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从来不收礼物,唯独他送的礼物让毛主席爱不释手,为什么?

南地楚十八 2024-02-10 16:40:02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1949年,从不收礼物的毛主席突然得到一份礼物,让他爱不释手。

毛主席清廉一生,从不收礼,但是看到这两枚小方印后却十分高兴,立即表示他的礼物,我不能不收。

原来,层层宣纸包裹下的,是书画、篆刻大家齐白石精心雕刻的两枚方印,上面用小篆刻着“毛泽东印”四个大字。

那么,为何这两枚方印会受到主席的格外喜爱,送这份礼物的人又是谁呢?

毛主席的伟大无需赘述,在思想上,他创立的毛泽东思想光耀千古。

军事上,他指挥我军打赢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大战,赶跑了无数侵略者,政治上,他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诗词方面的才华与造诣也堪称流芳千古,毛主席自青年时期起,就酷爱创作诗词,他的诗词磅礴恢弘,大有吞并天地之势。

1910年,毛主席决定离开家乡韶山冲,去湘乡接受更开明先进的教育,去看一看更为广阔的教育。

临别之前,他写下“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诗句,道出了自己弘大的志向。

后来,随着中国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毛主席从长沙师范大学毕业后投身到民主革命运动中,奔走在大江南北,逐渐成长为革命领袖。

1925年,毛主席被委派到广州组织农民运动,南下途中,毛主席抽空重游了长江中的橘子洲,往日和同学意气风发的场景历历在目,毛主席百感交集,挥毫创作了著名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词句,更是将毛主席心中的万丈豪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我党不得不拿起武器,开始武装革命斗争。

军事斗争的岁月是极其艰苦的,我军经常要日夜兼程的行军,但是即使在四处转战的岁月中,毛主席也并没有放下对诗词的喜爱,而是笔耕不辍。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风卷红旗过大关”等后来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创作在这一时期。

在我军长征时期,由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环境还十分恶劣,不是有高寒缺氧的大雪山拦路,就是有汹涌湍急的河流阻隔,更有吞噬生命的腐烂沼泽,无数战士们在长征的路途中牺牲。

但是,伟大的毛主席并没有被这些艰难险阻吓倒,还用诗词鼓励着队伍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创作出了《清平乐-六盘山》、《十六字令》等优秀诗篇。

1935年,我军翻越覆盖着茫茫白雪的岷山,终于甩开了身后的国民党百万追兵,长征胜利的曙光近在眼前,毛主席心中豪情万丈,挥毫濡墨,创作了《七律-长征》。

在这首伟大的诗篇中,险象环生的五岭、乌蒙山成了“细浪”、“泥丸”,金沙江两岸的悬崖绝壁变得温暖,因为我军在此绝处逢生,大渡河上的铁索生寒,昭彰着我军在此的视死如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是道出了我军在翻越岷山之后的喜不自胜,也透露出毛主席对中国革命必胜的无比乐观和自信。

1936年冬末,我军东征开辟抗日战场,恰逢此时,一场大雪降临,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此情此景,毛主席诗兴大发,写就了享誉千古的名词《沁园春-雪》。

这首词的气势十分恢弘,上阙描写了千里冰封、天地茫茫的北国大雪风光,下阙毛主席细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历史风云人物在艺术造诣上的不足,道出了无产阶级终将成为历史主人的伟大论断。

《沁园春-雪》一经发表,立刻在当时的文艺界引起巨大反响,毛主席的诗词征服了当时的文坛,大词人柳亚子在读完这首词后,甚至感叹此篇堪称千古第一词。

虽然毛主席创作了无数气势恢宏的诗词,但他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能拥有自己的方印,一幅作品,只有署名盖章皆完整,才算是创作完毕。

直到他收到两枚小方印,才算是了了主席的一桩心愿。那么,主席和送印的人又有怎样的交情呢?

2

1949年,从不收礼的主席却坦然收下两枚方印,声称必须收下,从此爱不释手。

毛主席在诗词创作上的造诣颇高,很想拥有自己的方印,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善,齐白石送上的这两枚方印,刚好了却了主席的一桩心愿。

那么,毛主席和艾青以及齐白石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艾青是我国杰出现代诗诗人,他和旧时代自命清高的那些守旧知识分子不一样,他坚信文字也可以唤醒万千中国人,早在1932年,他就加入了左翼艺术家团体,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而艾青与毛主席的相识,则是在陕北的延安,艾青到达延安之前,还经历了一番波折。

1940年,彼时的艾青虽然已经名扬海内外,是一个大诗人,但是诗人也是需要生活费的,当时的条件十分艰难,他只得到重庆的一所学校内教书。

周恩来得知艾青的情况后,表示党十分需要这样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而只有延安才能为艾青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创作环境,从那时起,我党就力邀艾青到延安来,但几次都未成行。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国内的反共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和我党有着密切联系的艾青也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生活起居很不方便。

为了保护艾青,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我党决定将艾青转移到延安。

从重庆到延安不仅路途遥远,还要穿过国民党、日伪军队设下封锁线,艾青一行人只好化装成国民党军队,后来艾青回忆道,一路上经过整整四十七次盘问,才安然到达延安。

艾青到达延安后,受到了我党的热烈欢迎,陈毅、张闻天、凯丰等纷纷和艾青建立了友谊,而初次见到毛主席的艾青,便在心里对那个魁梧又和蔼的身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随后,他被安排在文艺协会中工作,在当年的11月,艾青再次领略到了毛主席的伟人风采。

当时,艾青做为边区参议员参加会议,而毛主席在会议上的讲话,给他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会议一开始,毛主席就简明扼要的表明这次开会的目的就是讨论怎么对付日寇,没别的目的,整个讲话过程中,毛主席的手势有力,语言坚决,目的明确,深深折服了艾青。

从此刻起,他坚定地认为,毛主席是一个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善于鼓舞人心的伟大领袖,他也必定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会议结束后,他找到毛主席,说您老人家真会讲话,毛主席则谦虚的表示,以前我讲话也不好,后来学会了抓住关键点,少管别的,就好多了。

会议结束的当晚,艾青回忆会上的种种,毛主席出现时经久不息的掌声、毛主席坚定而有力的讲话,以及讲话中字字句句透露的心怀天下的胸怀,让艾青久久不能平静。

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佩和赤诚热爱,艾青挥毫而就,写下了著名的现代诗《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艾青摒弃了以往那种沉闷忧郁的风格,用热烈而明亮的笔触,盛情颂扬了这位伟大领袖。

除了毛主席伟大的人格魅力,延安的革命热情也深深感染着艾青,在这片革命热土上,艾青先后写就了《时代》等一系列进步诗篇,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

自那以后,十分关心文艺界的毛主席,也和艾青的联系多了起来,他经常写信给艾青,邀请对方一起谈话,互相交流在文艺创作方面的意见。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委托艾青代为收集文艺界对革命工作的建议,他对艾青的信任,可见一斑。

随着抗日战局的愈发严峻,满腔报国热血的艾青也想到前线去出一份力,为此还专门写信给毛主席,希望得到他的批准。

但是,为了保护宝贵的知识分子,毛主席并未批准艾青前往前线,而是建议他留在延安,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多做国际知识方面的学习。

遵照毛主席的建议,艾青留了下来,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书籍,自己也完全转变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离开延安后,艾青前往华北联合大学任教,主讲毛泽东文艺思想,并且还和毛主席经常书信联系,探讨文艺工作,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

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与齐白石结缘的呢?

3

1949年,齐白石托人给主席送去两枚方印,一生不收礼的主席却爱不释手。

齐白石于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贫苦家庭,自幼就热爱观察自然万物,并喜欢涂鸦,1891年,齐白石正式拜师胡沁园,随后又师从王闿运,从此在书画界开启了苦行僧般的研磨。

1919年,已经名声大噪的齐白石迁居北平,和毛主席曾经的老师黎锦熙成为了邻居,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同龄,还有着相似的人生境遇,因此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

从黎锦熙的耳朵里,齐白石首次听到了毛主席的名字,黎锦熙对于自己的爱徒十分赞赏,称赞毛主席有着超乎常人的胸襟以及渊博的学识。

从那时起,齐白石就对毛主席这位后辈心怀景仰,随着毛主席在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了革命领袖,齐白石对毛主席的敬佩与日俱增。

1949年1月,平津战役进入最后阶段,处于我军重重围困之下的北平城人心惶惶,为了带走知识分子,国民党特务潜入了齐白石家中,劝说齐白石南下,前往国民党的势力范围。

但是,齐白石一句“已卜余生见太平”谢绝了蒋介石的鸿门宴,坚定的守在北平城里,等待革命胜利的到来。

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给齐白石写去了一封亲笔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尊老敬贤之意,还盛情邀请齐白石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接到毛主席的来信后,齐白石激动不已,甚至夜不能寐,他将信件读了一遍又一遍,深深敬佩毛主席对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尊重。

开国大典前夕,心情激动万分的齐白石决定给毛主席献上一份大礼,他亲自选用了一块精美的寿山石,亲自操刀,分别用朱文、白文篆刻了两枚“毛泽东印”。

篆刻完成后,齐白石又用宣纸层层包裹,委托军队文化界代表艾青前往中南海,转赠毛主席。

一生不收礼的毛主席见到这两枚方印后,爱不释手,并决定在给齐白石一笔丰厚的润笔费的同时,还邀请齐白石到中南海共进晚餐。

席间,同为湘潭人毛主席对齐老十分敬重,频频向齐老敬酒、夹菜,还表示为了照顾齐白石的年纪,特意让厨师把菜烧得软糯一点。

齐白石对毛主席的一番情意十分感激,一向不喝酒的他也情不自禁的端起酒杯,连喝了几杯白酒。

这两枚小小的方印,还牵出了一段趣事。

原来,当时心情十分激动的齐白石错把自己的一幅次品当成宣纸,包裹在了方印上,而主席发现后还幽默的说齐老慷慨啊,不仅送印,还送了一幅画。

有些不好意思的齐老当即表示这幅画还只是半成品,如果主席喜欢,自己回去之后重新画一幅,但是毛主席摆摆手道,我看这幅就很好,不用再折腾了,我就喜欢这幅。

这时在一旁作陪的郭沫若也看出了这幅作品的精妙之处,表示自己也要这幅画,就这样,三位大人物进行了热烈的“争画”,现场欢声笑语一片。

为了平息这次“争画”,齐白石提议毛主席和郭沫若都在自己的画上题字,这幅画就成了三人的共有品。

于是,这幅画就有了“丹青意造本无法,画圣心中常有诗”这样对仗工整的佳句。

建国之后,党和国家都对齐白石这位书画巨匠礼遇有加,不但聘请齐白石为中央美院、国画院名誉院长,还授予了他“人民艺术家”这样的极高荣誉。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主席除了关心民族大业外,还格外关心文艺工作者,对为我国文艺界做出卓越贡献的巨匠们都给予了极高的礼遇。

这既是毛主席的革命浪漫情怀,也体现了党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大力支持,文化是民族之骨,以文化强国,树民族风骨,同样是中华民族能傲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对此,各位观众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1

南地楚十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