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朋友会发现一个比较异常的数据,那就是中证系红利类指数的股息率普遍在上个月27日收盘更新数据后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跳涨,躺师傅日常追踪的几只红利指数数据如下:

上个月27日其实几只红利指数都出现了不小的上涨,按理说股息率数据会随着价格的上涨越来越低,但是27日收盘后中证指数公司公布的股息率数据却是上涨的,这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1月份有不少成分股(主要是国有大行)首次实施了中期分红,例如四大行:
工商银行,1月7日每份分红0.1434元;
建设银行,1月10日每份分红0.197元;
农业银行,1月8日每份分红0.1164元;
中国银行,1月23日每份分红0.1208元;
因为是首次实施中期分红,所这类股票的实时股息率数据都被大幅高估了,因为股息率计算一般是以过去12个月的分红金额作为计算基数的,例如工商银行23年的每股分红为0.3064元(2024/07/16),当前价格是6.69元,正常情况下股息率=0.3064/6.69=4.58%,但是如果算上中期分红,则其股息率则大幅提升至(0.3064=0.1434)/6.69=6.73%,而中证指数公司每月末都会更新成分股过去12个月的分红数据,所以这几只红利指数股息率出现跳涨也就不奇怪了。
我这么推测其实也有两个佐证:
一是“含银量”较高的红利指数和红利低波指数的股息率上升水平要大幅高于“含银量”较低的中证红利和红利低波100指数,这四只指数“含银量”数据如下:
红利指数:29.22%;
中证红利:22.36%;
红利低波:47.29%;
红利低波100:21.06%。
二是这几只红利指数1月份包含分红复投在内的全收益指数表现要显著好于不含分红的价格指数:

这次中期分红导致的指数股息率高估可能要一直持续到这批成分股下一次年度分红后中证指数公司更新数据为止,在此之前,保守起见大家对于红利类指数的股息率数据最好打一个折扣。
PS:现在政策是鼓励上市公司增加分红频率的,所以未来几年红利指数的股息率可能都会存在略微高估的情况。
-------------------华丽的分割线-------------------

(注:由于部分样本盈利衰退可能导致分红下降&部分样本首次实行中期分红导致股息率虚高,保守起见红利类指数的股息率数据最好按八折处理,对于股息税较高的港红利指数,最好是在八折的基础上再打些折扣,保守些总不会错的。)
整体来看,当前A股市场估值处于正常偏低的位置,大约是低估的上沿或者正常的下沿,不过由于市场无风险利率较低,当前A股相对债券的投资价值还是不错的。
从防御型投资者的眼光来看,考虑到当前市场呈现出的状态是“中低估值”+“低利率”,资产配置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权益资产权重,比如65%权益+35%债权的组合。权益资产可以考虑各种0.20%费率的分红型红利类ETF或者大盘宽基ETF,债权资产的话可以考虑0~3年期的利率债ETF。
目前个人长期投资组合还是满仓状态,持仓主要以红利类ETF和大型收息股为主,年内收益-3.44%,大幅落后沪深300全收益指数的-0.85%......
PS:表格数据做了些美化和增减,是不是看上去心情就好多了呢?
风险提示:
本文所提到的观点和数据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