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料】明朝万历朝鲜之役

隔岸观史 2025-04-11 10:11:33

参考资料

北島万次『朝鮮日々記・高麗日記 : 秀吉の朝鮮侵略とその歴史的告発』歴史学研究会〈日記・記録による日本歴史叢書 ; 近世編 4〉、1982年。ISBN 4881697293。

【中国方面称"朝鲜之役",近代为区别于1950年朝鲜战争等战事,多冠以万历年号作"萬曆朝鮮之役"。受汉文影响,日本古文献亦直接借用"朝鲜役"之称……】

日语文禄・慶長の役(万历朝鲜战争)是指日本丰臣秀吉政权于1592年(天正20年/万历20年/宣祖25年)至1598年间,对朝鲜半岛发动的两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总称。

该战役由文禄之役(1592-1593年)和庆长之役(1597-1598年)组成,是自应永外寇以来日本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爆发的最大规模战争,共动员了日本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战船。

完成日本统一的丰臣秀吉志在征服大明帝国,遂集结西国诸大名组成远征军。在要求明朝册封国朝鲜臣服遭拒后,秀吉首先挥师朝鲜。在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将领的进攻下,朝鲜国王宣祖被迫弃守首都汉城,转而向明朝求援。

为避免战火蔓延至辽东半岛,明朝决定出兵阻击日军,此后战局陷入僵持。这场以朝鲜半岛为舞台的国际战争,其间虽有停战和谈,但最终成为16世纪全球规模最大的军事冲突。

由于战事未分胜负即告终结,对马藩曾擅自派遣伪使试图修复邦交,后在江户时代酿成"柳川事件"。此役给明朝和朝鲜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成为两国国势衰微的重要原因;对丰臣政权而言,则导致家臣团分裂为武断派与文治派。三方皆受重创,不过部分西国大名通过掳获大量奴婢等途径获得补偿。

从丰臣政权到江户后期,该战役因系秀吉征明过程中的朝鲜战事,多被称为"唐入り"(征明)、"唐御陣",或"高麗陣"、"朝鮮陣"等。秀吉本人采用"唐入り"之称,同时代文献中亦有"大明へ御道座"的表述。

"朝鲜征伐"这一称谓在历史上长期沿用,早在江户初期堀杏庵所著《朝鲜征伐记》(成书约1644年)中即已出现。此称与后述朝鲜方面的"倭乱"表述立场相左,但如同"小田原征伐""九州征伐"等用例,并非特指朝鲜。

不过由于13世纪蒙古寇入侵时高丽曾充当蒙古帮凶,日本社会逐渐形成"朝鲜半岛乃应征讨之恶地"的观念,丰臣秀吉亦受此思想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韩国也将元寇称为"丽蒙日本征伐"。堀杏庵虽从仁政思想出发批评秀吉穷兵黩武,但未否定征伐本身,故江户时代的《绘本太阁记》及明治时期史书多将此役视为秀吉功业之一。这种认知受到江户中期学者山鹿素行提出的"朝鲜属国论"(《中朝事实》),以及后期水户学派"若秀吉在世必克大明"等史观影响。

"朝鮮征伐"之称在战后日本昭和时期的教科书中颇为常见,但后来逐渐式微。1960年代社会思潮转变,该役作为海外侵略的性质引发关注,学界开始频繁使用"朝鮮征伐記"、"大陆侵攻"等表述。

1980年代史学界转向多元分析,1990年代日韩文化交流解禁后,韩国史籍中的称谓传入日本,术语更趋多样。近年随着日韩关系变化,教科书记述屡经调整,现普遍采用"文禄之役"(第一次出兵)、"庆长之役"(第二次出兵)及合称"文禄・庆长之役",简称为"前役""后役"。

中国方面称"朝鲜之役",近代为区别于1950年朝鲜战争等战事,多冠以万历年号作"萬曆朝鮮之役"。受汉文影响,日本古文献亦直接借用"朝鲜役"之称。从明朝远征视角则有"萬曆東征"之名,另虽有"萬暦日本役"的记载,但因不符合以战地命名的惯例,现已罕用。当代中文亦称"抗倭援朝"。

朝鲜半岛自李朝时期便基于小中华思想,沿用干支纪年法将文禄之役称为"壬辰倭乱",庆长之役称"丁酉倭乱"或"丁酉再乱"。韩国至今仍普遍使用"倭乱"称谓,有时亦以"壬辰倭乱"统称整个战争。朝鲜则另用"壬辰祖国战争"之称。

近年日韩中三国为超越各自国史观局限开展共同研究,提出"壬辰战争"的新称谓。韩国史学界也有观点认为"倭乱"体现本国中心主义,2012年起部分教科书改用"임진전쟁/壬辰戰爭"。但"임진왜란/壬辰倭亂"在韩国社会仍占主流,广泛见于书籍报刊及影视作品。

英语世界则有"The War of Bunroku-Keicho"、"The Imjin War"、"Japanese invasion of Korea"及"Japan's Korean War"等译名,分别对应中日韩原有称谓。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