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关于抗日的理解总是带着几分天真和热血。那时的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来自电影和评书,仿佛抗日就是一场简单的游戏,而倭军不过是电影里那些矮小猥琐的角色,不堪一击。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弓长小帅的军队完全有能力吊打倭军,只是被光头王强行撤军,才导致北方沦陷。倭国在我们眼中很小,倭军也被想象成潘长江饰演的那种形象——矮小、傻气又窝囊。于是,打鬼子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电影里的地道战和地雷战更是让我们觉得,鬼子根本没法还手,只能被打得落花流水。
地雷战的情节尤其让我们着迷。不见鬼子不挂弦儿,民兵们躲在暗处,等鬼子踏入雷区,一拉绳子,轰隆几声,敌人就倒下一大片。后来听说平型关大捷只歼灭了一千多鬼子,我们甚至觉得不可思议——电影里随便一次反扫荡就能打死几百人,怎么现实反而这么“逊色”?我们还模仿地雷战,在路上挖坑灌水,用树枝掩盖,等着看谁倒霉踩进去,暗地里偷笑,想着要是真鬼子来了,也能这样收拾他们。
我们坚信,只要人多,对付鬼子根本不是问题。比如埋伏五百人打一百个鬼子,等他们进入包围圈,大家一拥而上,鬼子开枪都来不及,锄头就能给他们“开瓢”。即使鬼子有枪,我们也能用五个人对付一个——两个拽胳膊,两个抱腿,最后一个拿砖头拍下去,轻松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减少伤亡,又能缴获武器,简直是完美战术。
岳飞“八百破十万”的传奇岳飞的战绩让我们格外着迷。评书里说,岳云的大锤舞起来像刮风,冲进敌阵一转就是几十个金军倒下。我们计算过,按这速度,破十万金军根本用不了多久。那时我们一致认为,大锤才是以少胜多的神器,长枪太慢,刀会钝,箭又不够灵活。要不是十二道金牌和秦桧的陷害,岳飞说不定真能横扫金国。我们甚至幻想,如果岳飞活到抗日时期,他那几百大锤军能不能把倭军也打得找不着北。
历史的无奈与反思但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常常感叹,明明民族有武术、三十六计和诸葛亮的智慧,却总是被昏君和奸臣拖后腿。赵构和光头王不让打,再强的将领也没用。如果没有这些内耗,弓长小帅也许真能吊打倭军,岳飞也可能改写历史。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在一片唏嘘中,想象那些未曾发生的可能。