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终南山的怀抱中,长安唐村像是被岁月珍藏的一页诗笺,每一寸土地都氤氲着历史的墨香。冬日暖阳洒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画面。远处山峦起伏,似是大地的脊梁,又像是历史的守望者,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田野里,麦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村庄错落有致,青瓦土墙在枯树的掩映下,显得古朴而宁静。
作为长安唐诗之旅发起人,我和王渊平先生一同站在这片土地上,心中感慨万千。我们两个人曾多次踏上这片土地,一次次的考察,只为了一个梦想——让唐诗回归故乡,让唐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唐诗之村。这里,不应只是一个普通的民俗风景美食村,而应是唐诗的灵魂栖息地。我们期待着,每一个小院子都能成为一扇通往唐代诗人世界的窗,在那里,人们可以走进诗人的生平事迹,触摸到他们炽热的灵魂,感受到唐诗穿越千年的力量。

此次应邀参加杜甫诞辰1313周年纪念活动,就这般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而杜甫,无疑是这明珠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他的一生,如同一首波澜壮阔却又充满苦难的史诗。59年的时光,饱经战乱,颠沛流离,从长安的繁华街头,到蜀地的茅屋草堂,再到湘江上的漂泊孤舟,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始终心系苍生,胸怀天下。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希望,留下了1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成为了记录历史的“诗史”。
“千年一城韵,半部《全唐诗》”,长安,这座古老的唐诗之城,承载着唐诗的辉煌。它曾是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汇聚于此。李白、杜甫、王维等众多著名诗人,在长安的大街小巷、宫阙楼阁间,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长安的每一处角落,都充盈着诗的气息,它在唐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在杜甫诞辰1313周年之际,在这片他曾经生活、创作的土地上举办这样一场纪念活动,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对杜甫的缅怀,更是对唐诗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活动现场,来自各地的诗词爱好者们汇聚一堂,曾和我一起成立唐诗与杜甫文化研究会并担任秘书长的刘铜瑞中午早早来到了现场,还看到了翠微山李白诗院创办人汪德明先生,王维终南诗歌艺术馆馆长郝蔚女士,传统文化传播者韩歌子,分身无术的杜甫文化艺术馆馆长薛勇,我的朋友、青年文化学者刘勇通过微信发过来了自己的感受:野老忧天下,诗心寄九州。乱离怜百姓,漂泊叹孤舟。草木含悲色,山河入壮愁。千秋留浩气,遗韵满江流。

活动现场,数百人相聚一堂共同沉浸在这场诗的盛宴中。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刘炜评感慨地说:“我们不仅是向一颗苦难而伟大的灵魂致敬,更是在感触中华诗脉生生不息的元气和暖意融融的温度。”的确,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的忧虑的真实写照。每一首诗,都蕴含着他的情感与思想,穿越千年,依然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深情地说:“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长期活跃在三秦大地上,更活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在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都似乎还留存着杜甫的足迹。他曾在这里眺望终南山,他曾在长安的街头目睹百姓的疾苦,他曾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呐喊。他的诗歌,早已融入这片土地,成为三秦大地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然而,在这场活动中,也有着些许遗憾。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薛平先生,2020年以个人之力创建了长安杜曲杜甫文化艺术馆,本应由他谈谈杜甫对杜曲的故乡情怀。但命运无常,母亲的突然去世,让他无法前来参加,这成为了此次活动的一大憾事。杜曲,那片杜甫曾经生活过的土地,承载着他的记忆和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他的诗歌中,也常常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那一份对故乡的深情,穿越千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诗词书画家魏新河从杜甫和长安的乡情讲起,追溯了这位苦难而伟大的诗人的一生。他的讲述,仿佛将大家带入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让人看到了杜甫在战乱中漂泊的身影,感受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长安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陈熙熙则从杜甫律诗的创新性讲起,谈及了这位伟大诗人在诗歌上的杰出贡献。杜甫的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却又不拘泥于形式,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为唐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钟锦则认为:“如果仅仅把他当作一个诗人,那就轻视了杜甫。永远不要忽视他诗作中文明的时代感和文明的责任感。”杜甫的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时代的记录和对社会的担当。他的诗中,有着对战争的批判,对人民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他用诗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时代风貌,也展现了一个文人的良知和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许晓春指出杜甫对世人的悲悯之心,他不附逆的精神以及他对诗歌技巧的锤炼,格律的完善,都值得称道。杜甫一生,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始终保持着对世人的悲悯之心,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

西安诗词学会会长毛艳飞表示,纪念杜甫不仅是对一位伟大诗人的缅怀,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杜甫的诗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情感和价值观。通过纪念杜甫,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中,朗诵表演艺术家凌江朗诵了杜甫脍炙人口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感染力,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秋风怒号的夜晚,看到了杜甫在破旧的茅屋中,为秋风所苦,却依然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那一声声呐喊,震撼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了杜甫那伟大的胸怀和无私的精神。
而长安本原古诗词吟唱团团长杨洁和西安外事学院教师刘万宇合作的《关山月》,则唱出了李白和杜甫唐诗“双子星”的深厚情谊。在悠扬的笛声和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李白和杜甫在长安的街头相遇,他们把酒言欢,畅谈诗歌,相互欣赏,相互鼓励。他们的诗歌,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同样闪耀着唐诗的光芒,他们的情谊,也成为了唐诗史上的一段佳话。

在纪念活动中,李浩教授介绍,西安正在充分挖掘唐诗文化资源,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唐诗之都”文化品牌。长安唐村,作为唐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期待着,唐村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唐诗之村,让更多的人在这里感受到唐诗的魅力,让唐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终南山下,诗韵长歌。杜甫的诗歌,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激励着子子孙孙不断追求真、善、美。
会议结束后,我与王渊平先生在暮色笼罩的唐村漫步。抬眼望去,终南山下田园农舍一派祥和。此时,莎士比亚的那句“忧思分割着时季,扰乱安息,把夜间变为早晨,正午变为黑夜” ,突然在我心间浮现。
回首思量,杜甫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为人民发声的反思的精神。在那个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时代,能有几人如杜甫这般,坚守本心,以笔为刃,剖析社会,为苍生发声?又有多少人能真正铭记杜甫,铭记他那些饱含深情与忧患的诗篇,铭记他那心怀天下的崇高精神?
杜甫是时代的镜子,既照出了人们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也照出了那个特殊时期万里江山下隐藏的悲伤和苦痛。在他的心中,即使自己的艰难困苦痛彻心扉,但与天下人相比,也可以淡然略过。于他而言,天下人的艰难困苦才是真的艰难困苦。他有着一份文人儒士的高贵尊严和高尚情操。家国天下、苍生黎民始终牵绊着他,他用一生的精力,满腔的心血,关注民生疾苦,书写世间离乱。

杜甫的诗不仅能当作文学,也可以当一部史书来研读。他所写的不仅是安史之乱的苦难,也是对苦难的斗争。他的诗,使苦难中人民的昂扬斗争被激起。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杜甫这样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每逢危难之势,都能以最深刻的内容,揭示最直观的问题。如果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出世者,是历代文学作品中一位缥缈的仙人。那么杜甫则是我国古代传统儒家核心思想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圣人。他改变不了历史,但他记录了历史,他把自己融入了历史,注入了伟大的民族符号。他给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平和却忠诚的文人气概。又正因为这种稳重的性格与他理性乐观对应,造就了诗坛的伟大精神领袖——诗圣杜甫。

如今,唐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能否让它摆脱被遗忘的困境,重新焕发出夺目而绚烂的光彩,让更多人领略到其穿越千年的独特魅力呢?

作者:王浩若,字新民,号长安游子。文化学者,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参政议政智库特聘专家,长安唐诗之旅课题组副组长,系列唐诗文化艺术馆纪念馆发起人,唐诗与杜甫研究会副会长,曾在东海舰队服过役,在电子研究所任过工程师,在京北漂,在欧洲做过“倒爷”,现从事唐诗文化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