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料】日本统治下的欧美白种人

隔岸观史 2025-04-09 08:43:51

参考资料

ダニエル・ロング (1998) 小笠原諸島における言語接触の歴史 - ウェイバックマシン

【虽称“欧美系岛民”,但根据已出版的航海日志等资料可确认其族源多样,包括美国、夏威夷、英国、德国、葡萄牙、丹麦、法国、塔希提、马克萨斯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波纳佩岛等地……】

欧美系岛民(おうべいけいとうみん)是指在日本小笠原群岛中,于1876年明治政府宣布领有之前从外国迁入定居,并在日本统治下继续居住的岛民及其后代。"欧米系島民"一词源自战后统治小笠原群岛的美国官方文件中记载的"Caucasian Descendants of Original American and European Settlers"(美国及欧洲移民祖先的白人后代)、"Families of American-European Origin"(美国及欧洲血统的家族)的日译。不过小笠原的定居者和移民还包括夏威夷人和波利尼西亚人,并非仅指欧美裔白人。

战前多使用"归化人"或"原住岛民"等表述。而明治时期后迁入的日本内地人在当地被称为"移民"。

【历史】19世纪初法国人让-皮埃尔·阿贝尔-雷米萨引用林子平《三国通览图说》将Bonin Islands(无人岛)介绍到欧洲后,外国船只开始频繁停靠小笠原群岛。随航海日志和探险报告中出现"Bonin群岛"记载,开始描述岛上居住的白人和卡纳卡人(太平洋岛屿原住民)。

1827年5月,搜寻失踪船只的英国海军舰长弗雷德里克·威廉·比奇率领HMS Blossom号从琉球向东航行寻找Bonin群岛。6月8日发现岛屿,次日(一说11日)从现今父岛二见港所在海湾登陆时,遭遇前年失踪的英国捕鲸船威廉号两名船员。他们因风暴遇难后自愿留岛生活。比奇将宣告领土的铜牌钉在树上后离岛。1828年5月俄国考察船"谢尼亚文"号抵达时,这两人随船离岛。

受比奇报告推动,驻夏威夷火奴鲁鲁英国领事理查德·查尔顿开始筹划Bonin群岛殖民。1830年,自称英国人的意大利拉古萨(今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人马特奥·马扎罗率5人(2名英国人、2名美国人、1名丹麦人)及25名太平洋岛民从火奴鲁鲁出发,6月26日抵达父岛扇浦定居。夏威夷群岛英国代理领事根据马扎罗报告确认该地原无住民。

移民最初聚居扇浦,后分散至大村、奥村等地。殖民期间各国捕鲸船频繁停靠,移民向船只出售玉米、洋葱等农作物及家禽牲畜,进行物资信件交换。

1840年,日本陆奥国中吉丸遇难漂流至父岛,6名船员在移民帮助下修船返国后向幕府报告了岛民生活状况。此后英美移民间爆发冲突,1839年左右马扎罗甚至策划暗杀美国人纳撒尼尔·萨沃里。1842年马扎罗失势离岛,萨沃里成为实际首领。

1849年8月父岛遭海盗袭击,多名女性被掳,价值2000美元物资遭劫。1851年4月英国军舰"进取"号到访,舰长记录确认萨沃里等幸存者,并记载20余名岛生儿童中半数夭折,另有成长离岛者。还发现奥胡岛移民土地上藏匿的逃船水手及因病滞留的船员。

1853年6月马修·佩里舰队停靠父岛时,调查队记录显示二见港登陆后见到散居的卡纳卡人,翻越山脊后遇到马克萨斯群岛努库希瓦岛移民,以及能说英语的塔希提岛民。另一组日志记载39名岛民中最年长的萨沃里与卡纳卡人共居。

由此可见小笠原群岛并非仅有欧美白人定居,当时被称为"卡纳卡人"的夏威夷及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移民也占相当比例。

【日本的开拓】1861年12月,幕府向各国公使通告了小笠原群岛的开拓计划。1862年1月,外国奉行水野忠德一行乘咸临丸被派往小笠原。

水野在前往小笠原之前,已与驻日英国公使和美国公使进行了接触。英国公使奥尔科克因在俄罗斯军舰占领对马事件中阻止了俄罗斯对日本的影响并观察其后续动向,且在东禅寺事件中与幕府存在矛盾,故对通告仅主张扩大与日本的贸易,表现出对小笠原领土无野心的态度。

据日本记录,1862年1月18,咸临丸在二见湾抛锚,波特曼的信函被递交给塞伯利。次日,一行人与塞伯利等人举行了会谈。会谈中虽提及过去英国人比奇的占领宣言,但塞伯利因担忧岛上的生活与未来,最终接受了通告。之后,日本人开始砍伐岛内树木并确定野兽分布,塞伯利等人也制定了规则,允许自由采集生活所需资源。一行人随后前往母岛,进行了同样的通告。

此后,来自八丈岛的移民也被送入小笠原,开拓事业由此展开。然而,因生麦事件升级导致与英国爆发战争的风险加剧,1863年(文久三年)全体日本人被下令撤离。明治八年,明治丸驶向父岛。当时确认父岛上有塞伯利之子霍勒斯·塞伯利、法国人路易·卢萨尔等13户共68人(男性36人,女性32人)以及2名日本女性。次年1876年(明治九年),小笠原岛被划归内务省管辖,并向各国通告了日本的统治[4]。1882年,岛上居住的20户72人全部归化成为日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4年7月,因战火逼近,小笠原群岛全体居民(包括欧美系岛民)疏散至日本本土。

战后,1946年仅欧美系岛民被允许返岛。但根据《旧金山和约》,小笠原群岛被剥离日本施政范围。美国统治时期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阿瑟·W·拉德福德海军大将是时任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1951年首次访问父岛,并将其建设为核战争时期的核武器补给基地。1952年3月1日起,美国海军开始管辖父岛行政,欧美系岛民则申请美国公民权,并联合提交反对父岛归还日本的请愿书。

1968年归还日本后,战前移民与本土新移民开始共同生活。部分在美国统治时期接受英语教育的世代选择移居美国本土。

即便归化日本后,仍有人持续信仰基督教等,坚守自身文化。欧美系岛民的典型姓氏包括:塞伯利→瀬堀·奥村(美系)、华盛顿→大平·木村·池田·松泽(美系)、韦伯→上部(美系)、冈萨雷斯→岸·小笠原(葡系)、盖雷→南·野泽(葡裔英籍)等。语言方面,发生了语言学所称的语言接触现象,形成了一种英语混入日语词汇或日语混入英语词汇的皮钦语/克里奥尔语——“小笠原方言”。虽称“欧美系岛民”,但根据已出版的航海日志等资料可确认其族源多样,包括美国、夏威夷、英国、德国、葡萄牙、丹麦、法国、塔希提、马克萨斯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波纳佩岛等地。

1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