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纪彬彬
指导:李军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的,以血葡萄糖水平慢性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其主要包括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以及妊娠期糖尿病四种,而我国则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截止到2021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亿,并存在城市化、年轻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糖尿病国,其致死率、致残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
祖国医学把2型糖尿病归纳属于“消渴”、“消瘅”、“脾瘅”范畴。中医学对于消渴病的认识由来已久,认为其发病原因复杂,但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相关。历代医家多受《太平圣惠方·三消论》中所载“夫三消者,一名消渴,二名消中,三名肾消”,及《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思想的影响,以阴虚燥热理论治疗本病,多从上、中、下“三消”立论,但随着临床诊疗实践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没有典型“三多一少”的糖尿病患者被发现。因此,仅从肺脾肾三脏论治消渴恐不能完全概括当今消渴之病机。近年来,随着中医对消渴认识的不断加深,从郁、热、虚、损四个阶段论治糖尿病已被越来越多的医家所接受。
国医大师张震系统整理并阐述了气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特点,指出了气机不畅与人体发病的重要关系,并逐步形成了以“疏肝为体,脾肾为两翼”为核心的疏调气机治疗大法。国医大师张震认为,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部分人群极易忽视对自身情绪的适应性调节,这将使人体长期处于“百忧扰其心”的状态,使得气机郁滞之证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心境愁忧,厥阴肝木不舒,以致少阳之相火内燃,相火失其蜇藏,煎灼津液,故发为消渴之症。
在消渴发病的初始阶段—郁证阶段主要以六郁为主,而其中尤以气郁为要,此时其病位主要在肝,与脾相关,在本阶段的治疗应以疏肝解郁为主,调畅周身之气机,同时不忘运用清热降火之品,以防郁热内生。
若气郁日久,则内火自燃,肝脏之雷火引动下焦肾之龙火,又因肝肾同源,龙雷之火煎灼肝肾之阴,肾为一身阴精之宅,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肾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五脏干涸,如此便进入了第二阶段—热证阶段,此时其病位仍在肝,与肾相关,治疗时仍应与疏肝解郁为主,同时要注意滋肾阴清虚热。
对于消渴后期的虚损阶段虽常变发他症,但总因气机失调为始动因素,气主行津,气又为血之帅,气机不畅,则津血运无以输布,以致津聚成痰,血停成瘀,诸症丛生,此阶段病位主要在脾肾,与肝密切相关,治疗时除应调畅气机外,更需注重补益脾肾,活血化瘀。
通过对消渴病在不同病变阶段的分析,不难发现气机不畅将贯穿本病全程。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而言,在秉承“欲求临床疗效之提高,勿忘对病体气机之疏调”思想的基础上,应着眼于疏调气机,不忘兼顾脾肾两脏,同时根据临床实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酌情使用清热降火、补虚扶正、活血化瘀之品,以加强对不同阶段兼证的辨证治疗。
疏调气机理论“对于体内气机紊乱之证,具有矫枉纠偏,逆转病机变化使之回归生理常态”的作用,在气机郁滞证高发的当代,显得尤为重要,唯有气机畅达,方可“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更好地治疗2型糖尿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