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进军营,向值班军官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音洪亮而坚定:“已按命令坚持战斗到最后,请首长指示!”这一幕让在场的军人无不震惊。这位老人是谁?他口中的“战斗”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一切都要从1944年的那个秋天说起。
1944年的秋天,年轻的常孟兰随亲戚来到石家庄游玩。然而,一个平静的夜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八路军的枪炮声划破了宁静,他和亲戚一同被俘。面对八路军的邀请,常孟兰没有犹豫,毅然加入了革命队伍。这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从此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常孟兰很快融入了部队生活,他努力学习军事技能,勤恳刻苦的态度赢得了战友们的认可。1945年,他被编入晋察冀军区四纵10旅30团3营8连2排,成为一名机枪手,并在战火中光荣入党。1947年10月的清风店战役,是常孟兰军旅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敌军仗着制空优势,频繁轰炸我军阵地。战士们伤亡惨重,士气备受打击。看着倒在身边的战友,常孟兰悲愤交加。一架敌机嚣张地低空飞过,他顾不上安危,端起机枪就是一通扫射。敌机中弹冒烟,旋即坠毁。这一战,常孟兰威名远扬,就连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也亲自来电嘉奖。他获得了特等功,并晋升为3营8连2排排长。
1948年11月的某个夜晚,常孟兰所在部队与敌军不期而遇。我军刚经历一场恶战,弹尽粮绝,而敌军数倍于己,若交战必将损失惨重。为了全团安全,高层决定尽快撤退。这个掩护任务落在了常孟兰肩上。连长何有海叮嘱他,“听到一声长号,你们就开始撤退。”常孟兰带领7名战友潜伏在敌军必经之路,听从号令,与敌人浴血奋战。枪声混杂着呐喊,硝烟掩盖了夜空。他们不断射击,子弹渐渐耗尽。战士们开始焦虑,可军号声迟迟不响。有人劝他,再不走就来不及了。常孟兰犹豫了,他知道战友们都有牵挂。但军令如山,怎能擅离职守?他厉声斥道:“没听到集结号前,谁也不准撤!”炮火越来越密集,眼看阵地就要被攻陷。“轰”的一声,常孟兰被震飞出去,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只剩满目疮痍。7个战友,有2人牺牲,5人生死未卜。此时已是深夜,再不撤退必死无疑。千钧一发之际,常孟兰只身突围。
回到家乡后,常孟兰发现一切都变了。战争的创伤还在隐隐作痛,可现实却雪上加霜。因为身份证明遗失,他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甚至背上了“逃兵”的骂名。家庭生活也每况愈下。丧妻之痛,生计之苦,常孟兰都默默承担。两个儿子有时还得靠乞讨糊口,可他却无暇顾及。他满脑子只有一个念头:那声军号,究竟有没有吹响?自己的使命,到底完成了没有?为了寻求答案,常孟兰踏上了复员之路。他四处奔走,却处处碰壁。有人告诉他,原部队已开赴朝鲜,再也联系不上了。7名战友的亲属找上门,质问他当年的情形。常孟兰哑口无言,心中的愧疚越积越深。
光阴似箭,转眼就是新中国成立。常孟兰依然在寻找,依然一无所获。直到1981年,一部名叫《解放石家庄》的电影上映,让他又燃起了一丝希望。影片结尾提到“华北军区协助拍摄”,常孟兰寻思,也许部队划归华北军区了呢?于是他又跑到军区询问,还是无功而返。后来他在烈士陵园找到老团长宋选才的墓碑,才知道对方已经牺牲。悲伤、沮丧、懊悔,常孟兰几欲崩溃。
命运终于眷顾了这个苦苦追寻的老兵。1996年,在多方帮助下,常孟兰终于联系上了当年的部队。历经16次番号改编,他的30团已成为辽宁本溪的一个炮兵团。71岁的常孟兰急不可耐,拄杖凑齐路费就出发了。汽车、火车、甚至步行,他跋涉千里只为一个答案。就在离营地几里路的地方,疲惫不堪的老人终于支撑不住,晕倒在雪地里。幸好被巡逻的战士发现,才捡回一条命。苏醒后,常孟兰泪眼朦胧。48年了,他还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地方。“报告首长,一切任务已经完成!”老兵的军礼依旧标准,嘶哑的嗓音难掩激动。团长感慨万千,连连称赞他当年的功绩,肯定了他的任务完成得出色。荣誉终于回归,但常孟兰并不在乎这些。他只想知道,当年那个承诺,究竟实现了没有?然而,噩耗再次传来,连长何有海已在朝鲜战场牺牲。白发苍苍的老人,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酸楚。几十年的期盼,终究只换来一声叹息。
常孟兰的故事,不仅感人至深,更让我们看到信念的力量。半生追寻的背后,是一个军人的赤诚之心。这种精神,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