”紫微山麓的怀抱里。这座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老石洞窟寺庙,建筑美轮美奂,那精雕细琢、巧夺天工的梁枋,色彩绚烂、活灵活现的绘画,高高翘起、灵动飘逸的飞檐,以及结构精巧、独具匠心的斗拱,无不尽显工艺的登峰造极与超凡卓绝,恰似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古老画卷,悄然呈现在世人眼前。它那古朴典雅、造型别致的殿宇,在悠悠岁月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始终坚如磐石、岿然屹立,周身散发着一种庄严肃穆、令人敬畏、肃然起敬的独特气息。而寺庙周边的绿树繁花,仿若一双双巧夺天工的画笔,为这幅精妙绝伦的画卷精心点缀,增添了难以言表的无限生机与蓬勃活力。山间那轻柔舒缓、如丝如缕、拂面而过的清风,林中那清脆婉转、余音袅袅的鸟鸣,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幅美轮美奂、引人入胜、令人陶醉的画卷谱写的优美乐章,使其更显灵动非凡、魅力无限、光彩夺目。无论是春日里那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竞相怒放的山花烂漫,还是秋日中那随风飘舞、如梦似幻、如诗如画的红叶飘零,每一个时节都独具魅力,皆能令人心驰神往,使人沉醉于这如梦幻般的美景之中,从而感到心旷神怡,内心充满无尽的宁静,仿佛踏入了一个超凡出尘的仙境。

明种寺与崇祯帝子之间存在着引人入胜的传说,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为这座深藏于山林之间的石洞窟寺庙披上了一层浓厚而神秘的面纱,增添了无尽的历史韵味和深邃的神秘氛围。它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那些遥远而动人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它宛如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石,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众多游客和虔诚的信徒纷至沓来,怀着敬仰与好奇之心前来探寻这座寺庙背后所蕴藏的历史秘密和精神内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其幼年之时,生活之境遇可谓是困苦至极。生于濠州钟离的破败茅屋(今安徽凤阳),六岁便以枯瘦身躯驱赶地主家的牛群,草绳作带,赤足踏碎霜晨残月。饥馑与瘟疫如同双头恶兽,短短二十天便吞噬五位至亲,将少年推向皇觉寺的暮鼓晨钟。寺中岁月并非避世桃源,他既要挑水劈柴侍奉香火,又需沿街托钵化缘乞食,芒鞋踏破江淮古道……

而他的长孙建文帝,于那场惊心动魄、风云变幻、局势跌宕起伏,如惊涛骇浪般的“靖难之役”中,形势紧迫到极点,生命危在旦夕,只得身着那象征超脱尘世的袈裟,装扮成和尚的模样,神色慌张,脚步匆匆,仓惶逃离。自那以后,其踪迹便难以寻觅,宛如一颗石子投入大海,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杳无任何音讯。民间更是流传着诸多版本的传奇故事,声称其亦在西南的某座寺院出家为僧,自此隐匿于世间,不再理会尘世中的纷纷扰扰、喧嚣繁杂之事。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毫不停歇、永不止步地转动着。 1644 年,李自成的大军犹如汹涌澎湃、锐不可当、摧枯拉朽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一举攻陷了燕京。崇祯帝置身于穷途末路、走投无路、四面楚歌的绝境之中,满心充斥着绝望,万念俱灰之下,无奈缢死于煤山。其幼子为了在战乱中保全自身性命,不得不隐姓埋名,跟随礼部尚书莆田人朱继祚——这位英勇无畏、胸怀壮志、赤胆忠心的抗清民族英雄,匆匆忙忙、仓仓皇皇地离开京城。

清兵气势汹汹、来势汹汹、长驱直入,一举入关,从而掌控天下,坐拥政权。然而,朱继祚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反清复明的伟大事业,与清军展开了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战斗。他精心部署,安排亲信,携带着崇祯帝的幼子一路奔逃。他们历经长途漫漫、路途遥远的艰辛跋涉,翻越过无数层峦叠嶂、崇山峻岭。一路上风餐露宿、栉风沐雨,饱经风霜、历经磨难。无论是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还是敌军的围追堵截,都未曾让他们停下坚定执着的脚步。他们克服了一重又一重的艰难险阻,遭遇了数不胜数的艰难困苦。

最终,来到了莆田前柳这一地处遥远边陲、荒僻冷清的地方寻求安身避难之所。帝子被安置在了朱之亲戚家中,此处乃是一方极度偏远之所,周遭层峦叠嶂,道路蜿蜒曲折,崎岖难行,交通状况甚为闭塞,仿佛将外界的繁华与喧嚣全然隔绝于千里之外。然而,此地民风却淳朴至臻,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诚而友善,邻里之间相互帮衬,毫无嫌隙与隔阂,整个氛围安宁祥和、稳定可靠,令人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安心与踏实之感。

帝子住下之后,起初着实颇为不适。这里的生活模式与他过往的经历迥然不同,种种差异令他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但随着时光如潺潺溪流悠悠流淌,他渐渐地融入了这乡村的生活。他全心全意去体悟这里的点点滴滴,怀着无比的耐心刻苦学习着当地的语言,踊跃地与周遭的人们交流畅谈。在村民们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位前来躲避灾祸的官宦子弟,他的一举一动皆充满独特的韵味,有时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气质甚是惹人喜爱,只是他多数时候寡言少语,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令人难以揣度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

崇祯帝子每隔两三日光景,他定然会迈着坚定的步伐,来到厝后山坡之上那块硕大无比的石头鼓旁。而后,他便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朝着北方久久地眺望,陷入深深的发呆之中。旁人皆不明其中深意,只是瞧得他神色庄重而凝肃,目光深邃似海。原来啊,在他的内心之中,始终怀揣着对于反清复明事业胜利的热切期盼与企望。那是他内心深处的信念,犹如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支撑着他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之中。

时光宛如脱缰的白驹,飞一般地匆匆消逝,一年又一年恰似滔滔流水,毫不停歇地匆匆而过。帝子一直到最终确切地知晓反清复明的大业已然彻底没有了希望,在那一刻,他的心仿佛是在一瞬间直直坠入了那深不见底的黑暗深渊,整个人变得心如死灰、意冷心灰。曾经那满怀的豪情壮志于顷刻间消散得无影无踪,无穷无尽的悲欢离合在心中相互交织缠绕。他对这纷繁复杂的世间充满了深深的厌倦与极度的失望,就此陷入了极度深沉的绝望之境,仿佛生命在瞬间失去了所有的绚丽色彩和美好的希望。

崇祯帝子于紫山下的农村居然已经生活了近乎十年之久。在这悠悠漫漫、冗长无边的岁月长河之中,他对于周围林林总总的各色各样的情况,都完全能够称得上是了若指掌、明察秋毫。在其周边一带,密密麻麻地矗立着数量繁多的寺院,其中那些规模宏大的寺院,往往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到处充斥着喧嚣嘈杂的氛围。也正因如此,经过一番谨慎细密且深入透彻的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毫不犹豫、坚定不移地决定在一座规模相对较小的寺院出家为僧。这座寺院坐落于三紫山的山腰位置,其南面恰好正对着那波澜壮阔、滔滔滚滚流淌的木兰溪。寺内仅有一位年寿已高的和尚,带着一个尚且年幼稚嫩的小徒弟。他便拜这位老和尚为师,言辞真挚诚恳地宣称自己乃是于那动荡混乱、风雨飘摇的乱世之中与家族失散的官宦后裔,当下已然没有了家的归处,内心之中满是诚心诚意地渴盼能够皈依佛门,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参禅拜佛,致力于修身悟道,并且毫无怨悔,态度诚恳而坚决地恳请师父为其剃度。老和尚仔细认真地观察着他,深切地觉察到其心意真诚至极,于是便欣然地为其削发,并赐予了法号释明。待到那位老和尚圆寂逝世之后,这座寺庙便由释明来主持。释明更改了寺名,将其确定为紫云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后续改为由僧尼主持。

崇祯帝子于那紫云寺周遭的广袤无垠之域,不知疲倦、倾尽全力且锲而不舍地苦苦探寻,他迈着无比坚毅、万分急切且坚定不移的步伐,目光之中满溢着无穷无尽的期待以及深深的执着。那目光,犹如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他前行的漫漫道路。

最终,在一个极为僻远、罕为人知、几乎与世隔绝的角落,他发现了那隐匿于荒草丛生、人迹罕至之所的石洞窟。石窟所处之地,灵气萦绕。清澈的涧流在石洞窟旁潺潺流淌,宛如一首轻柔的小曲。远近的山峰层峦叠嶂,与石窟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壮阔的画卷。他满心怀着炽热浓烈、汹涌澎湃的情感,将自己全部的精力与心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创建明种寺之中。在这漫长而艰辛、充满波折的创建进程里,他展开了精心细致、周全完备且独具匠心的布局规划。他宛如一位精心雕琢艺术珍品的大师,倾尽心血,不遗余力,只为切实地将自己心中那美好的愿景转化成为真实可触、触手可及的现实存在。

与此同时,他还格外郑重其事、一丝不苟地贴上了一副意味深长、饱含玄机的对联——“无清紫气盈石窟,明种佛光耀寺门。”此对联所蕴含的语意着实含蓄深沉、隐晦玄奥,绝非仅仅看上一眼便能彻底洞悉其中所涵盖包含的全部精妙奥义。它仿佛是一部深藏着无尽奥秘、等待被破译的古籍,等待着有心人去细细研读、慢慢品味,方能领悟其中的深邃内涵和高远意境,就如同在迷雾中探寻真理的光芒。

光阴宛如一枚枚璀璨耀眼、光芒四射的铜钱,在悄然无息的流逝间,未曾察觉竟已匆匆过去了悠悠漫长的数十年。释明禅师在即将临近圆寂的关键时分,将他的徒弟召唤至病榻之旁。只见他面色凝重,却又隐隐透着一种宁静与安详,缓缓地倾诉着自己的身世以及身后种种相关之事。他满怀深情与殷切,郑重其事地嘱咐,待自己离世之后,务必要将其葬于龟山寺和尚塔,并且极为庄重地把那颗珍贵非凡的大明珠传递给徒弟。至此,人们这才如梦初醒般知晓,原来他竟是崇祯帝之子。也正因如此,他往昔频繁前往的那个山坡之上,那块他曾经长久驻足、朝北眺望的石头被称作“太子石”,而且连同着那整个山坡一带,都被赋予了“太子石”这一响亮的名号。伴随着时光不停歇地流转,岁月无休止地变迁,这一称呼历经了数百个春秋,始终沿用至今。

附:作者简介

郑靖岳,1960年出生,莆田市城厢区人。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撰有《木兰溪的传说》《家风家训家教》《致敬最可爱的妈祖人》《清正廉洁忠贞直声的袁恺》《清正廉洁尽忠直谏》《鲁山梨花浪漫果灿钱景》获征文获,其中,作品《木兰溪的传说》(福建木兰溪)由市政府部门、省政府部门选送中央,入围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光明网共同主办寻找最美地名故事。诗歌获得“中国汉诗”年度新锐诗人奖、“重庆杯”中国最美游记第四届文学艺术大赛优秀奖。有的作品录入中共莆田市政协《莆田市文史资料》、中共莆田市城厢区宣传部《家园记忆》。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网》《学习强国》《福建地名故事》《福建日报》《海峡都市报》《湄洲日报》《莆田晚报》《莆田侨乡时报》等媒体平台并获奖,亦被百度、头条等众多网站收藏转载。

0 阅读:0

夏天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