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4月7日,星期日,长沙。
当时,尚年轻的毛主席约了萧子升、何叔衡、张昆弟、罗章龙、萧三等12人一起到了蔡和森家里,13个人共同决定,成立新民学会。
后来无数文章中称,新民学会是毛主席发起的,但是却忽略了一个人。
会议推举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
不过,从发起成立新民学会不难看出,毛主席对新民学会成立虽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在新民学会中,萧子升的地位明显要比毛主席高。
不久之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的杨昌济告诉他们可以赴法勤工俭学的消息后,毛泽东在和蔡和森、萧子升商量后,决定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
新民学会的成立在当时并不起眼,但在后来历史的发展中,新民学会却成为中流砥柱般的存在。发起成立新民学会的人后来多数都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像蔡和森更是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只有20岁出头的年轻人而言,谁地位高谁地位低似乎并不无关紧要,毛主席那时与萧子升关系非常好。
可随着后来的发展,两人在一系列问题上产生了很大分歧,直至分道扬镳。
成立新民学会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一在各方面的史料和回忆录出现之前,毛主席与萧子升之间关系是不常被人提起的。
哪怕是在研究新民学会这段历史时期,萧子升也是个不大常被提起的人物,似乎并没有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杨昌济当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书期间,门下有三个得意弟子,分别是毛主席、蔡和森、萧子升,他们品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后来毛主席、蔡和森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萧子升则是坚持无政府主义,最终分道扬镳。
毛主席早年与萧子升的关系很好,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
据《青年毛泽东》一书介绍,萧子升曾考虑把祖传的经史书籍赠送给毛主席,不过毛主席认为太过贵重,非200金不可置办,于是提出借读。
从在湘乡东山小学堂结识以后,毛主席与萧子升之间就学问常有交流,两人彼此钦佩,后来又一前一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又就学于同一老师门下,彼此关系就更加亲近。
早年毛主席与萧子升之间书信往来十分频繁,多数都是进行学术交流,也有相互借阅书籍的情况,早期毛主席编订的书籍,萧子升不是题写书名就是作序。
根据资料记载,萧子升1915年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到1916年7月,毛主席给他一共写了13封信,后来被收录到《毛泽东早期文稿》中,这其中大多数都是谈论时事政治。
毛主席那时虽然还未从学校毕业,但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作为有志青年,他很早就关心中国的命运,萧子升与他志同道合,两人都很谈的开。
尽管时不时的也会产生争论,但并不影响两人间的友谊。
那时毛主席给萧子升写信,开头必称“日来思念甚殊”。
1917年暑假前夕,毛主席给萧子升写信,提出了共同游学的建议:
“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趁着这个时间,咱们去各地乡村调研一下如何?”
那个年月的游学可不像我们今天那么简单,两个穷学生身上不名一文,社会又不太平,但他们两人愣是坚持了下来,据《共和国领袖的成功之路》介绍:
“1917年暑假的“游学”,使毛泽东和萧子升的友谊更加深了。他们每到一处,遇上衙门、学校或住户,就写一副对联送去,以此接受馈赠。这段经历增进了他们的友情,使他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
也是在此次游学期间,发生了件趣事。
二毛主席与萧子升游学期间,常拜访各地学者,以期接受对方学问上的指导。
在宁乡游学期间,毛主席两人一同去了何叔衡家里,并拜访了当地学界耆宿,之后游览当地风景名胜,在游览当地名胜密印寺后,因天色渐暗,就歇宿在那里。
出奇的是,就在毛主席、萧子升两人投上名帖以后,密印寺的主持突然提出要见他们。
据萧子升回忆:当时两人本来只允许在客房留宿,可主持却在事后提出见面,原因在于看到两人投递名帖上字迹不同寻常,由此对他们两人产生好奇。
当天晚上,毛主席、萧子升与密印寺主持畅谈了一番佛教的现实意义以及未来发展。
第二天,两人离开时,密印寺主持却问了两人各自一个问题。
主持问萧子升:
“是否愿意留在寺中修行?”
大和尚一个问题,问得萧子升一头雾水,但据萧子升回忆,当时他年轻气盛,更有一腔抱负,对老和尚所谓留在寺庙修行嗤之以鼻,于是毫不犹豫的拒绝。
不聊老僧随后跟了一句:
“若今日不能留在寺中修行,怕是此生难在华夏入土。”
萧子升一听,心中很是生气,后来他回忆称:
“我当时只觉得对方一定是在昨晚的谈话中得知我有出国学习的想法,所以才故弄玄虚,没想到自己这后半生竟再不能踏入华夏大地一步。”
老和尚问完萧子升后,转头又问毛主席:
“未来佛教是否能够在中华民族存续?”
毛主席略一思索后侃侃而谈:
“佛教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工具,用得好自然会利国利民,能否存续由佛教的自身发展决定。”
老和尚听后沉默了一身,随后说道:
“佛教的未来,就由施主决定了。”
多年之后萧子升寓居国外,写了本《我和毛泽东的一段曲折经历》讲述他与毛主席早年的交往,特意提到了这件往事,似乎是想把他与毛主席早年交好后来又分道扬镳的经历,说成是冥冥之中自由天定。
密印寺一行后,毛主席、萧子升两人的关系仍然如初,但实际上从这时候开始,两人在某些事情上已经有了分歧。
毛主席、萧子升早年曾争论过一个话题,即中国家族制度。两人都认为中国人家族观念太重,但在后续的认识上有所不同。
毛主席认为,中国人因为家族观念太重,所以普遍缺乏民族感情。萧子升则认为“把儿子完全当作家庭的私产是错误的,但也并不完全属于国家的,夸大国家的观念和夸大家庭的观念一样是有害的”。
这和毛主席所认为的国家应高于一切的想法完全不同。
事实上,毛主席与萧子升的这两种观点后来也推动了两人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
毛主席认为应该通过暴力的革命来改造中国,并借此机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可萧子升主张无政府主义,认为暴力的革命会带来牺牲,寄希望于通过文化教育的逐步改良来获得后代的幸福。
毛主席不赞同萧子升的想法:
“你这种理想,1000年也不可能实现。”
萧子升则回答:
“我愿意等1000年。”
三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8月毛主席赴北京为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筹集静经费,是和萧子升一起去的。
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以后,毛主席、萧子升很快就组织新民学会的会员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包括萧子升本人也在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至1924年才回国。
毛主席当时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选择留在国内。
在北大图书馆担任管理员期间,毛主席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人士,并通过李大钊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及马克思主义。
至此,毛主席的思想完成了蜕变。
1920年5月,毛主席抵达上海,与当时正在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陈独秀有过一番深谈,之后返回长沙成立文化书社,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俄罗斯研究会。
同年12月1日,毛主席给在法国的蔡和森、萧子升写信,表明自己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开始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蔡和森复信表示了支持,甚至建议党组织名字就叫中国共产党。
萧子升则是明确反对,特别是反对解散新民学会,他主张以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指导新民学会。
1920年9月,萧子升从法国回来,便就此事展开了与毛主席的争论,1921年1月,新民学会在长沙开会,大多数会员赞同布尔什维克主义。
尽管已经成为定局,萧子升仍然没放弃,而是持续与毛主席争论。
萧子升尽管承认毛主席讲话“有一种说服别人的可怕的力量”,但毛主席自始至终也没有说服他,双方的争执一直持续到了1921年7月,这个月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要汇聚上海召开党的“一大”,当时他们一起搭船离开长沙,在船上还一直在争论。
据萧子升回忆:
“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远见卓识,但却不足以说服当时的萧子升,他认为毛主席所说的是“天方夜谭”。
船抵达武汉以后,萧子升下船,说是要替朋友办事,但之后再也没上船。
毛、萧二人彻底分道扬镳。
萧子升也是后来才知道,那次毛主席去上海,是为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不过,据各方面资料记载,毛主席和萧子升那段时间还有联系,并且还把开会的情况告诉萧子升,希望能够打动他加入,但萧子升始终没同意。
1921年底,萧子升又去了法国,直至三年后才回来,后来一直在国民党当局做事。此后毛、萧两人仍然有书信往来,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捕后,萧子升曾出面营救,但没有成功。
萧子升1951年搬到了乌拉圭,后来就没在回国,至1976年11月21日在乌拉圭病逝,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