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换帅,是“救火队长”的更迭,还是企业战略的迷茫?
你听说过“衣橱理论”指导企业战略吗?这听起来像个笑话,但它确实发生在日产汽车身上。前CEO内田诚曾公开表示,他精简日产产品线的灵感,来自于妻子建议他清理衣柜里过时的衣服。 这则轶事,似乎暗示着日产过去几年的战略调整:仓促、缺乏长远规划,更多的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措施。内田诚的突然离职,更让外界对日产未来的战略方向充满了疑问。
内田诚上任之时,日产正经历着戈恩事件带来的余波,财务状况岌岌可危,负债累累。他临危受命,推行了“Nissan Next”计划,这套计划的核心思想,简单来说就是“减负”。它通过关闭效率低下的工厂,精简冗余的产品线,成功地让日产在2021财年扭亏为盈。 这无疑是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也让内田诚在公司内部赢得了不少声望。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日产扭亏为盈,其核心竞争力却依然薄弱。与丰田、本田等竞争对手相比,日产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步伐明显滞后。 “Nissan Next”的成功,更像是一个短期的应急措施,而不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 它解决的是燃眉之急,却未能为日产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内田诚自己的话说,他只是完成了“减法”,却未能做好“加法”。
而所谓的“加法”,正是内田诚之后推出的“Nissan Ambition 2030”计划。 这个计划雄心勃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79亿元),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和相关技术。 计划到2030财年,推出23款新电动车型,实现日产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中50%以上为电气化车型。 这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计划,然而,实施的效果却远不如预期。
“Nissan Ambition 2030”计划的失败,有多方面原因。首先,技术研发进度远慢于预期。 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至今仍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传统车企的激烈竞争,还有特斯拉等新势力品牌的强势崛起。日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起步较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逐渐落后。 最后,日产的内部管理效率低下,决策流程冗长,阻碍了计划的顺利实施。
内田诚与本田公司合并谈判的失败,更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起事件本身就充满戏剧性。 据说,内田诚是日产内部最积极推动与本田合并的人,他认为,通过合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增强竞争力,从而在与丰田、大众等巨头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然而,谈判最终破裂,双方分歧巨大,据说甚至在合并后的股权比例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不欢而散。 这起事件不仅让日产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机会,也加剧了公司内部的混乱和不确定性,直接导致了内田诚的离职。
内田诚的离职,让很多人对日产的未来感到担忧。 日产连续更换CEO,似乎已成常态。 这反映出日产公司治理的严重问题,以及其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的事实。 频繁的人事变动,不仅会打击员工的士气,也会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 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将面临着前所未有巨大的挑战。 他需要迅速稳定公司内部局面,重新制定公司战略,带领日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让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23财年,日产汽车净利润达4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9亿元),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但2024年第三季度却出现极其糟糕的业绩,导致日产不得不下调全年预期,预计净亏损将达到8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9亿元)。 这巨大的反差,足以说明日产面临的困境之深。
伊万·埃斯皮诺萨面临的挑战,比他的前任们只会更严峻。他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否则,日产的股价和市场地位将进一步下滑。 他需要解决日产长期以来积攒的各种问题,包括:
要扭转日产的颓势,埃斯皮诺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
加快电动化转型: 加大对电动汽车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电动车型。 提升智能化水平: 在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进行技术突破,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精简产品线: 继续精简产品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加强品牌建设: 重建品牌信任,提升品牌价值,改善企业形象。 优化内部管理: 改革内部管理体系,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寻求战略合作: 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发展。日产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并非没有希望。 埃斯皮诺萨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汽车行业高管,他能否带领日产走出困境,重塑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是,日产的问题不仅仅是CEO的更迭,更在于其长期战略的缺失、内部管理的低效以及面对市场变化的迟缓反应。 “衣橱理论”听起来荒诞,却暴露了日产战略层面的浅尝辄止。 与其寄希望于“救火队长”的奇迹,不如从根本上反思企业战略,建立长远规划,才能真正实现日产的复兴。 这不仅仅是日产一家企业的挑战,更是整个日本汽车产业面临的严峻考验。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积极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日产能否抓住这最后的机遇,扭转乾坤,最终答案,只有时间才能给出。
小编你是不了解日产什么时候玩电车,实力有多牛吧,只是决策问题,还有把研发重点放中国,每年推一到两款新能源速度,整合日产技术国内供应链出口新能源到欧美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