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青春期的威力,但我没想到,青春期的男孩,会有这么难管。儿子今年17岁,读高二。从听话顺从的儿童,到暴躁炸毛的少年,好像就在一夜之间。我渐渐发现,自己管不了他了。不管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只要我开口叮嘱,总会换来儿子的顶撞。好像我做什么都不对,只要一张口,就是错了。我让他别看手机,快点写作业,抓紧时间,多穿件衣服,哪一样不是为了他好?
可他却毫不领情,处处跟我对着干。当然,我也不会纵容他的叛逆,一定要把他说服、骂服——我是你妈,我就不信,还治不了你了?老公多次私下劝我,对儿子不要太强势了,他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是天性,父母多包容忍耐就过去了。可我不认同。如果现在任由他想怎样就怎样,以后更没法管。何况,他对学习这么不上心,我不盯着,他会好好学吗?心思都在手机上了!儿子越是屡教不改,我越要纠正他,恨不得把所有难听的话都骂出来,刺激他的自尊心。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火药味儿十足,深夜也会一言不合就爆发争吵,弄得楼上楼下都知道。
他满眼通红,好像下一秒就要把拳头砸到我身上来。那一瞬间,我又惊又怒,真的被儿子吓住了。之后的日子,我跟儿子虽然没再爆发争吵,但也彻底变成了陌生人。每次看到儿子冷漠的神情,厌烦的眼神,我都觉得浑身冰冷:这还是那个乖巧可爱、黏着妈妈的小男孩吗?这些年,为了儿子,我付出了那么多,可他却恨不得对我挥起拳头?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法则,叫“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是指通过温和、温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更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解决问题。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越是去责备、评判、辱骂孩子,对孩子的伤害就越大,只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而用温暖、平和的态度,去看见和接纳孩子,孩子才愿意配合父母,听从指导和建议。这时,你想要的改变,才会发生。
我的本意,是希望用猛药,刺激油盐不进的孩子,纠正他的不良行为。但没想到,这些伤人的话,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摧毁了孩子的尊严和信心,不断提示着他自己是多么的糟糕。最后,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不听我的管教,任由问题行为持续。家长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缓和跟儿子的关系,让他顺利度过叛逆期?实际上,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就能促使孩子自我反思,进而改变。
于是,我改变了教育方式,少指责,多肯定。一天,儿子排队一个小时,剪了个鸡窝一样的发型。回到家,又对着镜子左照右看,学习根本不在状态。我很着急,但还是忍住了批评的冲动。我对他说:这是现在男高流行的发型吧?我看好多男孩子剪。不过看来看去,还是我儿子最帅。儿子听了很高兴。我接着又说:你就像我高中时候那种学霸,形象好,学习也好。只要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到的。
我觉得其实只要你想,什么都难不倒你。儿子点点头。那天开始,儿子对我的态度松弛了好多,不再时刻准备战斗了。他在学习上,也明显投入了很多。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三明治效应”,先赏识、鼓励孩子的优点,然后给出适当的建议或不同观点,最后再给予肯定和信任。在夸奖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孩子会觉得这是善意的,也就更愿意接受建议,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足。
一天,儿子因为在课堂上看动漫,被老师没收后,还请了家长。开车带他回家的路上,儿子有些歉意,跟我说了一句对不起。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跟他分享了我高中时的一个小插曲。我读高中的时候,一次自习课上,我学不进去,就偷偷看言情小说。看的正入迷,突然书被抽走了,我抬头一看,发现是班主任,“真的,一点不夸张,当时妈妈只感觉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吓得魂飞魄散。”
儿子对我的糗事异常感兴趣,催我快讲。我告诉他,后来,老师说,他可以不请家长,但需要我答应一个条件,在学校时要极度认真。每一天学累了,学烦了时,都想想自己的承诺。“听到能不请你姥姥,我真的感激涕零,恨不得给我们班主任跪下。你姥知道了得削死我。后来,每当学不进去,想逃避时,我都会想起对班主任的承诺。一天天坚持,最后越学越得心应手,才有后来的考上重点大学。”儿子听了若有所思:“没想到你这个学霸,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还看言情小说呢。”我说是呀,如果当时一直沉迷下去,可能连大学都考不上吧。现在想想,学习也算改变了我的命运。儿子点点头,现在你挣得多,还给姥姥换了房子,一切都得从重点大学开始。
一个被妈妈尊重、信任的孩子,才能从内心迸发出力量,变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一场严重的青春期叛逆危机,也终于落下帷幕。经历过,才发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缺点和毛病。到了青春期,如果家长没有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依然使用管控、压制、要求的方式,跟孩子硬碰硬,只会激化问题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叛逆更加严重。我们要做的,不是用严厉的批评,伤人的语言,去逼孩子改正,这样只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而是跟孩子站在一起,分享经验,肯定进步,让亲子之间充满信任与温度。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在温暖的南风里,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