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3月,多特蒙德的体育总监迈克尔·佐尔克接到了一个电话。
在前一个赛季,多特蒙德赢得了德甲和德国杯的双冠王。如今,尤尔根·克洛普的球队正在欧洲冠军联赛中势如破竹。他们在小组赛阶段击败了曼城和皇家马德里,并刚刚淘汰顿涅茨克矿工,成功晋级1/4决赛,成为全欧洲中立球迷的宠儿。
然而,当佐尔克接起电话时,电话那头是马里奥·格策的经纪人,福尔克·斯特鲁特。
格策和他的家人在他五岁时移居到多特蒙德。十一岁时,他加入了BVB的青训营,成长为俱乐部所见过的最出色的才俊之一,并成为德国足球的巨大希望。
而斯特鲁特的电话是为了告诉佐尔克,拜仁慕尼黑打算启动格策的解约条款,而多特蒙德的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根据斯特鲁特在自传《我的动作》中的回忆,震惊的佐尔克请求几分钟后再回电话。当他回电时,他愤怒地倾泻了一番。
拜仁追求格策是一次妥协。瓜迪奥拉将在2013年夏天被任命为主教练,他最初的两个要求是让俱乐部签下蒂亚戈·阿尔坎塔拉,他们做到了,以及内马尔,他们没有做到。拜仁对巴西人的成本感到却步,并对他如何适应德国环境感到担忧。
于是,他们提议改为签下格策。
格策出生于巴伐利亚,成长为拜仁的球迷。再加上为瓜迪奥拉效力的机会,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法拒绝的机会。
在斯特鲁特电话几天后,他和格策与克洛普和佐尔克在市中心的一家比萨餐厅见面,该餐厅已被关闭以接待他们。多特蒙德正在乘风破浪,他们解释道。格策是他们仍然觉得能够实现的一切的核心。
但这一切都无于事——对于旁观者来说,这似乎又是一个熟悉的故事。

几十年来,拜仁慕尼黑一直被怀疑其转会政策不仅仅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阵容,也旨在削弱德甲的对手。考虑到格策对多特蒙德的重要性以及拜仁对他这样类型球员的需求缺乏,这一转会被视为进一步的证据,增加到已长达30多年的不满名单中。
在有关俱乐部历史的书籍《拜仁:创造全球超级俱乐部》中,乌利·赫瑟回忆道,1980年从门兴格拉德巴赫签下卡尔·德尔海耶是首次出现这种指控的例子。
在1970年代,格拉德巴赫是拜仁最接近的竞争对手,虽然在那个十年末他们有所回落,但边锋德尔海耶是BMG连续三次赢得德甲冠军的球队的一员。
在随后的岁月里,拜仁无可争议地主导了德国市场,不断从竞争对手那里挖走重要球员。从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一份不完全名单中可以看到,包括洛塔尔·马特乌斯、安德烈亚斯·布雷默、奥拉夫·托恩、斯特凡·罗伊特、于尔根·科勒、斯特凡·埃芬博格、托马斯·赫尔默、梅赫梅特·绍尔、奥利弗·卡恩、安德烈亚斯·赫尔佐格、马里奥·巴斯勒和乔瓦尼·埃尔伯。
在2000年代,他们从勒沃库森那支打入欧冠决赛的球队中带走了迈克尔·巴拉克、卢西奥和泽·罗伯托。从科隆签下了卢卡斯·波多尔斯基,从不来梅签下了米罗斯拉夫·克洛泽,从斯图加特签下了马里奥·戈麦斯。曼努埃尔·诺伊尔和莱昂·戈雷茨卡从沙尔克转会而来,马里奥·曼朱基奇从沃尔夫斯堡而来,当然还有格策、马茨·胡梅尔斯和罗伯特·莱万多夫斯基被从多特蒙德挖走。
这只是一个选择性列表,这意味着拜仁将收购其竞争对手的假设——或者说购买以防止某个球队成为其竞争对手——似乎从未远离过。

2024年4月,当拜耳勒沃库森赢得他们的首个德冠军时,《11朋友》这本德国足球杂志刊登了一篇特写,声称发现了一份包含17名球员的名单,构成了拜仁夏季的“秘密转会计划”。
这如同一场旋转木马,每一张图片闪过后,竟然展示出16名勒沃库森球员以及主教练哈维·阿隆索,而托马斯·图赫尔——当时的拜仁教练——则被安排“降职为水童”在安联球场工作。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拜仁确实在去年夏天耗费了一部分精力试图与勒沃库森达成协议,以求签下德国国脚中卫乔纳森·塔,并长期以来与勒沃库森的出色中场组织者弗洛里安·维尔茨传出绯闻。
维尔茨的转会传闻可以理解。尽管对手球迷可能对此感到无奈,这位21岁年轻球员是他这一代中最出色的德国球员之一。如果拜仁不追求他,恐怕更难以解释。
但这个问题很复杂。
——
拜仁多年来的战略需要通过德国足球的独特视角来审视他们在国内联赛的巅峰位置上,在财务和足球方面都是如此,使他们成为国内唯一的“目的地俱乐部”。对于那些不愿意到国外踢球的德国或在德国踢球的球员来说,他们有独特的吸引力。
但他们并不一定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掠夺性行为,正如与英国足球的对比所显示的那样。
当英超联赛中的球员觉得自己已经超越了中游俱乐部时,便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如果他们追求荣誉、财富或参加欧冠的机会,有四五个甚至现在有多达六七个俱乐部可以提供这样的平台。
安东尼·戈登能够离开埃弗顿去纽卡斯尔,杰克·格雷利什从阿斯顿维拉转会到了曼城,德克兰·赖斯则从东伦敦来到了北伦敦,从西汉姆转会至阿森纳。
在德甲的情况下,这三名球员都会选择加盟拜仁。因此,德国和英格兰之间的动态机制并不截然不同并由拜仁所利用,更像是在德国——而不是英格兰——只有一个拜仁,而不是五六个。
然而,他们依然可以从这一位置上引发争议,激发对干扰性意图的看法。维尔茨的情况在几次场合中也成为了这种状况的一个例证。
2025年2月底,前拜仁首席执行官卡尔-海因茨·鲁梅尼格在接受《晚间报》采访时公开表示,“我们明确的目标必须是签下维尔茨”,并指出“拜仁所有人都同意,他是我们想要签下的球员。不是为了削弱勒沃库森,而是为了提升我们自己。”

鲁梅尼格是在拜仁俱乐部名誉主席利·赫内斯之前已经在接受《踢球者》杂志采访中将签下维尔茨描述为一个“梦想”后发表上述言论的。
这种时机几乎无法忽视。鲁梅尼格在评论的前一周,拜仁即将迎战维尔茨所在的勒沃库森俱乐部进行欧冠比赛。维尔茨成为记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自然会被要求拜仁高层发表意见,但两者均可能合理地避开了问题。
有投机行为被怀疑——包括勒沃库森体育CEO蒙·罗尔夫斯,他认为这是一个故意的策略,并且是他以前见过的。
罗尔夫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被问及鲁梅尼格的评论时回应道:“这根本不关我的事,也不会影响我们。拜仁在大比赛前这样做,我10岁时就读《踢球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可能不是一个新策略。”
回顾过去,拜仁对国内球员的追求有不同的背景。在1980年代,德甲无法与意大利足球的财富竞争。这种差距凸显出来的是,同一个月拜仁打破德国转会记录,以300万欧元的价格从乌丁根签下布莱恩·劳德鲁普,而罗伯托·巴乔则以1200万欧元从佛罗伦萨加盟尤文图斯。
德国足球真正的职业化时代直到1963年德甲才开始——至少公开地说。在此之前,联赛中的最佳球员一直被完全职业化联赛中的外国球队所觊觎。即便到了80年代末和90年代,这种人才流失依然存在,拜仁失去了鲁梅尼格、马特乌斯和布雷默给国际米兰,科勒和罗伊特给尤文图斯,劳德鲁普和埃芬博格给佛罗伦萨,均为高薪,通常也是大笔费用。
德国足球的商业化时代直到1998年及允许俱乐部将其足球部门作为公开有限公司运营的立法——今天被称为50+1规则——才真正开始。到那时,不同的力量已经出现。
1996年夏天,马里奥·巴斯勒成为拜仁历史上最昂贵的签约,从云达不来梅加盟,转会费达到410万欧元。几周后,纽卡斯尔联队则以1800万欧元的价格签下阿兰·希勒。

长期以来,拜仁只能在全球市场的特定部分进行采购。因此,他们试图在自己的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直到1996年,拜仁还受到所谓“三名外援规则”的限制,这意味着参加欧足联比赛的俱乐部在比赛日阵容中只能派出三名外籍球员。这自然迫使德国及其他有大陆雄心的俱乐部首先向内看,寻找最优秀的本土人才。
如果这同时削弱了有抱负的对手,从拜仁的角度来看,那就更好了。
有趣的是,这些趋势在今天已经不完全相同。
自1996年开始实施的“三名外援规则”早已废除,而拜仁现在是一家财务实力雄厚的俱乐部,意味着他们几乎可以从欧洲的任何俱乐部购买球员。自2020年以来,只有从RB莱比锡引进的马塞尔·萨比策和达约特·乌帕梅卡诺被认为是从直接竞争对手那里签下的球员。
在此之前,拜仁于2019年从降级的斯图加特以3500万欧元签下本杰明·帕瓦尔、在2017和2018年从霍芬海姆分别以3300万欧元的价格签下尼克拉斯·聚勒、塞巴斯蒂安·鲁迪和桑德罗·瓦格纳,以及2017年以800万欧元签下的弗洛里安·格纳布里,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交易。事实上,自从2016年从多特蒙德签下马茨·胡梅尔斯之后,拜仁就没有完成过这样的交易——既对自己有利又对对手有害的交易。
在不同的时代,裘德·贝林厄姆、贾登·桑乔和埃尔林·哈兰德会从威斯特法伦体育场转会到安联球场。凯·哈弗茨可能会从勒沃库森南下,而约什科·格瓦尔迪奥尔、多米尼克·索博斯洛伊和丹尼·奥尔莫可能会从莱比锡签约。然而,他们都离开了德国,签约了国外的俱乐部。
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2010年,当明确梅苏特将离开云达不来梅时,拜仁有兴趣签下他。但他选择了皇家马德里。斯图加特的萨米·赫迪拉也是如此。
每个个案的情况各异,有的是由英超联赛的财力决定,有的是因为马德里和伦敦的吸引力,还有一些是因为相关球员不适合。
然而,更广泛的问题是,愿意在足球界崛起的人现在有许多选择可供选择,并且考虑到其培养具备速度、技术以及在过渡中有效发挥能力的适应型人才的声誉,德甲已经成为全球足球的购物商城,而不再是其最大俱乐部的专属领地。
拜仁不再是像维尔茨这样的球员的自然选择。考虑到超过九位数的要价,甚至不清楚他们是否能负担得起他。
但如果他们能够,并且如果他有一天找到通往慕尼黑的路,那么预计这一代人的争论将继续下去。
不是现在不行,是早在德国夺世界杯后,得足协进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之一就是出现了反拜仁联盟,不把自己家好球员卖给拜仁。至那以后,拜仁是整个欧洲豪门里引进本国联赛球员最少的豪门
其实勒沃库森的博尼法斯才是拜仁现在最需要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