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劝燕合纵时,为何只说与赵联合而不提齐?源起这场不知名战事

欲云谈史论今 2021-10-31 19:08:58

四处碰壁的苏秦在燕国徘徊了一年之后,终于得到了燕文侯的接见。在这时去见一位毫不起眼的闲人,燕文侯其实也是有着自己的苦衷。很显然,苏秦也知道了燕文侯的这一苦衷,才能促成山东六国的第一次大合纵。

见到燕文侯后,苏秦先是客套了一番,称燕国是“天府之国”,然后就竭力劝说燕文侯疏远秦国,而与近在咫尺的赵国合纵:“不担心近在百里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远忧,没有比这更差的计谋了!因此,希望大王能同赵国合纵亲善,天下诸侯合而为一,那么燕国就一定没有祸患了。”

苏秦在秦国吃了“闭门羹”,因此竭力怂恿山东六国“合纵”来与秦国对抗,这是容易理解之事。然而,与燕国为邻的可不只是赵国,还有另一个山东大国——齐国。为什么苏秦不劝燕国与齐国合纵,却仅仅提到了赵国呢?

说起来,历史上燕、齐二国之间的互动,其实远比晋国更加频繁。春秋早期时,因为遭遇山戎入侵,燕国曾向当时霸主齐桓公求救,齐桓公为此大动干戈讨伐山戎,替燕国解决了威胁。春秋中晚期时,燕国内乱时,齐景公又举兵伐燕,替燕简公出头;虽然这次齐人没能让燕简公复位,这次征伐后齐景公却得到了一位燕女为夫人。与之相反,春秋时燕国与晋国几乎就没有什么往来,即便晋国长期都是王室所认可的霸主。不过,战国时的齐国早已易主。还是在战国初,田氏就废黜了姜齐最后一位国君,取而代之。姜齐曾经有恩于燕,燕人会不会因此而对田齐而日渐生疏?

可无论如何,齐国都在燕国的卧榻之侧。两国关系再差,苏秦想要完成“合纵”大计,齐国都是绕不开的一环。但在燕文公面前苏秦绝口不提齐国,燕文公也好像是完全想不到这点,却对苏秦所说的合纵大计欣然接受,这岂不是太奇怪了吗?

凡事反常,必有妖孽。

苏秦此番游说燕国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其实就与燕、齐之间一场不知名的战役密切相关。

就在苏秦在燕国徘徊这近一年期间,齐国突然讨伐燕国,围困了权邑(今河北正定县北二十里)。虽然同样都属“战国七雄”,而且田氏代齐也不过三代人,可齐国国力却长期强于燕国。尤其是齐威王继位以来,重贤用能,国力大幅提升。在苏秦游历燕国前的十余年里,齐军先后在桂陵与马陵两次大败魏军,将曾经的东周霸主彻底拉下了神坛。

就在苏秦访燕这年,两败于齐国的魏惠王被迫向齐威王称臣。因为不满周王室致伯于秦,齐威王干脆邀请魏惠王前来徐州会盟,然后互相称王!在齐、魏“徐州相王”之前,东周诸侯敢于称王的,除了吴、越等等偏僻之国外,就只有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了。如今齐、魏同时称王,除了对周王室的蔑视,更是彰显齐人对周显王致伯于秦的高度不满。“徐州相王”事件,是齐威王在高调地向天下人展示自身实力:齐国有能力与周王室平起平坐,破霸主之位算是个什么玩意!

如日中天的齐威王,不知为何突然与燕国产生了嫌隙。因此,在苏秦停留在燕国这年的前后,齐国突然大举出兵,讨伐燕国。(吕祖谦《大事记》)面对汹涌而来的齐国大军,燕文公深感独木难支,不得不向另一邻国赵国求救。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另一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国家突然前来搅局。这个国家,就是被齐威王嫉恨不已的秦国。

此时的秦国,秦孝公已死,他的儿子继位,号称惠文君。因为早年间与商鞅有过节,惠文君刚继位就杀死了商鞅。次年正式坐上国君宝座时,楚、韩、赵、蜀等国纷纷来秦朝觐。惠文君三年,秦国第二次攻拔了韩国的宜阳城。惠文君四年,也就是苏秦刚到燕国这年,周显王致文武胙于惠文君,正式承认他继承了秦孝公的霸主之位。

惠文君执政的头几年能如此顺风顺水,全在于秦孝公为他打下了厚实的国力根基。不过,虽然此时秦国突破了崤函天险,还被王室致伯,但显然还不如齐国那么耀眼。以明显的例子来说,虽然惠文君二次攻拔了宜阳,但不久后就不得不把宜阳还给了韩国。宜阳是秦国“通三川、窥周室”的重要门户,惠文君不是不想据为己有,而是当时山东六国的形势让秦人不敢强行占有这一战略要地——这就是苏秦合纵大计的威慑力所在。

为了尽快稳固地打开通往中原的通道,惠文君不由得把目光放到了遥远的燕国。燕、秦二国相距千里,彼此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燕与秦又恰好位于三晋的两端,联合起来就能对三晋构成前后夹击之势,在战略上对秦国极为有利。所以,惠文君决心与燕国联姻,把一位秦女嫁给了燕国太子。(《史记·燕召公世家》称此女为秦惠王女,可秦惠王前一年才刚举行冠礼;如果古人二十岁举行冠礼时,那么秦惠王女儿不应超过十岁,不太可能出嫁到燕国。更何况,东周举行冠礼的年纪往往还不到二十岁。)

燕、秦既然已联姻,当燕国遭遇外来入侵时,秦人更加不可能坐视不管。秦、燕相距千里之遥,秦国发兵救燕当然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惠文君继位时赵人曾前往朝觐,借着这层关系,惠文君便紧急派出了一位使者访赵,推动赵国救援燕国。秦国这位使者,这时还不太出名。不过,数十年后,他就成了威震东周的响当当人物——他就是秦昭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异父弟弟,穰侯魏冉。

虽然这一年秦昭王很可能还未出生,可魏冉怎么说都算是一位国戚。魏冉出访赵国的消息,很快就被齐人探知。如果赵国出兵助燕,在前有燕军后有赵军的情形下,权邑之战就充满了变数。所以,掌控齐国大权的田婴丝毫不敢怠慢,立即派出大夫魏处访问赵国,阻挠赵人出兵。当年的桂陵之战,齐国曾帮过赵国一次;这次田婴想要赵国配合齐国,照理来说难度并不大。

到了赵国后,魏处没去见赵肃侯,而是直接找了赵国用事的大臣李向,说道:“赵国助燕攻击齐军,那么齐军一定危急了。齐人察觉到危机,必定会用土地向燕国求和,反过来攻打赵国。这样一来,赵军就成了燕国军队,为燕国夺取土地。所以,为赵国考虑,还不如按兵不动。齐国形势得到缓解,一定会继续与燕交战。如果燕国获胜,必定疲敝不堪,赵国就可趁机攻占唐(今河北唐县)、曲逆(今河北顺平县东南);燕国战败,它的命运就掌控在赵国手里。所以,只要赵国保持中立,就可从齐、燕两国割取土地,两国大权都由赵国掌控了。”

齐人这么一说,赵人立刻发现了端倪:当年赵、魏邯郸大战,齐人不也是这样操作?那次赵国邯郸被魏军攻破,齐人却在桂陵伏击了撤退的魏军——这真是高明的一箭双雕之计啊!

所以,赵人果然保持中立,迟迟不愿发兵救援燕国。

没了赵国的援助,燕人顿时底气不足。屡次与齐军对战,燕国军队都失利了。眼看齐军就要长驱直入,燕国上下都火烧火燎,却没人能想出解困之策。就在这时,一位关键人物出场,向燕文公提出了一个计谋。就是这位关键人物,十多年后把燕国推入了另一次深渊——他就是燕文公的孙子,后来的燕王哙。见爷爷心急如焚,姬哙建议:“不如割让土地与齐求和,那么赵国一定会来援救我们。赵国如果不来援救,齐国就会更加强大,那到时赵国也不得不事奉齐国。”

到了这一步,燕国确实也没别的办法了,燕文公不得不答应:“好!”于是,燕文公派出大夫郭任去求和,准备割让土地给齐国。

得知这一消息,赵人顿时不淡定了。邯郸之战时,齐国是坐山观虎斗许久,等赵、魏二国都疲敝不堪时,才出兵在桂陵伏击魏军,可谓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可如今燕、齐马上就议和,赵国还秉持中立策略,即得罪了燕人,某种程度上得罪齐人更深。毕竟桂陵一战救过赵国后,赵人还未回报过齐人。在齐国攻打燕国时虎视眈眈地想“渔翁得利”,齐人怎能不更加嫉恨赵国?

想到这,赵人不再犹豫,立刻发兵救燕,解了燕国之危。

燕、齐权之战的整个决策过程,苏秦都不曾参与。但留在燕国的苏秦,却亲身经历了燕国的这场危机。燕国实力,不但弱于齐国,也弱于赵国。因此,当秦国伸出橄榄枝之时,燕国更担心惹怒了比邻的两个大国,尤其是刚刚拯救了燕国的赵国。即便是秦国综合实力比赵、齐任何一国都强,可一旦赵、齐对燕国不满而前来讨伐,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是根本无法跨越千里前来救援的。因此,当时的燕国不可能舍弃“合纵”而与秦国“连横”。

能让燕国暂时脱离危机的途径,就只有苏秦的“合纵”。

不过,即便是“合纵”,在刚与齐国大战一场的前提下,燕人也不会毫无芥蒂就与齐国和好。因此,识趣的苏秦也仅仅提及燕与赵国合纵却绝口不提齐国,而是含糊地以“天下诸侯合一”一笔带过。究其根源,就是因为这场不出名的权之战。

虽然苏秦成功促成了山东六国的合纵,但从燕、齐权之战的过程来看,合纵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山东六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燕文公刚去世,齐国就再次入侵、夺取了燕国十城,这就是明证。因为无法完全消除列国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合纵只是形式上的结盟,其实并不稳固。苏秦及苏秦以后的历次合纵都无法彻底扳倒秦国,这恐怕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0 阅读:80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