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36岁之前顺风顺水,平步青云。在老帅张作霖的拉扯下,从东北讲堂的一个学兵,而为营长、旅长、军团长、空军司令。张作霖被炸后,又东三省保安总司令、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命运捉弄人。张学良在36岁之后,政治生命戛然而止。
1936年12月12日,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此后,被蒋介石长期软禁,先后囚于浙、赣、湘、黔、台等地。
其实张学良心里清楚,几次坐失获得自由机会:
一、张学良通过电报和信件,要求杨虎城放过被羁押国民党军政要员和数百架飞机,失去一大筹码

1936年12月28日,张学良通过发电报,闫宝航带信杨虎城。要求杨虎城放过被羁押的包括陈诚、卫立煌、朱绍良、陈调元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和500架飞机及数百名飞行员。
当然这是蒋介石所要求的。
在杨虎城将这些军政大员和500架飞机送回南京之后,西安方面自然失去了进行谈判和人员交换的筹码。
张学良与杨虎城,轻易交出谈判筹码,自己跳上了砧板。使蒋介石再无后顾之忧,变得无所顾忌。
二、少壮派制造“二二”事件,毁了东北军,使张学良再无讨价还价的本钱。


东北军少壮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1937年2月2日,东北军主战少壮派,以张学良的副官苗剑秋、卫队营长孙铭九及政治处少将处长应德田为首,杀害主和派67军军长王以哲、西北剿总参谋处长徐方、交通处长蒋斌以及副处长宋学礼等人。
事件发生后,少壮派既没有得到群体响应 ,也没有夺得东北军的指挥权。反被东北军追杀。元老派从潼关前线调部队回西安讨伐少壮派,内乱开始,中央军乘机进入,蒋介石通过瓦解分化,坐收渔翁之利,东北军进入万劫不复之境地。
后来有人采访,张学良说:“应德田是个驴,苗剑秋是个疯子,孙铭九是个孩子,什么事都不懂,那些少壮派就是乱来”。
事件使东北军解体,三位一体不复存在,使张学良再无讨价还价的本钱。
三、雪窦山东北空军官兵密谋武力营救张学良,被张学良叫停

1937年1月,张学良被押往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
孙铭九与于学忠商讨营救方案后,命行动队李中华前往雪窦山侦查,乔装山民,搞清看押张学良居住地点,及兵力部署。于学忠命行动队将武器弹药运往雪窦山集结地点。
由东北空军官兵负责解决机场守卫,待救出张学良后,将其护送杭州笕桥机场,然后由冯克昌驾驶飞机将张学良送往香港。这一行动存在实现的可能,只是在最后时刻被张学良本人叫停。
应该是张学良顾虑影响抗日大局,造成新的流血牺牲。
四、卢汉云南起义放走张群,周恩来计划人质交换设想破灭
1949年12月,卢汉准备云南起义的紧要时刻,时任南京政府重庆“绥靖”公署主任的张群奉蒋介石之命,飞抵昆明督军。
卢汉与张群关系非同一般,官场上相互帮衬;
张群又于蒋介石的关系深厚,结为异姓兄弟。1947年任行政院长。1948年改任总统府资政,南京政府元老,鞍前马后为蒋介石效力,实为国府红人。
卢汉起义欲扣留的人中包括张群、第8军军长李弥、第26军军长余程万等国民党高级军政官员。唯有张群分量足,与蒋介石关系最为密切,能够打动蒋介石。
周恩来也有设想,用张群交换张学良,成功的概率极大。
只是计划没有变化快,卢汉念及友情,一念之差,决定放走张群。
而且事先未请示我党,在我地下党得知卢汉要放走张群消息后,为时已晚。11日上午,张群已从巫家坝机场飞往香港。
五、蒋介石曾对张学良开出释放的三个条件,被张学良拒绝

据信,1946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开出对张学良解除管束的三个条件:
第一、承认西安事变,是误入歧途,被人利用,上了共产党的当;
第二、交还“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给张学良发的那封“攘外必先安内”所谓的不抵抗的电报,并予以澄清。
第三、获得自由后必须离开中国。以上这些都被张学良一一拒绝。
至此,张学良失去又一次被释放的机会。
在蒋介石看来,从西安事变的角度看,两个人都该杀。
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后对张学良怀有很深的敌意,认为张学良扣留他,损害了他的权威和面子,更坏了他的大事,他给共产党红军创造了条件。
1937年卢沟桥事件,日本人的疯狂侵略,给中国抗战统一战线创造了机会。
西安事变给红军创造了绝处逢生的机会。当时蒋介石已经准备好第六次围剿。红军西路军打通国际通道失败,损失惨重,而在陕甘一带,别说军事补给,吃饭都成问题。
因此蒋介石认为缴匪成功,指日可待。
蒋介石不放心张学良,担心的是放虎归山,直到在他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东北军虽然解体,但是人心还在,这茬人还在。即使退到台湾岛,也还有万福麟等东北军的身影。
他特别担心的是,张学良会同红军搞到一起。
因为西安事变之前,张学良就曾资助红军。送给红军枪支弹药、法币、银洋,中央红军曾向张学良借款达60万元之巨,以渡过寒冬,黄河以西六万红军每日所需大量粮食,包括棉衣。
此外,还出资送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到苏联留学。
不杀张学良,也有因为负面影响太大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