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晓白龙桥,源自涪陵本土作家李世权先生所著的《石刻涪州》一书,受先生影响,我曾立志把书中所述古桥全部拍摄成视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计划一直搁浅;
第二次听说白龙桥,是拜访涪陵区蔺市镇周万福先生,老先生说起白龙桥,谈锋甚健,苦于不会驾车,寻访白龙桥的计划再次未能落实。
国庆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淅淅沥沥的秋雨终于告一段落,头晚思虑再三,终于鼓起勇气,收拾好装备,五点半就从床上爬起,六点四十坐上了开往惠民方向的客车,此行的目的,本是为涪陵全域旅游拍摄一些素材,车上手机搜索目的地,居然发现白龙桥就在附近,一路打听,终于在涪陵区马武镇惠民社区郭大叔的帮助下,坐着他的农用三轮车,圆了萦绕心间多年的梦。
从惠民社区出发,沿着惠民通往五马的公路,在板桥村白龙桥水库左拐,进入一条未浇筑水泥的土路,农用车电力不足,只好改烧汽油,随着油门逐渐加大,三轮车一路嘶吼,顺路颠簸十余分钟,终于看到白龙桥电站拦洪坝。
停车俯瞰,大坝底部十余米处的这座桥梁,估计就是白龙桥了,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取下设备,推进一看,果不其然,历经多年风雨,龙头龙尾俱在,三条白龙龙头朝上拦水坝,拦水坝下碎石满川,足见当年山洪之汹涌,村民过河之艰辛。
白龙桥桥体由十块石板组成,由于未带卷尺,只能目测,以成年人正常步伐两步一米计量,每块石板长约一米五,宽约一米,石板的厚度却厚约50厘米,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在这偏僻的谷底,得耗费多大的工作量,世权先生在其著作中曾附有一图,上曰:前有三是石匠,癸心修桥来过江。品读再三、浮想联翩,或许此桥曾历经三代石匠,齐心协力才完成;又或许,为了修建这一旷世工程,三代石匠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化身为三条白龙,誓与古桥共存亡,降妖伏魔保平安.....
根据世权先生所查阅的史料,如今我们只能知晓这座古桥修建于明代,距今有多少年历史,概莫能知,在周边村民的讲述中,古桥两侧原有两通石碑、桥体还有栏杆,可惜都已被毁,不复存在,叹哉惜哉,如能保存至今,定能破解诸多谜团。
从白龙桥顺流而下50米左右,是一百丈悬崖,山间来泉与白龙桥水库泄洪之水喷薄而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瀑布后有一类似花果山的水帘洞,据说是白龙的藏身之处,遥想多年,三世石匠修桥成功,或许就是在此由白龙驼往天庭,羽化而成仙。可惜现在是枯水时节,加之时间仓促,未能前往探听虚实,只能留待下次再探端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