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大道知行 2024-05-13 16:43:28

《中庸》有云:“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这是孔子与子路一段关于“强”的对话。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描述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一次,子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强。对此,朱熹在《中庸章句集注》中云:“子路好勇,故问强。”子路好勇,自然崇拜强者,也才会有这样的问题。就他的思想与性格而言,他所说的强更倾向于外在的、身体上的强壮。

孔子十分了解子路,于是以反问的方式启发子路:“你问的是南方之强,北方之强,还是你应当做到的强?”所谓南方之强,就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宽容柔和的心态教化他人,不去报复横行无道的人;所谓北方之强,就是“衽金革,死而不厌”,以甲戈为卧席,即便战死也不遗憾。而孔子期望子路做到的强,则是“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和而不流”,即与人相处时,要遵循“和”的原则,既不与他人对立,也不被他人同化。首先要保持独立性,凡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行为准则,绝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同时,要善于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做到相互尊重、以和为贵、求同存异。

与“和而不流”相反的处世方式,一种是自命不凡、特立独行,待人不随和、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另一种是毫无原则、盲目附和趋同、取媚于世,孔子把这种人称为“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对此作了具体阐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中立而不倚”,即能始终不偏不倚,公正客观看待事物。什么是“倚”?朱熹认为:“凡或勇或辨,或声色货利,执著一边,便是倚著。立到中间,久久而不偏倚,非强者不能。”能做到“中立而不倚”的,必然是坚强刚健之人。心中有道,方有定力,有强大的内心,便能做到慎思、明辨、笃行,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面对诱惑、威胁安然处之,不去攀援、依附别人,不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可以看出,在古圣先贤心中,真正的强,是独立不倚、坚定正直、坚韧不拔的道德人格。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郝思斯),原文有删减,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48
评论列表
  • 2024-08-12 14:23

    看中庸就是个和稀泥术。实际上并不只有现在的搅屎棍文人会创造花花词汇来迷惑人,古代也有。儒经里的君子是虚伪鬼子,小人原意小孩,孔骗子们为了搞名利双收,故意污名化了女人和小孩。准确的说是鬼子。那什么是鬼子?大家都懂,它们非常善于伪装伪造搅屎挑拨离间,电视剧经常演,毕竟人性和鬼性区别很大。故意模糊边界,泼脏人性,那肯定是要搞入侵的。人鬼有别,远离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