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黄褐斑的关键在于补气血,这个观念一定要清楚!

谭王页的笔记 2024-04-24 22:16:42

面部色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增加而形成的一种常见面部呈褐色或黑色素沉着性的皮肤疾病,多发于面颊和前额部位,日晒后症状加重,其中常见的面部色斑包括雀斑、黄褐斑和老年斑。

黄褐斑,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可见颜面出现淡褐色皮肤色素改变,多对称分布于眼周附近、颧部、颊部、额部等位置,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表面光滑,无脱屑,无痛痒。

老年斑,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抗氧化能力降低,颜面、手背、胳膊等皮肤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斑块,是人衰老的征象之一。

诱发面部色素沉着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环境中的日光、性激素水平变化、精神因素、外伤后炎症刺激、一些劣质化妆品、药品、化学物质等各种刺激都容易促使或加深斑的形成。

中医认为,斑的形成与先天禀赋素弱、肾水不足及人体气血失和关系密切。禀赋素弱、肾水不足,不能上荣于面,虚火滞血而为斑;或素禀血热内滞之体,触犯风邪,血热及风邪相搏阻于孙络,不能荣润肌肤,则生斑;肝郁气结、脾失健运、血行不畅、气血失和,日久形成瘀滞而生斑。

说到补气血的中成药,中医有很多,在以往的文章里,我们也陆陆续续介绍过一些,今天介绍的这个中成药,名字叫十珍香附丸。由香附(醋炒)、当归、白芍(炒)、熟地黄、川芎、炙黄芪、党参、白术(麸炒)、艾叶(炭)、炙甘草组成。

既然要补血,少不了用到四物汤,四物汤是补血、养血的经典方,因为包含了四味药,所以叫四物汤,这四味药分别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每一味中药都有它的独特之处,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补血、养血的工作。

黄芪可以补气,如果只专注于补而不疏通,很容易造成壅滞,所以配上理气、行气的香附、陈皮,砂仁也具有行气的功效,三味药让气机顺畅运行,通补结合是中医贯用的思路,这样既补了气,又不壅滞,对于人体而言是非常好的。

白术、党参、甘草主要作用于脾胃,脾胃生化营养,营养物质可以转化成气血,所以脾胃运化地好,气血才能充盈,白术、茯苓、甘草通过补脾胃,间接的补气血。

《本草纲目》曰:“香附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肘肿腹胀,脚气,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

香附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的功效。醋炒可以增强其疏肝止痛的作用,使其更好地调和气机,缓解因气滞引起的症状。

炒炭是个技术活,既要炒得到位,又不能炒过,那么,为什么要把中药炒成炭?

炒炭可以止血,同时中药固有的性能功效也会得到保留,只是没那么强了。比如艾叶炭既能止血,又能温经散寒,又能活血通络。

《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疗外治方法中的一种。

艾灸取穴:四白、迎香、肝俞、脾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褐斑局部。用法:使用艾条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每次选5-6穴,15-30min次,每天1次,15次1个疗程。

方义:褐斑局部及临近穴位有疏通气血,活血化瘀及除斑作用;肝俞疏肝解郁,理气化滞;脾俞、肾俞调补脾肾,清热除湿;气海益气补肾,调理冲任;足三里健脾益气生血;三阴交调补三阴经,行气活血;太溪滋肾清虚火调冲任。

注意事项:

行灸时须注意病人保持舒适体位,以免病人自行移动时,艾灰脱落或艾柱倾倒而发生烫伤或烧坏衣被。

使用艾条灸,一定要注意燃点的距离。太近则易烫伤,太远则疗效不佳;应随时询问病人温热感,并观察局部潮红程度。行艾柱灸更应认真守护和观察,以免发生烫伤。

灸后如起小水泡,一般无需处理,任其自愈;如遇有较大水泡,应先消毒后用无菌针头刺破,放掉水液,涂上龙胆紫或金万红软膏即可。

艾条灸毕,应将剩余的艾条套入玻璃试管或将其浸入水中彻底熄灭,这样能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

艾灸毕应为病人盖好衣被,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凡颜面、五官区域、大血管、粘膜处及热症;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症,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咳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疔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

灸后如发觉身体不适,如身热感、头昏、烦躁等,可适当活动身体,饮少量温开水或针刺合谷、后溪等穴位,症状能迅速缓解。

实践证明,灸法用于长寿保健是简便而又切实可行的,实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一种良方。

以上就是谭老师在针对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本草纲目说——家有儿女,懂点本草,如果您觉得本内容对您有帮助,欢迎关注,及点赞转发。

点击左下方“分享”按钮,分享给你的家人、好友,和有需要的人,让大家都健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