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唐贤美为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将军整理军装,眼含热泪满脸骄傲

百年人物志 2024-06-11 10:02:42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按照“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方针,1984年并不是“大庆之年”,但为何选择在这一年举行如此盛大的阅兵仪式呢?这次阅兵又为何能够举世瞩目呢?这背后有何深层意义呢?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步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在过去的十年间,军队正常的训练计划几乎没能开展,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

1981年8月,邓小平交代时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和副总参谋长张震说:“我们的部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战场了,该通过演习、阅兵提振一下士气了。”

根据邓小平的建议,中共中央作出了于1984年10月1日,也就是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举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国庆阅兵仪式。

1983年12月下旬,首都阅兵总指挥部正式成立,总指挥由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担任。紧接着,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迅速展开。

北京军区为这次大阅兵立下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国际前茅”,这一目标得到了邓小平的批准。

这次受阅部队的人数为1.037万人,其中,有不少参阅部队都有在南疆作战的经历,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们,眼神中满是杀气,威风凛凛。

更受国际社会瞩目的,要数中国战略导弹在这次阅兵仪式上第一次揭开了神秘面纱,随着这个庞然大物的出现,立即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检阅仪式正式开始前,秦基伟将军的夫人唐贤美仔细为丈夫整理起了军装,这一幕也被现场的媒体记者拍摄记录了下来。

照片中的秦基伟将军目光温柔地看向妻子,虽然嘴角微微上扬但身为军人的凌厉之气丝毫不减。唐贤美则伸手认真整理着丈夫的军装,确保一切完美。看着丈夫的模样,她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满是骄傲。

一切准备就绪后,秦基伟便告别了妻子,乘车前往天安门广场前等待阅兵仪式正式开始。

当天上午10时整,邓小平登上了检阅车,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将军向他敬了一个军礼,语气铿锵地报告道:

“军委主席: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你检阅。”

随后,秦基伟作为阅兵总指挥随行,侧立阅兵指挥车上,陪同邓小平检阅了受阅部队。

秦基伟将军于1955年9月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33年后,他又晋升上将。他用自己的一生真正践行了“活着干,死了算”的承诺。

1924年,随着父亲和哥哥相继去世,年仅10岁的秦基伟彻底成了孤儿。为了活下去,秦基伟小小年纪便经历了生活之苦。但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了他勇敢、坚毅的品格。

1927年,13岁的秦基伟拿起梭镖参加了“黄麻起义”,成为了一名“红色少年”。此后,他的一生便跟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秦基伟在红四方面军中任职,能力出众,很快便受到徐向前的赏识,出任手枪营连长。

1932年,秦基伟在一次战斗中受了伤,上级领导先后两次计划将他安顿在老乡家里休养,但一到出发集合时,秦基伟总是准时出现在集合点,要求跟随部队一起转移,并坚定表示“只要还有口气,就要革命到底……”

足见他的革命意志有所坚定。

1933年,红四方面军各部配备了电话,方便联系。没想到的是,秦基伟在接完电话,领完作战任务后,却再次骑马来到了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令部长郑义斋震惊不已,问及原因时,秦基伟却表示“我不相信那玩意儿(电话),所以就来了。”

郑义斋听罢,哭笑不得。

这件事虽然在军中惹了笑话,但秦基伟也深刻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幸亏当时不是什么紧急任务,否则,一定会延误战机。

从此,秦基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接触新东西。

1937年,秦基伟随西路军同马家军激战,被包围在甘肃的临泽县城。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他率领战士们浴血奋战三个昼夜,付出巨大的代价最终成功突围。后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平安回到了延安。

全面抗战爆发后,虽然更想留在主力部队上阵杀敌,但秦基伟接到在山西太谷组织抗日武装的命令后,坚决服从组织命令,二话不说只身赴任,建立了“秦赖支队”。

1941年3月至1942年秋,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行径,太行山地区的抗日形势十分严峻,不少干部因此牺牲。鉴于此,中央下达了要求干部去往延安的命令,虽然秦基伟也接到了这一命令,但他最终还是留了下来。

这一时期,秦基伟率领全体战士们开垦荒地,组织生产劳动,开展娱乐活动,丰富战士们的生活。在他的领导和乐观精神的感染下,全体战士们在困境中仍然十分乐观。

解放战争时期,秦基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成为了刘伯承和邓小平手下的一员猛将。不过,他也曾受到过刘邓二人的批评。

一次,部队在过桥时,秦基伟骑的骡子可能是因为害怕,怎么也不肯上桥。耗了很长时间后,秦基伟的脾气也上来了,他当即让人在前面用力用拽,自己则掏出手枪朝天打了一枪,吓得那批骡子立马上桥过了岸。

刘伯承很快便听说了秦基伟开枪吓唬骡子的事情。不久,秦基伟便被刘伯承叫了过去。一见面,刘伯承就毫不客气地批评他说:“你什么时候能改掉自己身上的游击习气?居然还能干出开枪吓唬骡子的事来,你这样做,让手下的战士怎么看你?”

秦基伟原本不以为然,但当他听到刘伯承的批评后,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直到多年后,他还始终记得这件事,并反思说:“那个时候,我也刚刚30出头,考虑不周全,觉得好玩就做了。现在想想,那样多么影响形象呀。”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爱看戏的秦基伟却悄悄来到了一家剧院看起了演出。当晚,邓小平打电话找他找不到人。一打听,原来去看戏了。

郑州刚解放,作为警备司令的秦基伟就出去看戏了,这让邓小平十分生气。不久,秦基伟受到了一顿批评,还写了一份检查。

对于自己遭受一顿狠批的经历,秦基伟则表示“心服口服”。此后,他也时刻以此为戒,警醒自己要做到率先垂范。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九纵队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五军,第一任军长便是秦基伟。

十五军在秦基伟的率领下,成为了全军的英雄部队。

1961年3月,中央军委计划组建空降兵,为了选拔人才,中央军委特意筛选出了1军、15军、20军和38军,要求空军从四支部队中挑选。

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看到名单后,毫不犹豫地在15军上面画了个圈。相比于其他部队,15军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支部队,刘亚楼为何会选择15军呢?只听他淡淡地表示“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国威。”

虽然15军在解放战争中也曾打下不少胜仗,但不可否认的是,15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一战成名,这次战役也被收入了美国军事院校教科书的战例中。

1951年,秦基伟放弃出任西南公安军司令员,先后三次请缨入朝参战,最终得到了批准。

进入朝鲜战场后,秦基伟在芝浦里阻击战中,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回撤,向志司承诺“就算打光最后一兵一卒,也要完成掩护任务。”

战争结束后,彭德怀给15军发来电报,上面写着“秦基伟,我十分感谢你们。彭德怀。”从这段充满感情色彩的文字中,足以看出彭德怀对秦基伟以及十五军的感激。

1952年10月14日凌晨,6.2万多美军在上甘岭发起进攻。这场恶仗,早在秦基伟的预料之中。为此,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早在这一年3月时,秦基伟率领十五军接替了二十六军在五圣山、西方山一带的防御。在与26军的交流磋商中,秦基伟深入思考了阵地防御作战。

考虑到敌人猛烈的炮火,秦基伟下令改变原先的阵地工事,进行坑道作战,极大提高了防御能力。

当“联合国军”在五圣山上甘岭发起进攻后,根据中央军委“寸土不让、坚决固守”的指导思想,秦基伟率领战士们进行了坚决而顽强地对抗。最开始的前七天,秦基伟几乎没有休息过,后来他在与前线作战的指战员通话时,嗓子都是哑的。

战斗最激烈、最艰苦的是在转入坑道作战后,每天晚上,我军便利用夜色掩护夺回阵地,但一到白天就被敌人反击丢失了阵地,战斗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就这样形成了拉锯形势,我军损失惨重。

前线打来电话向秦基伟汇报部队伤亡报告时,忍不住失声痛哭。秦基伟听后心痛不已,但他强忍悲痛,继续下达作战指令:

“第十五军的人流血不流泪。谁都不许哭……阵地不能丢,伤亡也要减下来……我已经向军机关和直属队发出号召,婆娘娃娃一起上。请转告部队,打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

志愿军司令部、中央军委时刻关注着上甘岭战役的情况,并不断打来电话了解情况,试图从他的语气中窥探出前线的实际情况。但秦基伟向上级汇报时,一直重复说着一句话:

“请各级首长和毛主席放心,请全国人民放心,十五军只要还有一个人,上甘岭的战斗就要打下去。”

11月25日,经过43个昼夜的冲锋陷阵,上甘岭战役终于结束,志愿军成功守住了阵地,这一战举世瞩目,结局令世界震惊。我军打出了国威、军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

秦基伟曾在日记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感谢从苦难中引导我走向光明的母亲——中国共产党”。

他将党看作母亲,足见其对党的真诚和赤诚。也正因如此,秦基伟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但他始终坚信终有一日会等来光明,从而乐观地挺过了那段黑暗的岁月,并在重新复出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行列中。

参考资料:文史春秋2014年6期、湘潮(上半月)2020年12期、《解放军报》、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6年2期、党史天地2015年27期、晚晴2019年10期 、《人民日报》、中国军网

2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