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英雄,也有叛徒。
70多年前,一名曾被认为“积极向上”的志愿军干部谷中蛟,却在白马山战役前夜叛逃至敌营,将志愿军的作战计划和兵力部署全部泄露,直接导致6700多名战友惨死。
这场战役失利后,他的下场又如何?
1952年,抗美援朝进入了最为胶着的阶段。
双方在谈判桌上的博弈愈演愈烈,而战场上的每一场战斗都事关筹码和底气。白马山战役,正是志愿军为压制敌方补给线、推动谈判进程的关键战斗。
白马山位于朝鲜铁原平原西北,是一个由394.8高地和281.2高地组成的小山脉,因地形像卧马而得名。
它的位置极其重要,不仅是控制铁原平原的咽喉要道,还直接威胁着美军通往汉城的交通线。正因为如此,美军将其视为防御核心,早在1951年秋季就花费巨大精力,从志愿军第42军手中夺回,并以韩军第9师驻守。
在白马山上,他们修建了坚固的地堡群、坑道、铁丝网和雷区,并配备了大量的炮兵、坦克和空中支援,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1952年10月,志愿军第38军接到任务,要夺回白马山。
这是军长江拥辉上任后的第一场战役,他高度重视,集中了114师、112师和113师的精锐力量,总计15000多人,同时动用了182门火炮、17辆坦克和122挺高射机枪。
为保证战斗顺利,38军提前6周开始针对苏式新装备的协同训练,并储备了大量物资。然而,就是在这样一场筹备充分的战斗前夜,谷中蛟叛逃了。
谷中蛟是志愿军114师340团的文化教员,曾是国民党的文职军官。
1949年国民党溃败时,他放下武器加入解放军,靠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得以留在部队,负责教战士们识字和撰写文件。
他本是一个后勤文职人员,不需要上前线,但为了谋求更高的职位,他刻意营造“积极请战”的形象,主动申请参加危险任务,以博得上级好感。
然而,当白马山战役真的把他推到生死关头时,他的恐惧彻底战胜了“忠诚”。
10月2日,在一次侦查任务中,他趁机跑向敌军,向韩军第9师泄露了志愿军的进攻计划。
他详细说明了38军的兵力部署、进攻路线、武器配置和通讯联络方式,甚至包括攻击时间和连队的具体任务。他的叛逃,使韩军第9师赢得了整整4天的准备时间。
他们加固了防御工事,布置了新的地雷区,并调集了更多的炮兵和坦克。与此同时,美军也加强了空中侦察,对志愿军的炮兵阵地进行持续轰炸。
谷中蛟的行为,不仅让敌军掌握了志愿军的作战计划,还让38军在战斗中处处被动。
10月6日,白马山战役正式打响。
在炮火掩护下,38军向394.8高地和281.2高地发起了多方向的强攻。340团的突击部队付出了巨大伤亡,才突破了韩军的前沿阵地。然而,敌军炮火的强度远超预期,志愿军接连的攻击被死死压制,无法快速推进。
394.8高地虽然几度被攻占,但因守备力量不足,始终未能稳固。而281.2高地的攻击则几乎全线受挫。敌军不仅凭借工事顽强抵抗,还不断投入预备队增援,甚至出动B-29轰炸机对志愿军阵地实施空袭。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9天,双方投入的兵力高达数万人。
志愿军因叛徒泄密导致的初期不利,再加上敌军强大的炮火和空中支援,最终未能改变战局。10月14日,江拥辉果断下令撤退。至此,白马山战役以志愿军的失败告终。
6700多名志愿军战士牺牲,整个38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役失利后,江拥辉在干部会议上主动承担了责任。他指出,情报泄露固然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志愿军自身在战术安排和后勤保障上也存在问题。
38军从白马山的教训中吸取了经验,并在随后更加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扭转局势,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谷中蛟的背叛,让志愿军蒙受了重大损失,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无尽的深渊。
在韩军中,他并未获得荣誉和信任,而是被当作“逃兵”扣押处理。战争结束后,他被移交给台湾当局。
曾经的国民党军队对他的背叛行为同样充满鄙视,直接以“叛国罪”将他关押数十年。他的一生,最终在孤独与耻辱中结束。
晚年病重获释后,他孤苦无依,死在台湾的一家小诊所。
白马山战役的失败,揭示了战争中的残酷真相。
叛徒的存在,不仅摧毁了他人的信任,也让自己沦为历史的污点。反观志愿军,他们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在白马山,他们虽未能夺回阵地,却用鲜血削弱了韩军第9师的战斗力,为后续的上甘岭战役奠定了基础。英雄们的牺牲不会被遗忘,而叛徒的名字,只能伴随着耻辱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历史从不掩盖任何人的行为,英雄的光辉与叛徒的阴影一样清晰。白马山的战火早已熄灭,但那一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却时刻提醒我们:忠诚,是一名战士最大的武器,而背叛,则是最深的深渊。
参考资料:
《审讯报告KT3831号(谷中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