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汉代,统治者就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来为国家选拔人才。
“举孝廉”就是通过察举制来考察人才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才的德行、能力等多个方面。其中,“孝顺父母”就是德行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
《明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之一,其中有一部分叫做《孝义传》,《孝义传》中记录的都是一些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
今天我们就通过《明史·孝义传》的内容来了解一下明代的孝义文化。
01 明代孝义文化背景首先,明朝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在这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孝顺就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让天下人具备孝顺的品质。只有一个个小家庭和谐安顺,整个国家才会更加稳定。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实行这样的基本国策呢?这还要从朱元璋的童年经历说起。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他童年时的经历非常凄惨。很小的时候,他就要为生存四处奔波,每天吃不饱、穿不暖,就更不要说赡养父母。
后来在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他的父母双双过世。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太过贫穷,朱元璋的父母过世时连下葬的棺椁都没有,只是草草地批了几件破衣服。
后来朱元璋在提及此事时悲恸到泪流不止,还写过一首感人至深的《思亲歌》。
不仅如此,他还在凤阳为父母修建了华丽的皇陵,同时也在泗州为祖父母修建了祖陵。此外,他还命人在京都修建太庙,在宫中奉先殿按时祭拜先祖。
朱元璋这一系列的做法给明朝子民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示范,宣扬了孝义思想,为孝义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他的这些行为也有利于在百姓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君王形象,更有利于明朝统治者维护自身的统治。
其次,明朝统治者本身也十分注重孝义教育,这一点也要从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十分注重教育,他认为治国离不开教化,而教化又要以学校为本。
因此,朱元璋大力发展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
在小学阶段,儿童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规》为主。这些书籍的文字都比较通俗简单,十分容易理解。
而且里面还包括一些简单易懂的故事,让儿童能够在故事中感受到教化,培养良好的品质。
到国学时,学生就要学习《四书》《五经》等典籍。除了国学之外还有郡学,郡学又叫做儒学,学习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到明朝中后期,官学逐渐衰落,属于私学的书院兴盛起来。这也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孝义文化在教育内容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对青少年起到的教化作用更加直接,影响也更深。
再次,明朝还会对百姓的孝义行为进行表彰。表彰的形式有旌表、予官等。旌表是国家对孝义行为的最高精神奖励,凡是被旌表的人都意味着无上的荣誉。
所以,民间出现了很多孝子。
一般来说,子代父死、累代同居都会受到国家的旌表。就这样,百姓争相做孝子,形成了良好的孝义文化。
予官就是给予官职,是一种实质性的奖励。不仅如此,孝义还是明代选官的重要标准。
除了给予关注外,政府还会给予一些物质奖励或是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这些措施都会提升老百姓争做孝子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
最后,明朝还将孝义写进法律,进一步对子女的行为进行规范。而且,明朝初期还将“不孝”列为“十恶”中的第七恶,惩罚十分严重。
02 《明史·孝义传》中的孝义文化前文已经提到过,《明史·孝义传》中记载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孝义事迹,这些故事包括万里寻亲、负古还乡等多种类型。
1、孝
孝的对象主要还是父母。因此,《明史·孝义传》中孝顺父母的故事还是非常多的。其中,赡养父母、侍奉生病父母、厚葬父母的故事较为常见。
赡养父母是每个人都应该尽到的责任,这些孝义故事中的孝子更是如此。他们会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提供最好的条件,哪怕他们本身的条件并不富裕。
而且,这些孝子不仅会孝顺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待后妈也十分孝顺。
有的后妈其实对他们并不好,但他们还是选择以德报怨,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对待后妈。
这些事情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胸怀。所以,这些孝义故事才会被记录下来,广为流传。
除了赡养父母外,孝子还会在父母生病时精心侍奉,亲力亲为。如果医生的治疗效果不好的话,孝子也会靠一些特别的方法来给父母治病。
比如一个叫李茂的孝子,他的母亲长了恶疮。李茂就每天用嘴给她吸脓血,晚上还会为母亲祈祷。
在《甄嬛传》中,甄嬛生病后安陵容曾割血为她治病,这在古代确实也是真实存在的方法。
有个叫沈德四的孝子祖母生病了,他就割下大腿的肉给祖母治病。没过多久祖父又生病了,他又割下自己的肝炖汤给祖父喝。
这种类似的事情不在少数,《明史·孝义传》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故事。现代人看到这些故事可能会觉得古人非常愚昧,这些都是封建迷信。
可是在当时,人们的确有这样的信仰,认为这样的行为才是大孝。
只是到了后来,有些人为了彰显自己的孝义行为做出越发过激的事情。所以朝廷明令禁止此事,只不过最后还是没能控制住。
除此之外,在父母遇到不测或是危险时孝子也应该竭尽所能去保护父母,有的时候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孝义行为会获得朝廷的旌奖,有的还会得到朝廷的提拔。
此外,父母如果被人杀害,孩子也应该尽自己所能为父母报仇。还有一部分故事和负骨还乡、万里寻亲、安葬父母有关。
总之,孩子如果能为父母的事情不遗余力就会得到社会的赞扬,这种精神在当时也是被大力提倡的。
2、义
孝义故事除了和孝顺父母有关之外,还和兄弟有很大关系。《明史·孝义传》中还有很多悌于兄弟的故事。
在《孟子》中,就经常将“孝”和“悌”连在一起使用。
“悌”是从“弟”字衍生而来,是兄弟的意思。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长兄如父,顺从兄长也是一种孝,也是一种义。
这种思想不仅涉及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观念,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那么兄弟之间的孝义还包括哪些呢?
第一点,兄弟之间不能争夺家产。第二点,无论是兄弟哪一方受到委屈或是冤屈,其他兄弟都应该站出来替其受过。
第三点,当兄弟在外面无法回家时,其他兄弟应该不辞辛苦主动寻找。
除了对兄弟的义气之外,义还包括义行善举。《明史·孝义传》中记载的义行善举无非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第二种是主动出钱赈济灾民,第三种是奴仆对主人的忠诚。
03 明代孝义文化的特点首先,明代孝义文化具有哲学化、封建化的特点。虽然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孝义文化的宣传,但是其目的仍是在于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
而且,程朱理学在当时也被奉为官方经典哲学。
明代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们服从自己的统治,遵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从这里开始,“孝”不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孝顺行为,而是带有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也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和武器。
其次,明代孝义文化在前期曾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明朝提倡人应该遵守“三纲五常”,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懂得伦理道德。
可是西方的思想和中国完全相反,他们认为人应该脱离家庭。
因此,中西方文化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强烈的碰撞。虽然绝大多数中国人仍然无法理解西方人的思想,但是西方的这些民主、自由的思想还是对中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些本土思想家也针对儒家思想提出了一些反驳。
但是在明代后期,统治者有意识地开始加强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宣传,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西方思想对自己统治的威胁。
总之,虽然明代孝义文化曾经受到过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没有打破传统的孝义伦理思想。
最后,明代的孝义文化存在愚昧、极端的一面。上文我们已经提到过,明代经常会发生一些过激的孝义行为。
这些孝子其实本身并不想这么做,但是有的是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有的则是为了孝行给自己带来的荣誉和利益。
因此,孝行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味道,后来变得越发畸形起来。有的人除了割肉、割肝,还会杀掉自己的孩子。
这些令人发指的行为竟然是出于所谓的“孝顺”,听上去实在是太讽刺了。
总而言之,中西方思想本身就存在很多差异。无论是西方的民主自由,还是中国的回归家庭,都存在一定的道理。
孝顺本来也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践行。
但是,孝顺从来都不是愚孝,孝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我们应该注意还原孝顺最原始的含义,做一个纯粹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