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演玛利亚·瑞贝罗:巴西影坛的细腻诠释者
玛利亚·瑞贝罗是巴西知名演员、编剧及导演,以其对复杂女性角色的深刻塑造而闻名,在《如父如母》中,她饰演的女主角罗莎展现了中年女性在家庭、事业与自我认同间的挣扎。
瑞贝罗的表演克制而富有层次,将角色的疲惫、隐忍与觉醒演绎得酣畅淋漓,她的眼神与肢体语言传递出人物内心的风暴,尤其是面对家庭秘密时的震惊与释然,令人印象深刻,此前瑞贝罗曾参演多部巴西本土影视作品,擅长通过细腻的表演探讨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此次在《如父如母》中的表现更是被影评人誉为“当代巴西女性的缩影”。
片名:《De verbouwing》
导演:威尔·库普曼
主演:Tjitske Reidinga,马克·里特曼
片长:102分钟
某瓣评分:7分
一场家族秘密引发的自我觉醒
40岁的罗莎身兼编剧、宣传策划、家庭主妇等多重身份,丈夫达度因频繁出差而缺席家庭责任,两个女儿的教育与年迈父亲的照料全由她独自承担。
长期的压力让她濒临崩溃,直到母亲克拉拉在病榻前吐露了一个家族秘密,罗莎的生父并非她自幼熟知的父亲,而是母亲年轻时的对象,一位显赫的人物,这一实情颠覆了罗莎对家庭的认知,也促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以琐碎的家庭场景展开,罗莎在职场与家庭的夹缝中疲于奔命,丈夫的冷漠与父亲的病情加剧了她的孤独感;母亲的坦白成为转折点,罗莎开始质疑婚姻的意义与自我牺牲的价值。
她发现自己竟在无意识中重复了母亲的命运,困于责任而丧失自我,在经历精神崩溃后,罗莎决定挣脱枷锁,尝试与丈夫分居、重拾创作,并直面与母亲的和解,结局她以一场新的感情为象征,打破社会规训,拥抱生活的可能性。
代际循环的桎梏与女性主义的突围
主题探索:家庭枷锁与身份重构
《如父如母》的核心命题是代际重复,影片通过罗莎与克拉拉两代女性的命运交织,揭示了一种宿命般的循环,母亲因婚姻压抑自我,女儿则在无意识中复刻这一模式,导演以互文性结构,暗示罗莎的觉醒如同娜拉的出走,是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叛。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并未将问题简化为性别的对立,而是聚焦于社会结构与文化惯性对个体的规训;罗莎的丈夫达度并非恶人,却因职场压力与性别分工的固化,成为家庭责任的缺席者,这种温和的批判更贴近现实,凸显了中产家庭普遍的情感困境。
叙事风格:克制中的张力
导演莱斯·博丹斯基采用生活流的叙事手法,以大量中景固定镜头凝视角色的日常,罗莎在厨房忙碌的场景反复出现,象征她被琐碎事务吞噬的生存状态;而母亲病床前的对话则通过光影的明暗对比,暗示秘密的沉重与实情的刺痛。
影片的节奏看似平淡,却暗含戏剧张力,家族秘密的揭露并非剧情的高点,而是催化剂,推动罗莎在后续情节中逐步觉醒;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让观众更专注于人物内心的渐变,而非外部冲突的爆发。
争议与局限:女性主义的单薄化
部分人指出,影片对女性主义的探讨稍显狭隘,例如罗莎的新感情被设计为反抗的象征,却缺乏足够的动机铺垫,显得突兀,此外母亲克拉拉的形象虽充满智慧,但其年轻时的感情被简化为“狗血梗”,未深入挖掘其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
然而这些瑕疵并未削弱影片的整体价值,它成功刻画了中年女性在多重身份下的精神困境,并借由巴西的社会语境,让故事更具普世共鸣,正如观众所言,面对生死与背叛,没有哭天抢地,只有自己的消解方式。
表演与细节:真实的力量
玛利亚·瑞贝罗的表演是影片的灵魂,她以细微的表情变化传递角色的压抑与释然,例如得知生父身份时,她的眼神从震惊转为苦笑;而在与母亲和解的临终场景中,泪水与微笑交织,诠释了爱的复杂性,配角克拉丽斯·阿布让拉同样很棒,将一位濒死老者的豁达与愧疚拿捏得恰到好处。
影片的细节设计亦值得称道,罗莎为卫浴公司撰写宣传词的桥段,暗喻她对“清洁”家庭表象的执着;而母亲留下的信件与老照片,则成为连接两代人的情感纽带,这些符号化的元素,让主题表达更具层次。
观看后我的感受:
《如父如母》不是一部平淡的电影,而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告诉我们,代际循环或许无法打破,但个体仍能在裂缝中寻找光亮,罗莎的觉醒不是救赎,而是一种自我的改变,她依然承担母亲的责任,却不再将自我湮没于角色之中,这种妥协与抗争的并存,正是生活的本相。
对于当代观众而言,这部影片既是对家庭关系的审视,也是对自我身份的叩问,它提醒我们,成为“如父如母”的成年人,或许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但唯有直面伤痕,才能抵达和解,一部值得您观看的巴西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