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侯门将相的宝珠:蜻蜓眼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0abc96708e602d82da8e12a76a9571f.jpg)
“蜻蜓眼”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概是从仿生学的角度命名的。因为她的纹饰通常是大圈套着小圈,就像蜻蜓的复眼。纹饰瑰丽多变、神密莫测,集美学、冶炼学等诸多工艺于一身。在中国历史上也仅仅是在战国时期短短的二三百年流行过,此后便由于种种不解地原因,这种古代玻璃冶炼装饰工艺便从中国永久地消失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291634694d438c43d79b71d99b9bf7c.jpg)
图二-1
此蜻蜓眼(图二)为中国七星纹琉璃珠蜻蜓眼,胎体呈深蓝色,辅以白色勾勒“眼睛”。在珠体上的颜色有海水蓝、太古白、以暖黄做点缀。其纹饰妙绝、配色讲究。纹饰也极为丰富,于七星纹图案之外,加上其它眼睛纹饰,如此添加丰富而复杂的图案组合,是中国琉璃珠独一无二的特色,显得极为雅致飘逸,且恣意奔放,美丽异常,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795dd7921d05422e66ba66b77075d47.jpg)
图二-2
抛开珠体的制作工艺,单就外观来说,蜻蜓眼的眼圈图案应是在烧造前预先制好有图案的料棒,将其横截面切片镶入还未冷却的玻璃珠上融入其中,冷却后即是成品。这种珠子,通俗地讲就是古代的玻璃珠子,是两千多年前的玻璃制品,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生产工艺,凝聚着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827c1b91e39d0d204ebdc28a584640d.jpg)
图三-1
此(图三)蜻蜓眼,珠体颜色以白、蓝、褐、土黄色组成,纹饰绚烂多姿,极富变化,用独特的镶嵌眼圈的工艺,将几个大小渐次的玻璃圈按大小逐一套成同心圆状,镶嵌在中心图案周围形成眼睛纹样,造成鼓眼的效果,工艺显得更为独特精致。也有白色轮廓以“祈月”形成替同心圆,造成斜视的效果,使“眼”更加生动传神。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267b8e30664066d1aee149dff94bded.jpg)
图三-2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fd78bb460ed6846c151a48fb737f0bb7.jpg)
图三-3
蜻蜓眼珠的纹饰风格是独树一帜的,也可以说偏于西亚风味,其主题都只是同心圆。同心圆一般为三层,也有多达五、六层的,以平嵌手法嵌入,中心点为深蓝色,外层则褐白相间或蓝白相间。嵌入之眼珠地浑然一体,不突出也不易脱落。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3f3b92964ffaa3cc7f150366829dcc3.jpg)
图四-1
此(图四)蜻蜓眼为连珠纹蜻蜓眼,创意突破以往,珠体图案对称,点线连接,几何线间隔眼珠。用宽边直线纹、连珠点纹形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等,将珠体表面的眼珠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单元。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7add686260570f718d30c79f3b95d73.jpg)
图四-2
胎体颜色深蓝、土黄为主,辅以白色小圆圈点缀。采用蓝色基调,选用眼形纹饰,是古人希望通过这样的器物与上天有所沟通,达到通神的目的。此一纹饰的蜻蜓眼,也是战国时期较为流行的样式,受到当时中国王公贵族的极度喜爱。
对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古代贵族来说,“和璧随珠”是两种至宝。随侯珠与和氏璧齐名,被作为瑰宝之极品。和氏璧经辗转流传,后被改做传国玉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便是这战国时期传入我国的蜻蜓眼。在历史上,“随侯珠”的确存在。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表面布满圆圈纹的琉璃佩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蜻蜓眼”。这与东汉王充对于随侯珠的描述隐隐相似:“兼鱼蚌之珠,与《禹贡》‘琅琳’,皆真玉珠也,然而随侯以药作珠,精耀精耀如真;道士之教至,知巧之意加也”。在早期文献中,源自西亚、在中国烧造成功的“琉璃”也被称做“随侯珠”、“五色玉”。为了与其他地方出土的陶质和琉璃质蜻蜓眼相区别,古玩界将产自湖北荆州、随州的这种异常精致华美的蜻蜓眼称作“楚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97ae9cd5c16aa9ce0cdec0a4e97973d.jpg)
战国时把“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当时古玻璃珠饰价值连城。战国之后,由于造价昂贵、工艺难度高,同时瓷器、玉器的工艺兴盛,也让统治者逐渐淡忘了古玻璃工艺,古玻璃工艺逐渐失传。自战国以后,“蜻蜓眼”虽偶有发现,如在江苏徐州西汉北洞山汉墓有六枚“蜻蜓眼饰玻璃片”出土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的组玉佩中亦有类似蜻蜓眼珠子发现;1995年在新疆尼雅遗址曾出土一枚蜻蜓眼式玻璃珠,时代在东汉末至魏晋,同遗址亦出土一黄白色蜻蜓眼式玻璃珠,年代为东汉中、后期等。但这些零星发现的蜻蜓眼式珠子在数量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和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的相比。清朝时中国的玻璃工艺又开始兴盛,只不过,这次工匠使用的材料都是西方的玻璃,和战国古玻璃已经没有关系。
(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