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阴而建,入物当藏:从中国古代储藏技术的发展,看古时经济发展

云鹤观史 2023-02-13 14:09:25
引言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先秦是我国历史的重要阶段,先秦的低温贮藏内容、形迹、演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先秦,低温贮藏是常见的贮藏食物的方式。上至贵族王室,下至平民百姓,都需要贮藏食物。在漫长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发现,在低温的条件下食物可以贮藏很久。

因此,先秦的人们会修建建筑设备、利用低温条件来贮藏食物。

通过对先秦低温贮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的礼制、饮食文化、民俗建筑。从先秦低温贮藏中,我们亦可以领略贮藏手段的发展和演变。

一、仲秋之月,入物当藏

先秦主要是指秦朝前的历史时代,这段时间,低温贮藏作为一种冷藏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先秦社会。

在旧石器时代,火的出现和使用,使得人们可以更多的利用火熏制食物。人们慢慢掌握贮藏食物的方法。

但这个时候,贮藏还只适用于部落和个人家庭之间。人们贮藏食物的方式也比较原始,如窖藏、熏制等。

《礼记》就曾记载:“仲秋之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

足以证明,关于贮藏的手段、时间、位置,先秦人民已经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规模化、制度化。

西周时期,国家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概念逐渐形成。

在国家阶段,贮藏食物变成一种刚需。国家需要大量食物作为战备粮食,先秦国家用仓库来贮藏粮食,用低温贮藏的方法来贮藏肉类。

和粟、黍等谷物相比,肉类更容易腐坏。同时,肉是珍贵之物,先秦人民对肉类的需求也很大。为了保证食物资源的供应,先秦开始利用低温贮藏肉类。

冰鉴

先秦没有其他的低温保鲜方式,低温的来源只有井窖和冰。因此,先秦低温贮藏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井藏法,二是冰藏法。

《世本》记:“汤旱,伊尹教民田头蓄井以灌田。”

可见,商代就有了凿井的例子,先秦已经有了一定技术修建水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被广泛使用,开凿水井就更加普遍了。

井窖作为一种地下贮藏建筑,长方形竖井底部比地面温度低6-10摄氏度左右。相比而言,也可称得上低温了。

先秦把食物吊在井底,以延长食物的保鲜时间。

同时,低温贮藏专业化,井藏法被广泛用于先秦社会,这种用以专门冷藏的井和同一时期的水井类似。

冷藏井窖壁采用陶井圈垒筑,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陶井圈即泥土烧制的陶圈,这种陶井圈垒筑可以更好保持低温。

在新郑郑韩故城遗址下,就曾经发现地下室及五眼井。对于地下室及五眼井的用途,考古学家们的争议不少。

最终,考古学家确定了这座地下室是座“凌阴建筑”,而五眼井的用途则是用以排水。当室内置冰,冰水就可入井自渗。

这说明,在先秦时人们进行低温贮藏的手段趋于专业化。

除了井藏法,先秦人民还使用冰藏法。先秦人民使用冷藏井、冷藏窖、冷藏室来保存冰块、保鲜食物。

和井藏法相比,冰藏法有一定门槛,能用上冷藏保鲜的多是先秦贵族。

二、冬日凿冰,凌人掌冰

《周礼》曾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这足以证明,先秦时的人们主要是在冬日采冰,然后储存起来。这种低温手段是原始的,天然的,需要大量人力来采冰。

同时,修建贮藏冰块的建筑,如冰窖、冰室。先秦时期的大型冷藏室,多为半地下式建筑,在建筑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修建凌阴建筑需要先开挖土圹,夯筑台基,由工人向下挖筑一个大的竖穴土圹,这个土圹的大小决定了后期藏冰量的多少。开挖室内的窖穴,在土圹内修建藏冰或冷藏窖。

在冷藏室修建完成差不多之时,还需要修建围墙,将冰藏室的墙壁夯筑起来。同时修建门道,这些修建完成之后,再进行封顶。

当时的冷藏室主要是王公贵族使用,修建比较美观。郑韩故城凌阴遗址的墙壁地面还贴有陶质花纹方砖,用以装饰。

在先秦,冰窖又称凌阴,这个称呼形象生动地表示出冰窖制冷、保鲜、低温的作用。

但是,先秦贮藏冰块的手段不科学,冰块损耗大。所谓“三其凌”,就是冬日贮藏的冰块是夏日用冰的三倍,其他冰块都会在其中损耗掉。

先秦没有人力制冷,冰块得来不易。能够用上冰块的更多是先秦贵族,在炎炎夏日从凌阴建筑中搬出冰块享受清凉,是身份的象征。

冰块难以采取,贮藏困难,但在先秦,用冰的场合还是很多。尤其是西周,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宴请宾客,甚至是丧礼用品,都需要大量冰块。

为了减少藏冰的损耗,先秦人民会建筑密封性更好的藏冰室。同时,周礼还记载了详细的低温贮藏的步骤,包括采冰、藏冰、开冰、颁冰、秋刷。

秋刷是其中最为特殊步骤,在每年秋天刷除冰室,对冰室进行清洁。同时更换建筑内的铺设材料,修补冰室,疏通淤水。

这一行为表明了先秦藏冰的科学性,对于藏冰室建筑也有完善的系统。藏冰建筑根据凌阴建筑不同类型,分为藏冰库、肉类冷藏库和果蔬冷藏库等三类。

随着国家的出现,西周衍生出了先秦的冰政机构。

凌人负责藏冰的机构,用来掌管冰额,在当时,冰块得来不易,能掌握冰块的机构令无数人趋之若鹜。

《周礼·天官》中记有:“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八人,徒八十人。”

这些职官加起来,合计 94 人,是个不少的数量。足以可见,先秦围绕冰的开采、使用,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

凌人一年四季都围绕冰进行工作,负责每年冬季的采冰。西周采冰浩浩荡荡,除了凌人,还有许多山民、县民也会加入其中。

同时,围绕冰的使用,周王室还设置了庞大的职官系统。据《周礼》记载,周朝关于冰的使用、分配,共计有六十三职。这些职业主要分掌的是食物,如膳食、酒正等系统。

冰藏保鲜与饮食相关,在宫殿内,会有建筑专门的冰藏室保存冰块。这些冰块用来冷冻食材、水果,供给贵族。

可以说,冰厨技术与冰藏息息相关,在某种程度上,冰藏的发展促进了冰厨技术的发展。

由于冰的稀少,冰块十分珍贵,颁冰也有一些限制。

在暑气最盛的时候,王上颁冰给臣下、贵族,预示着无上的恩赐。这也表明了冰块在古代,隐含了一种政治意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冰藏这种低温贮藏方式,还只适用于王室生活。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平民百姓才有机会可以使用冰块。

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王室贵族生活中,祭祀、日常生活、丧礼等场合都会使用冰。在《周礼》《左传》中,都有关于王室用冰的记载。

先秦王室还有一种名叫“鉴”的青铜器具,专门用在盛放冰块。

甚至,先秦王室亦用冰来做尸体的防腐处理。用冰来营造低温环境,从而减缓尸体的腐化过程。

《礼记·丧大记》曾记载:”君设大槃,造冰焉;大夫设夷槃,造冰焉;士并瓦槃,无冰。”

夷槃是专门用来盛放尸体,《礼记》的记载放映出先秦王室用冰来防止尸体腐化。同时,士是不能用冰来冷藏尸体的,只有君王赐予冰块才可以使用。

这一切都证明了,关于冰的使用,是具有政治意义的。在炎热的夏季使用冰块,某种程度上象征着君王的权利。

随着商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冰块慢慢进入寻常百姓家庭。

隋唐时期官宦显贵就开始建造少量冰室用于使用冰块制冷,但是夏日冰块难见,冰块的价格还是很高。

到了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起来。冰窖的数量增多,冰饮也受到了百姓的欢迎,人们逐渐可以使用千年前王室才能使用的冰块。

冰的使用也拓展到药用上,病症燥热、消暑解毒,大夫有把冰雪、夏冰入药治病的传统。

可以说,原来王室贵族才能使用的冰藏之法,逐渐世俗化、平民化。

结语

先秦低温贮藏的制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反映出先秦饮食的某种突破。同时,先秦低温贮藏的发展,也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也反映出我国冷藏技术较早,对冰利用程度较高。

在现代,冰块已经不是少见的东西,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冰块。低温贮藏方式也不再依靠人力采用、挖井等手段,也有了更先进的方法。

科技的进步使得低温贮藏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也产生巨大的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作用,坚持创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