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我们还在为红海、乌克兰焦头烂额之际,特朗普接二连三出手关税战,像极了1930年那场历史性的关税战。当年,面对经济下滑、全球权力格局重组的压力,美国推出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不但没有救市成功,还把世界推向了二战的火坑。
今天的特朗普,在中美脱钩、俄乌胶着、欧洲焦虑、美元信任受损的情况下,更像是一场战略豪赌,赌的是美国霸权还能走多远,世界还能忍多久。如果说冷战时期的美国,是靠压倒军事实力和美元信用统治世界,那现在的美国,已经越来越依赖“关税战”,这种粗暴的手段,来维系自己岌岌可危的全球主导地位。
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早在2019年就指出:“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根源,根本不是经济逻辑,是地缘焦虑。”面对制造业外流、科技领先地位被蚕食、美元霸权屡遭挑战,美国已无力靠传统的方式来维系秩序,只能诉诸关税壁垒、供应链武器化、盟友经济绑架等“保护性极端手段”。
可回看历史就能发现,当一个霸权国家试图维持旧秩序时,非常容易走上的一条路,就是关税壁垒,1920年代末期的英国、1930年代的美国,都是如此,当产业转型失败、技术竞争力下滑时,关税成了缓兵之计,所以说特朗普,不过是把这个“帝国老方子”换了个包装,拿到了21世纪的牌桌上。
可变化都是与时俱进,今天早已不是二战后的“单极结构”,中国制造、中东资源、欧洲技术、东南亚产能……等等,所以特朗普的关税施压,但结果可能是:加速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
二、关税战撕裂盟友如果说“美元霸权”靠的是金融话语权,那“盟友体系”是美国全球秩序的护城河,可关税战却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裂这层护城河的凝聚力。
从加拿大、墨西哥到欧盟、日韩,几乎所有传统盟友都在特朗普时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经济敌意”,特别是2018年,美国用“国家安全”的理由,对欧盟、加拿大征收钢铝关税,这可不是简单的贸易摩擦,是直接把盟友当成潜在威胁的战略态度。
甚至对日韩也毫不手软:强逼日韩增加驻军经费、限制高端技术出口、在关键原材料供应上设置障碍,严重干扰这些国家的战略安全,因为特朗普的逻辑是,“美国优先”意味着其他国家必须让利、必须接受不对等的安排,哪怕是盟友。
这其实是短视的,因为从二战结束后,美国用“马歇尔计划”“北约体系”“美元互换”“TPP”……构建出一整套规则、信任和制度支撑的全球领导架构,可特朗普上任后,一边退群(退出TPP、巴黎协定、WTO争端机制),一边加税打击盟友,让这个秩序从内部开始崩解。
所以关税战的副作用,一批又一批的盟友正在“去美国化”,法国提出“欧洲战略自主”、德国重启军备计划、日本深化对中贸易联系……这些动向背后,都是对美国秩序信任的动摇,全球的“多极趋势”正在加速,特朗普口中的“强美国”,实际上却让美国变得更孤立。
这场关税战的最大口号是:“让制造业回到美国”,认为把全球产业链逼回本土,美国就能重建“钢铁洪流”和“工业心脏”。
听上去确实燃情,但现实却并不浪漫。
过去五年,美国制造业确实回流了一些项目,特别是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拜登期间还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继续加码补贴制造业,但美国早已不是20世纪的“蓝领共和国”,现在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偏好变化,还有移民政策收紧,让美国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暴露明显,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制造业存在超过80万个岗位空缺。
意思是谁:厂是建了,但人没了,这导致大量项目“泡沫化”,厂房空置、项目搁浅、资本打水漂,你确实可以加税建墙,却无法逆转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因为美国制造业成本高,哪怕是自动化水平更高的高端产业,美国依然面临能源、税收、环保、物流等多重成本压力,把工厂搬回本土,很容易出现产品价格失控。
这就是为何很多美国企业即便拿到补贴,也倾向于将产能布局到墨西哥、东南亚,所以特朗普想要的,是“回家”,但资本要的却是“效率”,所以从华盛顿到洛杉矶,特朗普的关税却推高了生活成本,服装、家具、家电、汽车、食品……关税像是一场隐形税,直接让美国家庭的年均支出增加了约1500美元。
根据《华尔街日报》曾在2020年统计,美国对中国产品平均加征19%的关税,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由美方企业和消费者承担的,换句话说,特朗普的关税战,其实是让美国人自己买了单,这就是为什么前几天,美国出现50万人走上街头喊停特朗普的壮举。
三、多线战术拖垮美式霸权从中美贸易战、对伊朗极限施压,到冻结俄罗斯海外资产,华盛顿用“制裁”代替外交,用“金融武器”滥用美元,所以越来越多国家在去美元化,在2024年,金砖国家已开始推动本币结算,沙特、印度、巴西等国家正试图用本币进行能源交易,这些都在透支全球对美元的战略耐心。
因为美联储过去靠利率操控全球资本流动,但在全球贸易裂解、供应链断裂的背景下,通胀在美国内部形成“结构性刚需”,让美联储必须频繁调整利率,直接反噬美国国内经济,现在沙特、卡塔尔、新加坡等财富基金,也在从美国资产中离开,甚至连德国都开始减少美债持仓。
现在全球早就不是“美国说了算”的单极时代,正在朝多极化发展,特朗普掀起全球博弈之潮,却低估了自身霸权的衰落速度,想法是“以战促统”,但现实却是“多线脱力”,俄乌战争迟迟没有停战,中东地区的伊朗、胡塞持续搅局,美航母打了一年,胡塞导弹却越打越猛,甚至在亚太地区,美国部署了大约60%的兵力和资源。
特朗普曾鼓吹“收缩战略”,想抽身亚太、施压中东、放弃乌克兰,结果却是三线都走不了,想回北美洲休养生息,根本没有那么简单。就像《金融时报》评论的那样:“特朗普想重启1945年的剧本,却忘了今天的世界不再是由他一个导演。”
在1945年,美国确实成为二战最大受益者,因为战争没有烧到本土,欧洲在废墟中重建,亚洲百废待兴,美国靠产能和金融资本收割全球红利,可今天美债如山,金融通胀,社会分裂,产业空心,内外交困,想再打一场“激烈但可控”的战争?美国真的还有能力和空间吗?
当下的美国,看似仍能发号施令,但其实早已透支了过去几十年累积的“信用红利”,这场关税战,能不能赢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让世界看清了一个疲惫帝国正在如何挣扎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