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敖称楚威王不好贤,却存在巨大漏洞,应劝他建立起人才使用机制

欲云谈史论今 2021-10-17 14:56:12

公元前340年,秦、赵、齐共伐魏国。在原魏臣卫鞅率领下,秦人使诈俘获了魏军主将公子卬,大破魏军。此战过后,魏国国势大衰,被迫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之后,秦孝公将卫鞅封为列侯,号商君。所谓“商”,就是商鞅的封地,位于今陕西商洛市东部。

中原一带,曾经的霸主魏国连遭打击,霸主变更已成必然。西部的秦国与东海之滨的齐国同时强势崛起,虽然尚不明确霸主归谁,但两国都处在冉冉上升的态势。

可在这一轮中原风云巨变当中,春秋时长期处于争霸前沿的楚国却意外缺席了整个过程,这让人很是意外。身为东周最庞大、也是最早称王的诸侯国,为什么楚国会显得如此默默无闻呢?

就在这一年,楚国遭逢国难,楚宣王不幸去世。

得知楚国国丧,秦孝公也毫不客气,派大军入侵楚国,这让继位的楚威王倍感压力:东周正处风云变幻之际,楚国却被明显边缘化,而刚突破崤函天险的秦国还向楚国伸出了魔爪——局势如此艰难,谁能让楚国走出困境?

刚继位的楚威王,深感压力巨大,却愁于身边无人可用,没人能帮自己走出困局。一天,他不由得向身边的莫敖子华问道:“从先君文王一直到我自身,还有不为爵位、不为俸禄而忧心国家社稷的人吗?”

莫敖,是楚国的官名。春秋早期,莫敖统管楚国军政大权,是楚王之下的第一权重职位。但在莫敖屈瑕战败自杀后,楚武王降低了莫敖职权,而以令尹取代了莫敖。此后,莫敖的权位大大降低。由于莫敖屈瑕是楚武王之子,他虽然因战败而自杀,可子孙却没有受到牵连。相反,春秋时莫敖一职还大多由屈氏家族世代继承。莫敖子华,名章,很可能就是屈氏之后。楚威王突然问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在向他感叹身边无人了。

面对新王的突然发问,莫敖子华有些准备不足:“像我这样的人可不足以知道这些。”

楚威王显得有些不高兴:“不向大夫询问,难道您平时都没关注过吗?”

见国君有责怪的意思,莫敖子华这才反应过来,答道:“君王想要询问什么样的人?在那些人当中,有为官清廉、自家清贫却为国家忧虑之人;也有爵位崇高、俸禄丰厚而为国家忧虑之人;有甘愿砍头剖腹,一旦闭眼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不知私利、却为国家忧虑之人;有情愿烦劳身体、苦其心志而为国家忧虑之人;也有不为爵位、不为俸禄而为国家忧虑之人!”

楚威王听了,我大楚国还有这样的人啊:“大夫所说的都是哪些人呢?”

望着楚威王,莫敖子华首先提到的,就是楚人心目中的圣人——令尹子文:“当年令尹子文,早上穿着黑色朝服上朝,回家就穿上鹿皮缝制的粗衣。天还没亮,他就站在朝上等待,天黑才回家吃饭。家里穷得朝不保夕,没有一个月的存粮。所以,为官清廉、自身穷困而忧虑国家之人,令尹子文就是这样。”

令尹子文,出身于若敖氏,又称斗谷(gòu)于(wū)菟(tú),是斗伯比之子。在斗氏家族帮楚成王扳倒叔叔令尹子元后,子文被推举为令尹。为了楚国,令尹子文不惜捐出家产,使得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经常饿着肚子上朝。得知子文家境后,楚成王每天上朝时都提前备好一束肉干、一筐粮食,用来接济子文。后来,这竟然成了楚王接待令尹的惯例。在子文的倾力辅佐下,楚国从子元乱政所造成的低谷中迅速恢复。虽然子文没能让楚成王称霸东周,但却足以让楚国与齐、晋等中原强国并驾齐驱。楚国能踏出南阳盆地、频繁参与中原争霸,曾经三起三落的令尹子文居功至伟!为了国家,自甘清贫、公而忘私,这就是令尹子文的真实写照。

后世若敖氏或斗氏屡次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而被公室血腥镇压,但因为子文的功劳,他的后裔却能在血腥的权力斗争后得到保全。因此,提到令尹子文,楚人无人敢不敬,即便是贵为国君的楚威王也不敢不服。

接下来,莫敖子华又提及了另一位著名的楚人:“当年叶公子高,从草莽中被选拔出来,家中富可敌国;他平定了白公之祸,稳定了楚国政局。他扩大了先君的领土,收复了方城以北之地,令四境不受侵犯,楚王没有受到诸侯侮辱。当此之时,诸侯无人敢南下侵犯楚国的,楚王封给叶公子高食禄之田六百畛(zhěn)。所以,那些尊崇其爵位,丰厚其俸禄而为国忧虑之人,叶公子高就是了。”

叶公子高即沈诸梁,是楚昭王时期的左司马沈尹戌之子。虽然有说沈尹戌是楚庄王之后,但从他曾作吴王阖闾臣子一事来看,这种说法不太可信。(详见本人另一篇文章:《名将沈尹戌身世之谜:他是楚庄王后裔,还是一位曾经的吴人?》)在令尹子西与司马子期被杀害后,叶公子高力挽狂澜,率领楚人攻杀了白公胜,平定了这场楚国内乱,救出了楚惠王。之后,叶公子高一度身兼令尹、司马二职,独揽楚国军政大权。楚国史上,即便是公族中人,也从未有人身兼令尹与司马二职;非公族的外族人士能担此大位,叶公子高是唯一一个!莫敖子华说他从“草莽”中被选拔出来,或许就是因此。不过,数年后,叶公子高就主动卸去二职,把令尹、司马分别让给了子西与子期的儿子。国家遭遇大难时,毅然站了出来,平定国难;当国家稳定下来后,不贪念权力,毅然将权力还给了公族——这样的高风亮节,即便他富可敌国,谁又能不服气呢?

讲完叶公子高,莫敖子华又说起另一位楚人:“当年吴国与楚国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大战之际,莫敖大心抚摸着他战车驭夫的手,长叹一声,说:‘唉,楚国灭亡之日到了!我要深入吴军,能打倒一个或活捉一人,就能以命抵命了!如果楚国每人都能这样,那么楚国也就不会灭国了!’所以说,那些甘愿砍头剖腹,一旦闭眼就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不知个人私利而忧虑国家之人,莫敖大心正是如此!”

莫敖大心,应该是楚昭王时期的莫敖,有人说他就是沈尹戌。虽然他的事迹与沈尹戌类似,但沈尹戌并非战死在柏举,而在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况且,《左传》也没有提及沈尹戌曾担任莫敖,只说他担任了左司马。因此,莫敖大心很可能是另一位牺牲在柏举之战中的屈氏家族成员,也就是莫敖子华之祖。柏举之战中,楚军被夫概率五千步兵冲垮,令尹子囊见势不妙,逃亡郑国;莫敖大心眼见楚军溃败,毅然冲入吴军的洪流,不惜以身殉国。所以说,莫敖大心就甘愿献出生命而为国牺牲之人!

莫敖子华接着说:“当年柏举之战后,吴人五战而攻入了郢都,君王逃出,士大夫大多跟随,百姓四处流散。棼冒勃苏说:‘我披坚持锐去与敌人拼命,这不过是一位普通士卒,还不如逃到诸侯处求救!’于是,他携带干粮偷偷跑了,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连脚掌和膝盖都磨破了,历时七天到达秦王朝廷,昼夜不停地哭泣求救。又过了七天,没得到秦人回应,他滴水不进,气绝昏倒。秦王听说后,来不及戴帽子、系上腰带就跑来救他,左手捧着他的头,右手向他嘴里灌水,棼冒勃苏这才醒了过来。秦王见此,说:‘我听说万乘之国的国君,去冒犯一位义士,国家就有危险,说的就是今天的事情吧!’于是,秦王派出千乘战车、万名士卒,交由子蒲和子虎指挥,向东出关救援楚国。最终,秦、楚联军在浊水击败了吴军!所以说,疲劳身体、苦其心志而为国家忧虑之人,棼冒勃苏正是这样!”

棼冒勃苏,应该就是伍子胥的好友,楚人申包胥。棼冒,是楚武王之前的楚王。以“棼冒”称申包胥,说明他很可能是棼冒后裔。当年伍子胥逃亡时,申包胥曾当面对他发过誓:“汝能覆楚,吾必复之!”因此,在吴人攻破郢都后,申包胥便一人赶往秦国,不吃不喝数日向秦哀公求救,终于感动了秦人。出征之日,秦哀公还写出了著名的“无衣”之诗,“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精神来鼓舞秦军士气。在秦军的鼎力协助下,楚人最终战胜了吴国大军,得以复国。

最后,莫敖子华又说:“柏举之战后,吴军五战入郢。楚昭王逃亡,大夫们跟随,百姓四处离散。蒙谷却突然放弃了战斗,逃回郢都,说:‘如果还有嗣君,楚国社稷也应该得到保存!’于是,他进入楚王宫殿,背起楚国的法律典籍顺江而下,逃亡云梦泽中。楚昭王回到郢都后,五官无法可依,百姓都困惑混乱。这时,蒙谷献出了法律典籍,让五官有法可依,百姓因此得到了治理。因为蒙谷功大,楚昭王封他以执珪的爵位,赏赐土地六百畛。蒙谷却很生气,说:‘我不只是君王的臣子,还是国家的臣子。如果社稷能得到保存,我还担心国家没有国君吗?’于是,他便隐居到磨山之中,至今他的子孙都没有飞黄腾达。所以,不为爵位、不为俸禄而忧虑国家之人,蒙谷就是这样!”

莫敖子华所提到的五人,令尹子文、沈尹戌、莫敖大心、申包胥、蒙谷等等,都是楚国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楚人传颂,成为后人心目中无法逾越的高山。不过,对楚威王而言,古人再英勇神武,都是过去的历史了。他所期盼的,是能在当下找到这样公而忘私、英勇报国的人才。所以听完后,楚威王不由得长叹道:“这些都是古人啊。今天的人,哪能还有呢?”这些古人确实都是贤才,可在当下的楚国,这样的贤才还有吗?

莫敖子华望了楚威王一眼,突然大胆了一些,说道:“当年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楚国士人纷纷节食,以致他们要依靠东西才能站稳、扶着东西才能起身。吃饭是人的正常欲望,可他们却能忍着不吃;死亡是人之所恶,可他们却毫不躲避。我听说,国君如果喜欢射箭,那么臣子就会纷纷准备装备、学习射箭。大王不过是不喜欢贤才罢了,如果大王真心喜欢贤才,那么上述五种人都会自己出现在您面前!”

莫敖子华说的这番话,其实存在一巨大漏洞。除了令尹子文外,他所提到的其他四人都是楚国低谷时期涌现出来的人才。特别是莫敖大心、申包胥、蒙谷三人,都是楚灵王、楚平王两位在世时期就已出仕的楚人。楚灵王、楚平王时期楚国政坛的混乱众所周知,难道他们二人会比楚威王更好贤?

除了令尹子文外,这些楚国贤人之所以能在危机时挺身而出,是因为危机时那些限制他们发挥自身才干的条条框框都已不存在,所以他们才能自行其事地拯救楚国。否则,楚国太平无事时,公室为何却对他们的才干一无所知呢?

所以,不是偌大的楚国没有贤才,而是楚国缺乏了贤才能自由发挥的机制,以致众多贤才因无用武之地而外逃,这才留下了“楚材晋用”的成语。没有外逃的贤才又因各种条条框框无法人尽其才,往往要等到危机到来时将一切规矩都破坏殆尽后,才能够自由发挥而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莫敖子华不应批评楚威王不好贤,而应批评他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使用机制。

楚威王贤才难寻的慨叹,其实至今仍然存在。很多管理者都说身边无人,可他们有思考过,该怎样给身边人足够的发挥才干的机会呢?

1 阅读:299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