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茂“通三川”比张仪晚十年,为何后来者能功?其间差了一楚国

欲云谈史论今 2022-02-20 16:20:04

五国伐秦大败后,先后与秦议和。见山东之国合纵已难成气候,原本在魏国卧底的张仪又回到了秦国。秦惠王极为高兴,免去了担任相国才一年的乐池,又重新启用张仪为相。

安全回归秦国,更关键的是秦王对自己的宠幸依旧,这让张仪更加意满心足。不过,才回秦国一年,他就将面临一次巨大的挑战。

公元前316年,秦国西南传来一条消息,苴人遭受蜀国攻击,前来秦国求救。

蜀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是夏商时期就已存在的一个古国。武王伐纣时,蜀人作为周人同盟,还参与了周人第一次东征。周王室衰落之际,蜀人率先称王。后来,蜀王将其弟封在汉中,号称苴侯,居住在葭萌(今四川广元市昭化镇)。不想,受封后的苴侯,却与四川盆地内的另一大国——巴国来往异常密切。

巴国同样是历史悠久的古国,在夏商时代就已建国。巴人原本生活在南阳盆地的襄阳一带,在春秋早期就已十分强大。楚国崛起之初,巴人与楚就时而结盟、时而反目成仇。漫长的春秋时期,楚人先后征服吞并了无数国家,却始终未能征服巴人。春秋中期时,巴人曾协助楚庄王,灭了庸国。或许正是这一功劳,巴人获得了庸国在四川盆地内的部分领土。公元前477年,巴、楚反目,巴人突然伐楚,却被楚惠王派兵击败。从此,巴国被迫退出汉水流域,转而向长江上游扩张。长期受楚压制的巴人,在四川盆地内却鲜有敌手,逐渐占领了四川盆地的东部,与蜀国长期对峙。进入战国后,七雄陆续称王,巴人也毫不犹豫地称王,与蜀国成为生死对头。

正因如此,受封后的苴侯却亲近巴国,自然令蜀王大为震怒,立即派兵讨伐。力不能敌的苴侯被迫逃到了巴国,并随后向秦国求援。

秦国虽然在汉中已有一席之地,可秦通往巴、蜀二国的道路,还是“山高水远坑深”,大军难以通行。为了一个小小的苴侯而劳师远征巴蜀,是否值得?收到苴侯的求救信后,秦惠王一时间也难以抉择,便召集群臣前来讨论此事。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首先站出来发话的人,竟是司马错。司马错,并非秦国司马,而是姓司马名错的大夫。司马氏之祖,是周宣王时期的大将程伯休父。后来王室衰微,司马氏迁徙到了晋国。然而,晋襄公死后,因为赵盾前后矛盾的立君一事引发卿族内乱,司马氏跟随士会逃入了秦国。司马错,就是奔秦的司马氏后裔。入秦三百余年来,司马氏始终默默无闻。这次司马错突然发声,算是司马氏家族再次步入了历史舞台。

司马错的主张,是希望秦国伐蜀。不过,这却遭到了相国张仪的强烈反对:“不如伐韩。”

听了两人主张,秦惠王不动声色,平静地说:“请你们都说说理由,让我听听。”

张仪刚从魏国回来不久,对山东局势了然于胸,便胸有成竹地侃侃而谈:“如今我们亲魏善楚,直接出兵三川,阻塞轘(huán)辕山(今河南巩义市西南)、缑(gōu)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两大关口,直逼屯留之道(今山西屯留境内的太行山羊肠坂道)。然后,让魏国阻断南阳(黄河北岸、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地域),楚国兵临南郑(即韩国都城),秦军则攻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西),一直攻打到西周与东周之郊,以声讨周王的罪孽,顺势再侵占楚、魏之地。周王室自知无人能救,必然会献出九鼎宝器。占有九鼎后,根据天下地图和户籍,就可以挟天子来号令天下,天下人莫敢不听令,这是帝王的功业啊!如今来求救的蜀国,不过是西南偏僻小国,又是戎狄异族。我们去攻打它们,劳民伤财却不足以成名,占有其地不足以盈利。下臣听说:‘争名的人要到朝廷中去,争利的人要到市场上去。’三川、周室,就好比是天下的朝廷与集市。大王您不去这里争夺,反而要远赴戎狄偏僻之地,这就远离帝王大业了!”

张仪回秦前,五国伐秦刚刚遭遇惨败。三晋军队在修鱼(今河南原阳)大败于秦军,被斩首八万二千,韩军主将都成了秦国俘虏。这之后,参与伐秦的五国纷纷主动与秦议和,而损兵折将严重的韩国更是成了惊弓之鸟。此时伐韩,在楚、魏协助下,就可“通三川、窥周室”,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可为统一天下的帝王之业打下坚实基础!

张仪的构想确实宏伟,因为他长期呆在山东,早已看透了山东六国的衰微。尤其在五国合纵伐秦遭遇战略性大挫败之际,秦国“通三川、窥周室”构想的前景就显得更加诱人。

然而,司马错却对张仪此说浇了一盆冷水:“不是这样。下臣听说,想要富裕,务必要扩大土地;想要强盛,务必先富裕其民;想要天下称王,务必要广施德政。这三个条件齐备后,王道自然而兴。现在大王的土地狭小,百姓贫穷,所以下臣希望您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

说到这,司马错抬头看了看秦惠王,见他神色依然正常,才继续说:“蜀国是西南的偏僻小国,又是戎狄异族,却有着桀纣的暴乱之行。秦军前去攻打,就好比豺狼追逐群羊一样轻松。取其地足以扩张国土,得其财足以让百姓富足,出兵不劳民伤财它们就已臣服了。所以,攻拔一国天下人不以为是残暴,占有西蜀的全部财富诸侯也不认为是贪婪。这样,我们出兵一次,却名实两得,又有匡乱镇暴的好名声!”

巴蜀之地在当时人眼中,与戎狄毫无分别。然而,巴蜀与戎狄的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它们与中原文明一样同属农耕文明,而不像戎狄部落往往是以游牧业为生。吞并巴蜀,并不会为秦国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后世称巴蜀为天府之国,足证四川盆地物产的丰饶。占据“天府之国”,对秦国来说,当然能大大增强自身的实力。

接下来,司马错又开始分析伐韩的弊端:“现在伐韩后再劫持天子,这可是恶名啊,未必对秦有利。有了不义的名声,去攻打天下都不愿去攻打的国家,这就非常危险了!下臣请阐明其中道理:周王室,是天下的宗主,齐、韩二国又是周王室的盟友。周王室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三川,两国将必然通力合作,联合齐、赵二国,并向魏、楚求援。如果周王室将九鼎送给楚国,韩国将三川交给魏国,大王也无力阻止。这样一来,天下大势就危险了。这就是攻打韩国不如攻打蜀国的原因!”

当前形势下,秦国与魏、楚二国的友好并不稳固,两国不可能完全听命于秦国,共同助秦伐韩。贸然去攻打韩国,不但难以达到预想目标,反而极为可能促成山东六国再一次合纵。如果如此,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听司马错说到这里,秦惠王顿时下定了决心,高兴地说道:“很好!我听从您的意见!”

不过,秦国伐蜀的决心虽然已定,可蜀地山路崎岖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大难题。此时,相国张仪又献出了智伯伐仇由之计,先派人去与蜀国交好,声称要送金牛与美女给蜀王。为迎接来自秦国的礼物,蜀王派出五万劳力修筑了褒斜栈道、修通了多处山谷之路。(《战国策集注会考·秦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篇注二)眼见道路开通,秦兵立马大举出兵伐蜀,十个月内就全面攻占了蜀国。从此蜀王被贬称为侯,秦惠王还派出大夫陈庄担任相国,以监视蜀国动向。

司马错与张仪这场辩论,是秦国全面东扩前一次最为重要的战略性争论。后世人们都公认,司马错看准了当时东周局势,促使秦国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抉择。然而,张仪的伐韩动议难道就真的不可行吗?

仅仅十年后,秦武王就重用甘茂主导伐韩,完美实现了张仪当年“通三川,窥周室”的构想。为何十年前秦国伐韩不可取,十年后伐韩却能获得成功?甘茂的成功,是否意味着张仪当年的伐韩构想也并非完全不可行?

全面占领蜀国后不久,秦军又顺势吞并了巴国,不但全面占领了富饶的巴蜀天府之国,还在地理上对长江、汉江中游的楚国拥有了天然优势。公元前313年,张仪南访楚国,以商於之地成功诱骗楚怀王断绝了与齐国的交往。之后,秦军就凭借巴蜀之地的地理优势,在汉水之北大败楚军,斩首八万,完全占领了汉中,令楚国元气大伤。随后,秦军又在蓝田大败楚军,彻底将楚人与秦抗衡的斗志给打垮了。

之前,秦国已攻占了河西,进一步扩张到河东,迫使魏国迁都大梁;在三晋及楚国都成了秦人手下常败将军后,在甘茂围攻宜阳时,无人再敢从中作梗,秦武王“通三川,窥周室”的战略性一步因此得以顺利达成!

所以说,甘茂“通三川”与张仪伐韩构想之间,就是差了一个楚国!

2 阅读:700
评论列表
  • 2022-02-21 11:04

    几代君王都做了该做的事情,如果用后世眼光来看,秦始皇全面推广郡县制可能是个错误,至少有点超前,帮刘邦纠错了。

    杨明平平 回复: 欲云谈史论今
    刘邦为什么后来不全面实行郡县制呢!是因为他看出来郡县制的弊端,郡县地方压不住。所以他初期分封异姓王,后期分封刘姓王。前期确实起到了作用,比如齐王刘襄,代王刘恒,对政局而言,稳定地方。只是两三代后就出现尾大不掉现象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为什么郡县制是个错误?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杨明平平
    这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作用:分封制更有利于家国天下,郡县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