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夏天,新疆的阳光格外炙热。我叫刘建军,那年刚满20岁,是一名汽车兵。盛夏的果香甜得发腻,却掩盖不住空气中一丝莫名的紧张。因为一项重要任务,即将打破这片宁静。
这趟任务,注定成为我军旅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充满了未知的挑战,更让我对“团结”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任务,竟让我如此难忘?任务中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连长王建国宣布了这次任务:穿越茫茫草原,运送物资到边防部队。我被任命为班长,肩上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感到一丝压力。出发那天,父母特意从老家赶来送行。父亲不善言辞,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将母亲做的厚袜子递给我,嘱咐我路上小心。我强忍着泪水,向父母保证平安归来。
十几辆大卡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地驶入草原。草原的景色壮丽,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但我的内心却始终笼罩着一层不安。路途中,我们遇到一群牧民。通过老张的翻译,我们得知草原上出现了一群凶猛的狼,已经袭击了多个牧场。
这个消息无疑给我们蒙上了一层阴影。当天晚上,我召集大家开会,强调了狼群的威胁,并加强了警戒。夜里,远处的狼嚎声让人毛骨悚然,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第二天,草原上突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我们被迫停下等待。年轻的战士小王担忧地问我:“班长,你说咱们能顺利完成任务吗?”我安慰他,但其实内心也没底。
雨停后,我们继续前进。远处,一群骑马的人朝我们奔来。我们提高警惕,做好防御准备。走近后才发现,他们是来帮忙的藏族牧民。领头的仓决是当地牧场的场长,他说要护送我们一程。他们的出现,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恐惧。
在仓决的帮助下,我们的行程安全了许多。他教我们如何防狼,还给我们讲述了许多草原上的故事,包括狼群的习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我开始意识到,狼群的出现并非偶然,也并非完全是坏事。
第三天晚上,狼群的袭击还是来了。凄厉的狼嚎划破夜空,狼群从四面八方包围了营地。我们背靠车辆,组成防御圈,与狼群展开激烈的搏斗。就在我们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仓决带着一群骑着摩托车的牧民赶来支援,他们挥舞着火把,呐喊着冲向狼群,最终将狼群击退。
原来,仓决一直在附近暗中保护我们。他的义举让我深受感动,在这片陌生的草原上,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真情。第二天,仓决和他的伙伴们继续护送我们。分别时,他送给我一件羊皮坎肩,作为草原的馈赠。
任务完成后,我们顺利返回。连长王建国在总结会上表扬了我的表现,并告诉我,选择我去执行这个任务是因为我的父亲是牧民出身,他相信我对草原有特殊的感情。
我这才想起父亲曾给我讲过的许多草原故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原来,我对草原的亲切感源于我的童年记忆。退伍后,我回到家乡,将羊皮坎肩送给父亲。父亲抚摸着坎肩,眼神中充满了对草原的眷恋。
我经常给村里的孩子们讲述我的军旅生涯,尤其是那次草原之行,激发了他们对军旅生活的向往。多年后,我再次踏上那片草原,与仓决重逢。我们一起回忆往事,畅谈草原的变化。
分别时,我将羊皮坎肩还给仓决,但他却坚持让我保留。他说,这件坎肩是连接我和草原的纽带。我再次穿上这件坎肩,感受着它的温暖,思绪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那次草原之行,不仅让我体会到了军民鱼水情,更让我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那么,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