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最终被赵光义毒死,这实则与他所处的历史阶段脱不开干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亡国之君往往难以获得善终的结局。即便李煜未曾写下诸多存有嫌疑的诗词,哪怕他始终保持缄默不语,恐怕也不见得能在赵光义的掌控之下安然存活。
在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那些统治者对待亡国之君的态度往往是比较宽容客气的。就拿孙皓来说,即便他曾做出直接顶撞这样的行为,可最后也依然能够得以善终,并没有因为亡国且有顶撞之举而遭受不好的结局。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权力争斗愈发激烈起来。李煜作为已经亡国的君主,自身所处的境况本就十分凶险。况且他还创作了诸多怀念往昔故国的诗词,如此一来,最终被宋太宗赐死,这也实在是在情理之中、不难理解的事情。
李煜原本是不具备登上皇位的条件的。起初,太子之位乃是李煜兄长的。李煜为了表明自己毫无争位的野心,还特地给自己取了诸如“莲峰居士”之类的别号,以此来传达出自己一心只想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想法。
后来,李煜的大哥不幸病逝,在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下,李煜一下子被推到了太子之位上,由此踏入了那纷繁复杂、充满纷争的权力旋涡之中,人生轨迹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
李煜虽有着文艺青年的特质,但绝非如宋徽宗那般毫无责任心之人。恰恰相反,其在皇帝之位上颇为认真。对内,他尽显仁爱;对外,亦努力在外交方面灵活周旋、巧妙处事,力求为南唐开拓出更多可供生存发展的空间。
李煜刚登上皇位那会儿,便立刻派人前往宋朝,去将自己这边的工作情形一一汇报过去。那架势,全然不像是一个掌控着割据政权的统治者,反倒跟宋朝所管辖之下的一个节度使没什么两样。
之后,李煜特地派遣朝中大臣前往宋朝进献贡物,完全是一副甘愿称臣的姿态,其目的就在于竭力去获取赵匡胤对他的好感,以此来维系与宋朝之间相对平和的关系状态。
李煜这般行事,并非是他骨气有多软弱。实则是他对南唐的国力状况有着清晰且明确的认识,若是与宋朝硬碰硬地对抗,那无疑只会加快南唐走向灭亡的速度。唯有持续不断地向宋朝表达友好之意,南唐才有可能争取到一线生机。
之后,他更是直接向宋朝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取消“不名之礼”。
在古代,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礼仪叫做“不名”。其含义是在下旨之时不称呼对方的名字,这意味着对方的地位能与下旨者一样备受尊崇。南唐乃是割据一方的政权,从实际情况来讲,它和宋朝之间并不存在从属的关系。也正因如此,宋朝给南唐下达圣旨时,并不会直接称呼李煜之名。
李煜主动向宋朝提出请求,希望往后宋朝发圣旨时,能直接称呼他的名字。此举实则是在向宋朝表明臣服之意,盼着宋朝接纳这份好意后,能将南唐视作已臣服之地,从而不再真正对这一地区进行吞并之举。
不过呢,宋太祖赵匡胤可是个实实在在的人,他就喜欢来真格的,对那些徒有其名而无实际意义的事儿压根不感冒。这不,李煜都主动提出来要取消“不名之礼”了,结果反倒被宋朝给拒绝了呢。
李煜在遭到拒绝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毕竟,他此番的目的主要在于降低宋朝对自己的敌意,如今这个请求已然送了过去,如此一来,他的目的也算是完成一半了呢。
李煜面对宋朝,其恭敬程度着实不低。在妻子大周后离世之际,宋朝派人前来慰问,李煜随即也派人前往宋朝进行纳贡之举,所献之物包括白银二万两,还有金银龙凤茶酒器达数百件之多。这般进贡如此丰厚的物品,无疑是将臣服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就连公元966年,在大周后离世两年之际,李煜依旧派遣了使者前往南汉。那李煜此举所为何事呢?原来,他是向南汉提议,希望南汉能如同南唐一般,都对宋朝俯首称臣。
李煜的做法简直令人咋舌,他不但自己心甘情愿地向宋朝称臣,而且还极为主动地去帮着宋朝拉拢他人呢。这般行事的李煜,其态度真的是太过恭顺了,全然一副低姿态迎合宋朝的模样。
宋太祖赵匡胤对李煜的态度,好像颇为满意。时隔两年,南唐国内闹起了饥荒,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做出了赐粮之举,给南唐送去了十万石粮食,以此来帮助南唐进行赈灾事宜,缓解当地饥荒状况。
李煜看上去似乎对宋朝极为恭敬,相应地,宋朝对于南唐好像也颇为满意。然而,实际情况当真如此吗?这背后是否另有隐情呢?一切恐怕并非表面这般简单。
李煜于继位当年,先是派人前往宋朝汇报相关情况,并且按例去履行纳贡事宜。可就在这同一时期,李煜还着手设置了一支龙翔军,且安排军中士兵开展水战方面的训练。
就在李煜派人前往南汉,劝说其效仿自己向宋朝称臣后的第二年,李煜做出一项安排,他下达命令,让中书舍人以及给事中这类官员轮流进行值班。如此一来,便于自己能与他们一同商议国家大事,并且李煜每每和这些官员商议起来,常常会一直工作到深夜时分。
那么老油条赵匡胤又会怎样呢?他可不会轻易就被李煜的那点小手段给迷惑住。实际上,他不过是在陪着李煜一同演一出双簧戏罢了,其目的就是要给其他那些割据政权树立一个可供参照的范例呢。
在赵匡胤的眼中,南唐不过是个小国罢了。李煜呢,虽是皇帝,却属于半路才当上的,而且还是个整日悲春伤秋的文艺青年。哪怕他表面上假意表示顺从,可等自己宋朝的大军一到,说不定一个时辰就能迅速拿下南唐,这对赵匡胤而言,岂不是轻而易举、手到擒来的事儿嘛。
待到彼时,那位所谓的才子皇帝,一旦瞧见己方大军兵临城下、气势汹汹,恐怕会被吓得直接就投降了吧。如此一来,即便原本只是假意为之,可到了这般境地,那假意恐怕也得变成真心了。
于是乎,赵匡胤对待南唐的态度极为宽厚。他时常派人给李煜送去各类物品,就连新制定出来的历法,也唯独给南唐送去了一份,而其他割据政权可就没有这般待遇了,赵匡胤并未给它们送去这份历法。
赵匡胤之所以会如此行事,乃是由于他已然将南唐视作囊中之物,觉得李煜压根就对自己构不成任何威胁。
如此一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日里,李煜与赵匡胤始终维持着这般虚与委蛇的往来情形。待到赵匡胤将南汉灭掉之后,李煜更是主动把帝号给去除了,仅仅自称为江南国主。并且,李煜还又一次向赵匡胤提出请求,希望能够取消那所谓的“不名之礼”。
这一回,赵匡胤点头应允了。
李煜也好,赵匡胤也罢,二人心里都很清楚,宋朝对南唐动手,那是早晚都得发生的事儿。也正因如此,赵匡胤才应允了李煜提出取消“不名之礼”的请求,而李煜呢,也赶忙把自己的帝号给取消掉了。
然而,赵匡胤统一的进程绝非这些臣服的举动所能阻挡得了的。
公元973年时,李煜又一次呈上奏表,恳请能够接受宋朝赐予的爵位。其内心盼着通过接纳宋朝所封爵位之举,达成完全向宋朝臣服的目的。他妄图凭借出让国家主权的手段,以此来阻拦南唐出现那种实实在在被武力灭亡的结局。
只可惜,彼时收服南唐的时机已然成熟,于是宋朝便拒绝了李煜所提出的请求。毕竟在宋朝看来,即便将南唐攻打下来,那也一样能够给李煜封爵,又何必要答应他的请求呢。
李煜曾向宋朝提出请求,然而遭到了宋朝的拒绝。之后,李煜又一次上表于宋朝,恳请其将扣留之人李从善放回。李从善乃是李煜的亲弟弟,此前在前往宋朝朝贡之际,便被赵匡胤给扣留下来了。
此前李煜未曾表露出反对之意,然而当下却出人意料地往回索要人。由此可见,他应当也已经察觉到了,一场大战已然是到了即将爆发的态势。
李煜的请求遭到了宋朝的拒绝,而后宋朝竟以要举行祭祀活动为由头,向李煜发出了所谓的“邀请”,让他前来宋朝观看祭祀典礼。
李煜心里明白,此一去定然是有去无回。故而,面对赵匡胤的数次“邀请”,他都予以拒绝。李煜还答复赵匡胤道:“臣之所以尽心侍奉大宋朝廷,目的就是为了护住宗庙。可如今事情发展到这般地步,那臣也唯有以死相报了。”
既然李煜是这般态度,那也没别的法子了,只能开战啦。
紧接着,赵匡胤安排曹彬率领军队出发,这支大军采取了水陆两路同时进发的方式,一路向着南唐的方向行进而去。
李煜旋即下达命令,让全城进入戒严状态。同时,停止沿用宋朝的年号,着手修筑城墙,并且积极筹备粮食,以此做好充分准备,来应对即将面临的战事。
在这一仗面前,赵匡胤的心境格外轻松。毕竟南唐已然是个状况糟糕的烂摊子,而且规模也不大,就如同一个小摊子般。再看李煜,不过是个文艺青年罢了,平日里对赵匡胤那可是极为客气,说话都是好声好气的,态度要多恭敬就有多恭敬。
自己去攻打南唐,难道不应该如同灭荆南那般,只需一天就能将其拿下吗?即便情况没那么理想,那好歹也能像灭掉湖南周氏政权似的,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就搞定吧?
然而,赵匡胤怎么也没料到的是,在他所经历的诸多征战中,灭掉南唐这一战役所耗费的时间居然是最长的!
在这之前,赵匡胤用时最长的当属征讨南汉,足足花了半年之久。而在消灭后蜀时,所耗费的时间相对没那么长,仅仅两个多月便完成了这一军事行动。
在南唐这边,赵匡胤可是耗费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呢。公元974年,双方正式开战,这一战就持续了许久,一直到公元975年12月,金陵城方才完全被攻破,至此,李煜也只能无奈地向宋朝呈上降表,表示归降之意。
宋军展开了昼夜不停的攻城行动。而南唐一方呢,随着战事的推进,到了后期居然连粮食的供应都难以维持了,在这场激烈的攻防战中,南唐方面死亡的人数多得根本没办法去准确统计。
在那段时间里,李煜先后两次安排使者前往宋朝。使者带着诸多财物前去,李煜此举意在恳请宋朝能够暂缓进兵之举。然而,面对李煜的这一请求,赵匡胤随即说出了那句极为出名的话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并坚决地拒绝了李煜的这番请求。
然而,此场战役可把南唐折腾得够呛,南唐方面那是竭尽全力去应对,被折腾得疲于奔命。与此同时,赵匡胤在这场仗里也没轻松到哪儿去,同样是被逼迫得相当艰难呢。
因战争持续的时长过久,宋朝一方也备感吃力。首要的一点便是,仗打得时间太长啦,士卒们心中的怨气极为浓重呢。
赵匡胤深知绝不能让自家军队丧失人心,于是当即下达命令,直接否定了曹彬等人所提的建议。赵匡胤明确表态,哪怕无法将江南收入囊中,他也坚决不允许手下的士卒肆意妄为、胡作非为。
长期僵持的战局,南唐难以承受,宋朝同样如此。就赵匡胤而言,这种长时间的僵持局面,带来的可不只是粮饷方面以及军队调度上的棘手难题,更得提防着辽国瞅准时机兴风作浪呢。
赵匡胤承受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到他在征服南唐的进程中,险些就选择了半途而废,直接放弃这一征伐之举。
公元976年时,李煜君臣被押送至汴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赵匡胤的态度与以往大不相同,显得格外激动。他一个劲地数落李煜手下的大臣,质问他们为何不劝李煜早些归降北宋,那副模样仿佛对此事极为不满。
然而,到最后赵匡胤也并未对李煜太过为难。只是给他封了个违命侯的爵位。打这之后,李煜便开启了那种看似富贵实则如同囚徒一般的生活,往昔的自由与尊荣已然远去,只能在这特殊的境遇下度过余生了。
实事求是地讲,在最初的时候,李煜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不能算特别糟糕。
曹彬向来以厚道闻名,彼时他负责攻取南唐之事。待李煜君臣投降以后,曹彬特地对李煜讲道:“你们府库里的珠宝细软,此刻你想拿啥就尽管拿吧。给你们三天时间呢,三天过后我就得依令封存府库了,那时你们若还想带东西走,我可就没法子啦。”只是李煜当时沉浸在悲痛情绪里,压根没心思去收拾东西。
之后李煜一干人等被送至汴京,赵匡胤并未对其太过刁难。
李煜在沦为亡国之君后,整日都沉浸于悲痛之中无法自拔。面对如此巨大的人生变故,他将满心的眷恋与哀伤诉诸笔端,创作出了诸多饱含对故国深切怀念之情的诗词作品。
在亡国伊始,李煜便写下词句:“家国历经四十年,山河广袤三千里。那凤阁龙楼高耸入云际,玉树琼枝似烟萝般繁茂,何曾知晓战争滋味?可一朝沦为臣虏,身形憔悴,容颜衰老。尤其在仓皇告别宗庙之时,教坊还奏着别离的曲子,只能对着宫娥垂泪。”
李煜于这首词里,对往昔的美好生活满是怀念之情。那凤阁龙楼的辉煌,还有那玉树琼枝的绮丽景致,皆已沦为过去,再也不复存在了。他所能做的,唯有对着宫娥黯然垂泪,就此与故国以及宗庙作别,心中满是怅惘与不舍。
赵匡胤在世之时,他即便有几首怀念故国的诗词,那也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事儿。然而,待赵光义坐上皇位之后,情形可就全然不同啦。
在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李煜的封号被改作了陇西公。乍一看,仿佛赵光义给予李煜的待遇更为优厚,礼遇有加的样子。可事实上呢,相较于赵匡胤而言,赵光义对待李煜的态度要严苛得多,一点儿也不宽松。
两年的时光过去后,李煜仅仅是因为创作了一首《虞美人》,便惹得赵光义大为恼怒。随后,赵光义特意差遣手下之人,给李煜送去了一杯所谓的“寿酒”。
李煜在喝下(相关饮品或药物等,原文未明确具体所喝之物,可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更合适,此处暂按原句简略处理)之后,没过多久,便因中毒而丢掉了性命。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统治者针对亡国之君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生转变的过程。
起初,统治者奉行“二王三恪”的礼节,对待前朝的皇室贵族,甚至对更往前朝代的相关人员,都会给予极为优厚的礼遇。这么做,实则是给那些已走下统治舞台的人留一条退路,同时也能借此减少自身当政所面临的阻碍。
所以呢,不管是那个乐不思蜀的刘禅也好,还是毫不客气直接顶撞并且说出“我在南方也给陛下准备了一个座位”这般话语的孙皓也罢,他们最终都能够得以善终。
然而到了南朝时期,刘裕却开了诛杀前朝皇室的先例,对司马家的宗室展开了大肆屠戮之举。自那以后,统治者对待前朝皇帝的态度便发生了转变。
李煜着实是极为不幸的,偏偏就生活在了那样的历史时期当中。在当时那种大环境之下,李煜还数次通过写诗词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如此一来,他最后被赵光义给毒死,这似乎也就成了在人们意料之内会发生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