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机品牌大疆,最近正在强制高管进行军事化训练。”
近日,在国外媒体上又再次出现了对于“大疆”的抹黑,这已经是不知道第多少次国外媒体故意抹黑大疆了。
此前类似的新闻还有“大疆无人机传数据会中国”,“大疆无人机威胁到了全球安全”等等。
而西方媒体之所以如此关注和抹黑大疆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现如今的大疆在无人机行业是无可置疑的“领头羊”。
美国近些年来曾经多次“禁售”大疆无人机,却又在几个月之后悄悄的允许售卖,还曾经妄图增加关税,结果到头来又加在了自己的头上。
“大疆无人机”为何能让美国无可奈何?他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
美国想制裁却制裁不了的“无人机企业”
2015年,一架无人机意外出现在白宫的草坪上,彻底点燃了美国政府对民用无人机的警觉。这架无人机,是大疆的产品。
事后调查显示,这不过是一次醉酒操作的乌龙事件,但一场针对大疆的制裁风暴却由此而起。
有人开始假设,如果这架无人机装载的是炸弹会如何?
于是,作为全球无人机行业的领头羊,大疆成为了焦点也成为了靶子。
2017年,美国国防部以“数据安全”为由发布禁令,要求美军停止使用大疆产品。
它们声称,大疆的无人机可能会将数据传回中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澳大利亚迅速效仿,宣布加入制裁。
然而现实很快打脸。对于美军来说,没有大疆,无人机任务便无法进行。市场上那些质量低劣、性能孱弱的替代品根本不堪一用。
一年后,美军被迫悄悄恢复了对大疆产品的采购。甚至连宣称制裁的大洋彼岸盟友澳大利亚,也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就取消了禁令。
更有趣的是,美国不仅没能封杀大疆,还帮助大疆完成了市场上的一场“真香”逆袭。
2018年,美国政府对大疆无人机加征关税,希望借此抬高售价、逼迫大疆退出市场。出人意料的是,大疆毫不退缩,干脆直接将关税成本加在产品售价上。
美国消费者需要为大疆无人机支付更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销量。数据显示,大疆的美国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从72%上涨到74%。似乎连涨价都成了大疆扩张市场的助推器。
而制裁背后暴露的另一个尴尬现实是,美国至今都无法找到能够替代大疆的产品。
大疆的技术壁垒深厚、产业链布局完备,而美国无人机品牌则始终未能摆脱技术劣势。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领域,大疆早已成为“无法被取代”的存在。
乃至到了最近,当中国市场监督总局宣布对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所作所为展开全面调查时,美国国会仍然要以“禁售”大疆作为要挟,想要以此来威胁和报复我国。
可在大疆官方的回应中,他们却对此没有太大波澜,因为这些年来美国政府早就“黔驴技穷”了,他们妄想抵制大疆,却又不得不依赖大疆。
大疆无人机为何能做到这一步,他们是如何做到一个企业领先全球的呢?
从落后到领跑,大疆稳扎稳打
全球无人机市场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但在这场战斗中,大疆始终是那个领跑者。
数据显示,大疆如今已占据全球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在美国市场甚至达到了惊人的80%。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战略的胜利。
2006年,大疆起步时的对手并不算少。在那个时代,许多公司都看准了民用无人机的潜力,纷纷入局。零度和极飞等本土品牌也一度被认为是潜在的行业黑马。
与此同时,Parrot、GoPro等国际巨头凭借资金与技术优势,更是对市场虎视眈眈。对于刚刚走出居民区作坊的大疆来说,这些对手看似不可战胜。
但大疆却悄悄用一种最笨也最有效的方式改变了格局——它不断打磨自己的技术。
飞控系统XP3.1的问世,为大疆确立了自己的核心壁垒;而后来的“精灵1”,让它成为“会飞的相机”的代名词。
在技术研发上,大疆从不妥协,从不浮躁,甚至连一个螺丝的装配角度都要反复调整。
相比之下,大疆的竞争者们显得心浮气躁。零度和极飞虽然都曾靠融资拿到了资本的青睐,但很快创始团队便失去了最初的专注,逐渐迷失在投资人给的各种新方向中。
反观大疆,从始至终的目标就只有一个:让无人机变得更简单、更好用。
而当零度和极飞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时,大疆已经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上拉开了十年的差距。
另一边的大洋彼岸,GoPro的傲慢与失败更是为大疆的胜利添上了几分戏剧性。曾几何时,大疆希望与GoPro合作,将其高质量摄像头与自己的飞行平台结合。
但GoPro却狮子大开口,提出要拿走整机利润的三分之二。合作谈判最终不欢而散,而GoPro未曾想到的是,这场谈判的失败,反倒激发了大疆的斗志。
大疆总裁汪滔干脆选择自研摄像头,将整机利润留在自己手中。没过几年,GoPro也推出了自己的无人机“Karma”,希望在市场上与大疆一争高下。
遗憾的是,这款无人机因设计缺陷屡屡坠毁,最终不得不黯然退场。
而大疆并未止步于此。从“精灵”到“御”,从航拍到农业再到教育领域,它用一款又一款产品不断扩展自己的疆域,构筑起更深、更难逾越的技术壁垒。
当全球同行试图拆解大疆产品,试图模仿其设计时,却发现仅仅是材料成本,他们便已难以匹敌。
日本一家无人机厂商曾无奈地表示:同样的功能,我们的制造成本是大疆的两倍,这让人如何竞争?
但其实在公司成立之初,大疆还曾经被人误解是一个“骗子公司”
居民区的小作坊到集团团队
2006年,深圳一个不起眼的居民区里,一间不到20平米的库房成了大疆的起点。从外面看,这里像极了一家街头作坊,没有正式的公司标志,也没有成规模的团队,仅有的几台机器杂乱地摆放在角落里。
那些初来面试的人,很多人转头就走了,甚至有人觉得这是个骗局。可在汪滔眼里,这里却是实现无人机梦想的“实验室”。
这支初创团队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光鲜。加入大疆的人,大多并不懂无人机技术,这意味着汪滔不仅是团队的领导,更是他们的导师。
每一个零件的组装、每一个技术模块的开发,都需要他从头指导。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成了常态,而汪滔更是喜欢夜里工作,经常半夜突然打电话讨论新问题。
为了应对他突如其来的“灵感来电”,一些员工甚至下班后直接关机或将手机锁在铁盒里。
尽管这些年轻人怀揣热情,但现实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他们。早期的无人机实验并不顺利,机体坠毁的情况屡见不鲜,有一次甚至差点砸到人。
公司产品迟迟无法落地,资金却在快速消耗。账面上只剩下几万元时,核心团队开始动摇了。更糟糕的是,大疆当时空降了一位不懂技术的管理者成为他们的领导,加剧了内部的矛盾。
彼时汪滔最初承诺的40%股份,也因为融资和调整被压缩到5%。种种问题让成员们陆续选择了离开,团队走向分崩离析。
但是好在汪滔自己并没有放弃,核心团队出走的他到处拉赞助求人才,不仅为团队注入了新的资金,更是拉来了许多对无人机充满兴趣的大学毕业生。
这些学生因为没有家庭生活上的压力,怀揣着对于无人机技术的追求很快就成为了公司的中坚力量,而没过多久这个居民区中的小作坊,也就走出了工作室。
正是因为这份热爱,大疆才会在技术上一骑当千,始终领跑全世界,以致于许多国外企业想要弯道超车却压根不知道前方的车在哪里。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汪滔、大疆无人机
新浪财经 2024-12-17 《美国保护主义拖累低空经济:禁售大疆无人机,中国力量不可阻挡》
封面新闻 2024-11-27 《英媒称大疆员工在接受军事训练,网友看到照片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